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等大型零售商都一致認為,捷克大型超市行業已經趨於飽和,在未來幾年裡將出現合併或者收購的整合風潮。同時,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不僅對非食品類產品的購物慾望降低,而且許多人原本每周購物一次的習慣現在已經改為少量多次的購物習慣,這都要求大型超市不得不精簡
樂購等大型零售商都一致認為,捷克大型超市行業已經趨於飽和,在未來幾年裡將出現合併或者收購的整合風潮。同時,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不僅對非食品類產品的購物慾望降低,而且許多人原本每周購物一次的習慣現在已經改為少量多次的購物習慣,這都要求大型超市不得不精簡規模,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雨果網從捷克《布拉格郵報》日前的報導中獲悉,在捷克有200家分店的樂購認為,捷克超市行業目前已經出現飽和狀態,今後將在激烈競爭中將出現收購合併現象。樂購此前關閉了兩家較小的商店,同時縮小了另一家超市的規模。
今年早些時候,樂購將其在卡羅維發利的商店由原來的9000平方米縮小到5000平方米,餘下的空間被出租給另一個直銷店。樂購捷克商務經理Jan Dvořák說,縮減店面規模就跟「裁員」一樣,這不是由於消費者需求減少,而是因為消費者偏好更小的商店所致這一消費習慣改變所致。
Dvořák指出,雖然這些直銷店的購物規模區域不會改變,但是公司的一些其他商店正在進行改裝。根據捷克媒體報導,目前樂購多達20家商店正在縮小他們的規模。
Dvořák說,雖然消費者對樂購的消費需求不減,但不得不說捷克零售業正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和飽和狀態,這也就助長了市場上有關合併和收購的傳言。他說:「如今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也相當擁擠,比如我們的競爭對手英特斯帕(InterSpar)連鎖超市就承認,在過去幾年裡幾乎都是利潤赤字,在捷克市場不可能賺取利潤。」
他還表示,捷克消費者可以選擇大型超市,但是他們不得不面臨一些問題,那就是超市是否將永久持續經營,或者在將來是否會出現部分直銷店關閉或退出市場,亦或是大型超市將會合併較小的零售連鎖店等等。這樣的顯著變化可能在未來3到4年發生。
德國連鎖超市Billa目前在捷克有204家分店,Billa公司也認為捷克超市行業現在幾乎處於飽和狀態。它說:「我們深入分析每個超市,儘管今年我們在布拉格開了兩家分店,也計劃在年底再推出4家,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關閉了兩家分店。」
該公司的荷蘭總部也聲稱:「預計捷克市場將在未來幾年進行整合。同時,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公司將會提高折扣食品零售店的數量。」
據了解,捷克已經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經濟萎縮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停滯不前的零售市場。儘管有跡象表明工業活動正在升溫,但最新統計數據並沒有反映出消費者支出上有任何的好轉,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6月的零售額下降2.7%。目前,捷克一年的雜貨銷售額約為180億美元,也就是約佔市場總零售支出的45%。控制捷克市場的主要是外資連鎖超市,包括荷蘭阿霍德集團(Ahold)的Albert超市,還有德國連鎖超市如卡夫蘭(Kaufland)和Penny Market。
市場研究資料庫Companiesandmarkets.com表明,在艱難的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對非食品類的支出減少,導致捷克大型超市的發展速度放緩。經濟學家David Marek說:「當地的大型超市市場已經飽和,這導致連鎖超市如樂購等減小他們的商店規模。所以,我認為現在適合去向市場推出小型商店,這也就是為什麼樂購改變策略,試圖專注於小型商店的原因。」
捷克消費者疲軟的需求明顯加速了小商店的增長趨勢,相比之前消費者一周一次性採購所有的產品,現在他們變為少量多次的購買食物,購物的頻率增多。如果消費者周六、周日前往大型商場的興趣減弱,那麼小商店供他們採購就成為必然。
雨果網小編認為,調動消費者積極性在於改善國內經濟環境,為其創造良好的購物氛圍,同時提高收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心理學分析,一般囊中羞澀的消費者不太會去光顧大型超市,而小型商店就成了他們的首選。同時經濟衰退期大型超市的成本一直保持高漲,但是收入卻不甚理想,如果盲目擴張將很有可能導致資金斷鏈的危險。(編譯: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