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首富王健林2013年承諾捐出10億去重修的南京琉璃塔已經出具規模。按理來說,王健林捐10個億做善事應當被褒獎,但近期卻連續出現一些批評王健林的聲音。因為在人們認為,是王健林將原本那古色古香的琉璃塔,變成了如今只是一座被鋼材和玻璃所包裹著的現代觀光塔,琉璃塔原本的韻味已經完全不見。
其實從這一整件事情來看,王健林是沒有錯誤的。如果非要挑出一個不是錯誤的錯誤,那就是王健林所捐的錢還是有些少。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2013年12月王健林決定以個人名義捐贈10個億的時候,是先將資金捐贈給了中華慈善總會,然後再由中華慈善總會捐給南京市,而且這10個億並不是一次性給完,而是分了三批次。不僅如此,這10個億也不光只是用來重建琉璃塔,其中一大部分還有用來修建大報恩新寺、地宮以及各項的遺蹟保護行為等等。
這也就是說,王健林的這10個億其實被層層過濾了不下3次,最後能夠拿到手並真正用於修建琉璃塔的款項,或許連5個億都沒有。再者,琉璃其實是一種水晶,其價格也是普通玻璃的數十倍。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用玻璃和鋼材來修建琉璃塔,這件事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可事實是,王健林在建成了「玻璃塔」之後卻背負著諸多的批評與罵名,或許就像其他人所說的那樣,「王健林這次是白花了10個億」。
其實從王健林的這次失敗捐款來看,捐款如今已經成為了各大富豪的一大難題。馬雲就曾說過,自己是在做企業而不是做慈善,捐款的話只需捐1塊錢。自然,馬雲當時或許又是在和大眾跑火車,因為眾人皆知的是,馬雲這幾年來每年都會捐出數億的財富去做慈善,今年宣布退休的時候還稱自己今後將會專注於慈善事業。就因為馬雲的這句話,人們如今是越發的崇拜與尊敬馬雲。換句話說,馬雲其實在慈善這條路上是走得比王健林成功的。
其實除了馬雲外,國內還有一位首富也將慈善這條路看得十分「通透」,他就是人們家喻戶曉的李嘉誠。自從1980年李嘉誠成立基金會以來,李嘉誠就將基金會看作是自己的兒子,而正是抱著「把錢給自己兒子花」的心態,李嘉誠才願意接連不斷的做善事,其中就包括成立汕頭大學和建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等等。
但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去注意,那就是李嘉誠早些年的時候其實是不受香港人待見的,最大的原因便是因為李嘉誠的財富其實都是靠壟斷民生所累積的,其中就包括提升香港的電價。1982年,香港怡和集團開啟了一系列的大肆收購項目,其中就包括以旗下名為香港置地的公司一舉併購香港電燈34.9%的股權,成為了香港電燈的第一大股東。但就在3年之後,怡和集團卻因為受到英企大舉撤資事件的影響,決定將香港電燈賣給李嘉誠。在閉門長談了2個多小時之後,李嘉誠才終於拿下了怡和集團手中持有的香港電燈34.9%的股權,正式壟斷了香港的電力。
在那之後,李嘉誠又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收購了許多散戶手中香港電燈的股票,將香港電燈這隻生金蛋的母雞給牢牢拽在了手中。從那之後,李嘉誠就開始提升香港的電價,且是在短短的10年之內就提升了7次!一時間,香港人都對李嘉誠怨聲載道,就連香港的小學生都會說香港是李嘉誠的「城」,香港人只要一睡醒就必須得交錢給李嘉誠。或許正是因此,李嘉誠才會拼命做慈善,以此來逐漸改掉人們對自己的壞印象,其中就包括捐15億巨資去修建慈山寺。
2010年,李嘉誠斥資15億修建慈山寺,這項備受香港人關注的慈山寺於當年11月份開始動工,直到2015年才竣工。建成之後,李嘉誠當即選擇開放慈山寺,且不強制收取任何的香火錢,而且進寺參觀人員每天中午還可以獲得一頓免費的齋飯,體會出家人的清貧生活。正是因為這種福利,慈山寺開放之初就迎來了許多香港人觀光,結果因為人數太多,李嘉誠只能是為慈山寺設定一個日觀光人數為400名的限額,超過部分只能是隔日再來。
打慈山寺竣工之後,香港人對待李嘉誠的態度就已經開始變得緩和,許多人也都開始稱讚與誇獎李嘉誠,肯定了他這些年用真金白銀為人民所做的善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李嘉誠在慈善這條道路上目前仍舊走得十分的平穩,而王健林則是東倒西歪,有些吃力不討好的感覺。
有人總說,王健林是一位暴發戶,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比較耿直,有時甚至是魯莽;李嘉誠則是一位真正經過歲月沉澱的首富,無論是商業上還是慈善事業上都會考慮周全。可事實上,王健林的財富帝國也是憑藉其雙手一磚一瓦蓋起來的,並不存在突然暴富之說。要說如今為何王健林做了善事卻被批,只能是歸因於其本身在做善事之前沒有思量清楚,這項善事做了之後是否真的對人們有利,和對自己有利。照目前的「玻璃塔」來看,王健林這件善事或許真的不應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