2019年臨汾市非遺進景區暨百家新媒體旅遊大咖採風、百家旅行社推介活動啟動儀式上的表演。
因陶寺遺址而名聲遠播的臨汾市襄汾縣,近日攜「非遺進景區」的關鍵詞再次進入大眾視野。讓傳統文化和旅遊資源「牽手」,臨汾市的20餘項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前齊聚襄汾古色古香的荷花小鎮,讓參觀者在賞花之餘,感受晉南非遺文化。
同時以參加活動的全國百家新媒體、百家旅行社代表為「窗口」,各地網民、遊客也通過各網絡平臺在線領略了臨汾非遺之美。
泥皮版畫是一種新型古壁畫複製技藝,以老泥、老灰、老麥草等為主要原料,採用特殊工藝製成專用泥板,並經15道工序將版畫與泥版融為一體。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眾多學者稱為「捏一把泥土便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地方。
此次平陽麻箋、太平麵塑、汾城小米醋、曲沃花葫蘆、太平繡球、丁村土布、土疙瘩布鞋、侯馬根雕、浮山草編、曲沃青銅器、泥皮版畫等20個非遺項目進駐了荷花小鎮。
襄汾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剪紙工藝注重保持圖形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整體協調性。剪紙藝人通常會在構思圖案後,平心靜氣、一氣呵成完成作品。
都說襄汾有倆寶——陶寺遺址和丁村。但現場展出的7個本土非遺項目,讓不少參觀者領略襄汾的多彩民間文化。
據襄汾縣縣長白建成介紹,襄汾縣近年來把文化旅遊業作為轉型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和研學旅行,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近年來還規劃了多條鄉村休閒旅遊線路、打造了研學旅行營地等,著力構建文化襄汾,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大縣向文化旅遊強縣邁進。
平陽木版年畫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在成圖過程中,多是木版刻印,也有少數手繪。
在觀看和體驗這些非遺工藝之後,來自攜程集團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各地線下實體門店採用多種形式推廣襄汾、推廣臨汾、推廣山西。多位參加現場活動的記者表示將多角度宣傳臨汾非遺,讓傳統文化真正「火」起來。
平陽麻箋選當地特有的優質「田麻」為主要原料,其製作工藝考究,有十二道工序,是集經驗性和技術性為一體的手工技藝。
襄汾縣委書記劉浩認為,非遺進景區活動的開展,是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為襄汾縣加快文旅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希望參加活動的媒體、旅行社代表,通過此次活動體驗別具韻味的襄汾文化、品嘗襄汾美食、感受熱情好客的襄汾民風,在此感受「詩」與「遠方」的愜意。
浮山草編,是以柳條、麥秸稈、玉米皮為原料,編制而成獨特的工藝品及坐墊、杯墊、包等日常用品。
臨汾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朝旗表示,非遺和旅遊「牽手」,讓非遺「活起來」、景區「旺起來」、遊客「留下來」、品牌「亮起來」,為加快推進臨汾市文旅深度融合趟出新路徑。
據悉,此次非遺進景區活動由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襄汾縣政府主辦,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襄汾縣荷花園景區協辦。(襄汾縣委宣傳部供稿 文中圖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