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

2020-12-16 貓叔談史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同時肩上也擔負著不同的使命年輕的時候,為了我們的夢想,我們可以肆意揮霍我們的青春,在外打拼,那時我們不怕失敗,因為我們還年輕。

歲月是不饒人的,五十來的也是措不及防的。而我們在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都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我們做很多事也都有自己的思量了。很多人前半生鬱郁不得志的人也開始尋求轉運的良方,好讓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有一個精彩的開場。在這裡推薦大家讀一讀《周易》。

《周易》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始」。

這樣一部對國人最為重要的典籍,將人的修養以及為人處世方法,乃至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人生方向都介紹的極為詳盡。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循環規律的,從《周易》來分析,帶你認識這個規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有趣。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

易經:人過50歲,在心性、生活、待人接物上要低調,生活怡然自得

第一:心性上不要「高調」

老一輩的人常說:當一個人老了,往往會開始念舊。

對比自己,我才發現,此言實為真理,年輕時,我們嚮往一切新鮮事物,但年紀漸長後,我們開始懷念過往,懷念一切曾經牽掛著我們內心的人或事。

一個懂得懷念的人,往往是藏有真感情的。這樣的人,心地善良,懂得為他人考慮,因為心軟,因為善良,所以常常懷念。

《易經》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也許我們懷念的是曾經牽繞我們內心的事情,也許我們懷念的是年輕時忘不掉的那個人,也許我們懷念的是已過世的父母。

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一代人,常懷感恩的心情,去對待生活的坎坎坷坷。

但同時我們應該記住,要保持心性上的低調,不要高調,做一個寵辱不驚、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人

我們之所以變得孤獨和沉默,正是因為我們學會了低調,一個低調的人,常常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仰,如果我們心性過於高調,好壞不分,肚子裡全是壞水,那我們勢必會吃到更多苦頭。

所以,就讓我們「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邊雲捲雲舒」吧,不要捲入世俗的紛爭,做一個真實快樂的自己。

第二:吃喝玩樂上不要「高調」

當我們漸漸老去,我們不再喜歡山珍海味了,也不再像年輕人那樣活躍在蹦迪場所,不是不懂得享受

而是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早已失去了意義。

我們更傾向於,吃著粗茶淡飯,聽著新聞聯播。

無聊時約上三五好友釣釣魚、爬爬山,有時可以一個人安靜地坐在院壩門口,望著遠方,許久不說話。

相比年輕時,我們更喜歡安靜的生活。

我們不喜歡被別人打擾,我們也不想去打擾任何人,其實這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方式,也是奔五的我們,所想追求的。

是啊,當我們老了,就不要在吃喝玩樂上「高調」了!

大道至簡,山珍海味再香,又如何能比得過粗茶淡飯的味道呢?

外面的花花娛樂方式,相比起安靜獨守,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此時,我們仍然追求那樣煩躁的生活方式,也許我們的身體會被吃壞玩透,我們這輩子太苦了,經不起那樣的折騰了。

粗茶淡飯雖然簡陋,但是乾淨健康,安靜的下棋看報雖然無聊,但是不擾心。

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吧!

第三:接人待物上不要「高調」

對於我們70後這一代人來說

年輕時都受了太多苦,為了生存,我們嘗試過很多工作,輾轉過無數城市,也許至今,我們仍然漂泊異鄉。

有的人可能發達了,但有的人也可能依然處於落魄的窘境中。

但不管我們的生活變成什麼樣,既然已經到了50歲的坎,我們要做到接人待物上不要「高調」。

相比起年輕人來說,我們的人生更有閱歷,因為見過太多人、看過太多事,我們的心性也應該更成熟。

不要做那些幼稚的事情,讓別人以為我們為老不尊

遇事我們應該泰然處之,遇到窮人也不應該咄咄逼人,誰年輕時又不是從貧窮走過來的呢?

《易經》中說: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老子《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年輕時我們受過太多苦,我們更應該擁有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別人,如果你能做到,也一定可以贏得別人的敬重。

如果此時,你依然咄咄逼人、高調處事,那我們的苦日子就來了

與其這樣,不如做一個沉穩、不問世事、善良包容的人,那樣,我們一定會感到更幸福的。

《周易》非常講究天人合一的觀念,《周易》中蘊藏的天人之道充分反映了人類的生命密碼和生命智慧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周期性的規律.通過對易經的分析,您將了解這一定律,並且您會發現這個世界非常有趣。不僅是世界的規律,還是人生的規律!

《周易》之所以如此廣泛和深刻,是因為其內容是無所不包的。人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周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厚厚的一大摞書,講述了易經全文原文、譯文與給後人的啟示。每天睡前讀一讀,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何樂而不為?

從《圖解易經》的規律入手,清理和修繕自己過去的陳舊理念,連接本真的自己,釋放原生的力量,逐漸建立新的理念。新的理念,會帶你到達新的高度。

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易經智慧:20歲要走,30歲要立,40歲要戒,50歲要教,什麼意思?
    易經智慧:20歲要走,30歲要立,40歲要戒,50歲要教,什麼意思?20要走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讀行萬裡路,讀行萬裡路不如讀無數人。在古代,沒有報紙、電視和網際網路,人們只能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畢竟要趁早吃虧。30要立人到30歲就說要成家。這時,你將成為一個家庭的支柱。但是如果你這個時候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說明你很不靠譜,不僅日子不好過,還得給家裡帶來麻煩。並且想像上面的父母一天天衰老。他們要等我們多久?
  • 人到了50歲,要學會享受生活,這兩個地方,儘量不要去
    人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很多的精力的,所以要努力去拼搏,不要貪圖享受,這樣才會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上了年紀後,就要學會修身養性,做事不能過於衝動。《易經》當中就強調,人到了五十歲後,這兩個地方儘量不要去,免得招來麻煩。
  • 易經:人到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牢記要避而遠之
    人到了50歲之後,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透了。對於一些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也是能夠揣摩到他們的心思。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上,更要懂得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易經》曾提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但是,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兩種親人,我們就要注意,少一些來往更好。易經:人到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牢記要避而遠之!一、就知道借錢,不還錢的親戚人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必定要用到錢,沒有錢是寸步難行。
  • 《易經》:人到了50歲,有3種親戚不要深交,「敬而遠之」是上策
    50歲是一條風水嶺,不錯,人到了50歲,身體、精力都不如從前,此時的你應是人間萬千景象都看遍,大喜大悲滄海桑田都經歷過,或許此時的你在精力上比不過年輕的小夥子,但是論心智和閱歷,卻是無與倫比。《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易經忠告:人過了50歲,這2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謹記敬而遠之
    《易經》被譽為「萬經之首、大道之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後人在立書著說的時候,少不了要引用和擴展其中的智慧,又從中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學派。比如道家、儒家等都是以《易經》中的思想立派。人到五十(泛指這個階段的人),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
  • 易經提醒你:人到了50歲,建議這兩個地方要少去,能避開就避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瑰寶和處世智慧,而古人的智慧流傳了上千年,可以說大多都是數代人的人生經驗教訓和總結,而有一本這樣的古書,可以說是古人智慧的高度凝練,這本書就是《易經》。
  • 臺灣學者南京談國學:30讀儒40讀道50讀《易經》
    ▲  「40歲以前接觸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歲以後開始專心研究道家思想,50歲以後就研究《易經》。」  他認為,這三個階段跨度可能會持續10年左右的時間,「因為現在三四歲的小朋友開始學習國學,10年後等他們這一批長大了,國學發展才能進入第三個階段。那時候國學才能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與實踐結合,產生其真正的影響與作用。那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受益。」  「我們要從古代經典國學中學習什麼?我想應該是那些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原則。
  • 走進趙忠祥曾經的家,院子裡有養魚池,在家的生活過得怡然自得
    走進趙忠祥曾經的家,院子裡有養魚池,在家的生活過得怡然自得曾經的央視名嘴趙忠祥我想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就連你們的父母都認識他,而且也很多人稱他為偶像。趙忠祥身份地位很高,是央視第一位男播音員,是一位元老級別的主播;是現在央視所有主持人的前輩。
  • 《易經》忠告:人到50歲,要修心養性,這3個地方最好不要去
    等到了中年,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壓力也不斷的增大,上有老少有小之時才發現自己雖然已經長大,但是世間之事很多事情自己都會有身不由自的苦衷。按照正常的壽命來談,一個人年過五十人生便開始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年紀大了以後由於身體的機能也不如青年那般健碩,因此要開始學會保養自己的身體,注重養生。也就是今年所就行的那句網絡用語一樣「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對此易經中也曾經告誡過,如果人生已過半百,那麼有兩個地方一定不能去以免給自己帶來禍事。
  • 易經智慧:人到50歲,這兩種「親戚」就不要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
    《易經》有云:"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俗話說,40不惑50知天命,人到了50歲,已經趨近於成熟。《易經》中的這句話,意思是當不請自來的客人上門拜訪時,我們不是將他們趕出家門,而是保持尊重又熱情的態度,以盡地主之誼,最終都會有一定的福氣降臨。一旦你步入中年,你會發現很多值得和誰在一起,不值得和誰浪費時間。有些親戚,你把他當親戚,他未必。所以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一定要睜大眼睛,保持這兩種關係互相遠離。否則,他只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 易經:想要「人上人」的生活,這3件事要堅持做,福氣自然會來
    很多人做事情沒有自己想要的回報,就是做的事都是沒有用,無意義的事,然而必須做的事卻沒有做。想要擁有」人上人」的人生,《易經》中說過,人必須做這三間事,並且必須堅持,堅持著三件事一定有不平凡的人生,做「人上人」。1.
  • 易經忠告:人到了50歲,要懂得給自己留條「後路」,晚年才不遭罪
    很多人到了中年,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明白生活的意義,每天虛度時光,混吃等死,好像自己的人生差不多已經到頭了。其實在我看來,人們到了中年,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好好的去盤算一下怎麼去度過以後的日子,爭取在老年的時候,要活得更加精彩。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 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 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 鐵筆居士易經智慧生活:生活中什麼是小人,犯小人要怎麼處理
    鐵筆居士易經智慧生活:生活中什麼是小人,犯小人要怎麼處理作者:鐵筆居士我們在進行預測中,常常會提到犯小人,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人會問,這小人是家裡的還是外面的,是事業的還是生活的。這兩個問題,有時候還真是難以說得清,但有一點,小人,就是阻力,影響你發展的人,就叫小人,一般正常來說,家中的人不能叫小人,你把兄弟姐妹或者父母的影響叫成小人,這肯定是不合理。我們命理帶有小人,在命理是有體現,大體上來說,命運不好的時候,小人也就多起來,這個不好不是說命運很差,是說這個命理所帶的坎坷會比較多一些,人生走起來起落現象略為多點,就叫坎坷。
  • 易經忠告:人到50歲,這2種人能不來往就不來往,儘量避而遠之
    《易經》中說:「闖入者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當一個人到五十歲,就好像早已完善的大櫻桃,味兒香甜,色調好看。可是這時不可不可以心存僥倖,堅定不移自身的人生規劃與方位,持續保持人保持清醒的大腦,不必被外部人及其事情所危害。
  • 當年在相親舞臺上,一見鍾情牽走50歲阿姨的30歲小夥,生活怎樣了
    相親一直都是大家非常熱衷討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只要看到別人家有適婚年齡的小夥子或者是小姑娘,都會開玩笑的說給他們介紹相親對象,相親人群的年齡段非常廣泛,小的二十多歲,大的也有50多歲的,50多歲的這個年齡相親的人還是很少的,不過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的舞臺上,有一個50
  • 易經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易經》給予我們不同的提示,萬物萌生以及生長變化無不符合陰陽互動的道理。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去苦心鑽研各種大師的成功學。最終卻發現,生活沒有絲毫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義就藏在《易經》裡。世上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循環規律的,從《易經》來分析,帶你認識這個規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有趣。
  • 人能活多少歲?《易經》其實已經算好了生命的周期,謹慎這個年齡
    一個正常人一生細胞分裂的次數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為2.5年,據此推測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25年左右,但因為多種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時,分裂能力已經走向衰弱。《易經》中的耳垂大,壽命就長,其實是有道理的!中國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古籍中就有過描寫壽命特徵的記錄,人們的身體上有很多的穴位,判斷一個人是否能長壽一般從穴位中能發現端疑。
  • 易經忠告:飯桌上的這三種人遇到了,最好躲遠一點,不可交心
    提到《易經》,不知道的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封建迷信」,我還沒讀過易經的時候也這樣認為,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是幾千年來的一個超級大誤會。其實,《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然魯迅先生也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易經》智慧雖神秘,卻能指導生活。
  • 《易經》中三個簡單的字上、止、正!到底代表著什麼!
    真正明智的人有些謙虛,他們不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也不會自大。周國平曾經說過,內心有點自卑的人可以走得更遠。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在頭腦中,他們永遠不會沾沾自喜,在生活中,他們永遠會謙虛低調。生活中有進步和退縮。退後一步,不是要失去一切,而是要獲得新的生活。正:能守《周易》: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鞏固自己的生活就是擺正自己,鞏固自己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