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宴》給了人一個夢。
實話,說來一向不好聽。很多姑娘的青春,是沒什麼「閨密」的。友誼,一直是姑娘心之所向,又求之不得。而《北京宴》讓人醒著做夢。
作者很詭異,她給女人寫一本閨密書,不是讓她們為友誼乾杯把酒言歡的,也不是讓她們顧影自憐,掩卷而泣弔唁青春的——她是來讓女人醒著做夢的。
北京物質、浮華而奢侈。但城市中的大多數人都孤獨,北漂更是如此。所以讓人感動的不是英雄救美,不是劫富濟貧,實實在在是末班車站等你的閨密,高燒時好友的一碗小黃米粥,還有那天,你以為全世界都忘記了,卻被人問候:親愛的,祝你生日快樂。
於是,四個姑娘,湊在了北京一隅。
佩娟被弟弟頻頻拖累,夫妻反目,被逼無奈開口問安素借錢。安素問她:多少?佩娟艱難地說出一個數字。安素又問:我是說,你的卡號是多少?
忽然因為這個簡單的對白,眼角發紅。必須承認,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時候,這樣一句對白會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很奇怪,一本沒有奪愛,沒有一地雞毛的,卻是一個關於女人們的故事——如何講得下去?這個故事,就是這樣講下去的。娓娓道來地,默默無聞地,波瀾不驚地敘述著四個女人相愛相惜的故事。
跳出三界的年小舞,敢愛敢恨。一個天生麗質沒當成女明星的女公關,拼盡所有的智慧出人頭地,保衛職業尊嚴。她早早明了一切,世故中包裹自我的純真。
她很難愛上,也很難被愛。她幸運,她終得到了「理想中」的男人,「理想中」的閨密,然而,現實中有幾個漂亮聰明的年小舞能如此任性地活著?不是被生活打敗就是向運氣投降。
皎潔的安素,致寒致冰,碧生去世的重創導致她抑鬱症復發。她從不求助,從不抱怨,就像一塊兒冰。安素是真正的北漂。她沒有根,有家不能回,為了母親的醫藥費迷失自我沉淪犯錯。
母親自殺後,她遭遇牢獄之災,被閨密解救後,終於無家可歸,遠渡重洋出了家。一個人,只有獲得愛,才懂得施與愛。幸運的是,安素最後是帶著愛走的,她終於體驗了被愛保護的溫暖,她內心的暴風驟雨終於平靜了,她在風和日麗中看了一場人間花開。
一地雞毛李佩娟,家族希望。佩娟是一個光宗耀祖的工具,從受教育起便被扛上「光耀門楣」的大旗。然而無依無靠、叩拜無門的佩娟只能咬著牙在都市裡硬挺。
她早早嫁人,卻不盡人意,最後老公不堪重負要和她離婚。原生家庭的給予和索取,在佩娟身上如此真實。作為一個高學歷的農村女孩,佩娟的處境讓人心疼又無奈。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我也很無奈啊!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是的,她能怎麼辦?現實限制了她的青春應有的歡樂。
小Q,永遠16歲。這是唯一一個,看似幸福又結局最慘的一個。不能不承認,小Q讓人嫉妒。高智商,高學歷,高知識分子家庭,這樣的女孩兒長到20歲,人生一片光明。
小白兔就是要被大灰狼吃的,這是食物鏈。年小舞是狐狸,安素是雪豹,佩娟是犛牛,那小Q就是一隻小白兔。純潔少女的人生第一個挫折教育,必定來自一個渣男。女孩兒終要長大,女孩成為女人的瞬間,無不是鮮血和劇痛。
這可能是一本男人不喜歡的書。書裡似乎沒有一個男人是純粹意義上的好人,類型上渾渾噩噩抑或工於心計,個性上時而義氣,時而狡詐。善念惡念的糾纏,人最真實的狀態。
這也應該是一本男人應該看看的書,因為這本書裡的女人,才是你們未來要生活,或者已經一起生活的,女人的最真實的樣子。是一本可以了解女人的好書。
這是一本不是所有女人都喜歡的書。作者好像是一個女人,又不像。她不會站在女人的立場去同情女人,陪女人開懷大笑,放聲痛哭,整理矛盾——
很多時候她沒什麼情緒,甚至用一個男性視角去剖析她筆下姑娘,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任讀者評說。如果生活沒讓一個女人變得瑣碎庸碌油油膩膩,如果她保持著對閨密絕對的信任和依賴,那這個女人,永遠年輕。
《北京宴》的姑娘們,特別的獨立,獨立得很特別。它之所以讓人難忘,不是主角的命運多麼坎坷,而是裡面的某一個人,那麼像自己。
本期推薦好書《北京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