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世頂禮膜拜,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無論是侍奉劉備還是劉禪,都始終如一,忠誠不二。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文武全才,無論治理民政還是用兵打仗,都屢創佳績,出將入相,才兼文武,是十分罕見的全才。
諸葛亮雖是謀臣,卻精研兵法,且曾經六出祁山,獨立主持蜀國北伐戰爭,面對實力數倍於己的曹魏大軍,竟能做到完全採取攻勢,絲毫不落下風。號稱一代梟雄的司馬懿,平遼東敗東吳威震三國,可是一見諸葛亮就無計可施,只能憑堅固守堅守不戰,由此可見諸葛亮軍事才能之強。
諸葛亮不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還有精深的軍事理論水平。他在處理國事之餘,對前人留下的兵法與陣圖細加參詳,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融會貫通,創製出名聞千古的「八陣圖」,是我國古代軍事發展史上的扛鼎之作。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雖然創製了「八陣圖」,但由於種種原因,史書中對他採用八陣圖進行實戰的記錄卻語焉不詳,不免讓人對八陣圖的實戰效能產生懷疑。正史《三國志》中,只提到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但並沒有任何諸葛亮把其用於實戰的任何記載。
《三國演義》中,對八陣圖的威力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說是夷陵之戰後,劉備大敗而逃,東吳少帥陸遜緊追不捨,結果被諸葛亮預先設下的八陣圖石陣困住,險些走不出來。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而不是真實歷史,因此這段描寫可信度幾乎為零。
諸葛亮雖然沒把八陣圖用於實戰,令人欣喜的是,他死了四十多年後,有一個人終於實際檢驗了一下八陣圖的實戰效能,讓這個歷史之謎有了答案。此人就是晉朝初年名將馬隆。
馬隆,最初是魏國兗州的一名基層武官,「少而智勇,好立名節」,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將帥之才。但在三國時代燦若星河的眾多名將中,馬隆一開始顯得寂寞無聞。西晉泰始年間,晉武帝司馬炎下詔求賢,兗州地方官向朝廷推薦了馬隆,馬隆由此被任命為司馬督。
公元278年,遊牧部族聚居的涼州地區陷入動蕩,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倚仗自己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擁兵自重,企圖奪佔隴西和關中地區。西晉先後四次出動大軍前去攻打,結果都被禿髮樹機能殺了個落花流水,有去無回。晉武帝司馬炎無計可施,張皇失措,新生的晉朝面臨著一場巨大危機。
緊急關頭,馬隆主動請纓,要求前去平定涼州之亂。他的條件極為簡單:只要求朝廷給他準備三千精銳步兵即可。禿髮樹機能有數萬騎兵,馬隆為何如此底氣十足,敢只帶著三千步兵就去挑戰數萬兇悍的鮮卑騎兵?
馬隆敢這麼幹,不是盲目自大而是胸有成竹。《晉書》記載,他已經精心鑽研了諸葛亮的八陣圖,參透了其中奧妙。所謂八陣圖,其實是一種專門用以對抗騎兵的車戰陣法,如《諸葛亮集》所說,「若賊騎左右來至,徒從行以戰者,陟嶺不便,宜以車蒙陣而待之」。
馬隆按照八陣圖,精心打造了上千輛戰車「偏廂車」,這些戰車外側裝有木質裝甲,行軍時可以用來裝載盔甲軍械輜重,宿營時可以充當寨牆,作戰時把戰車聚攏,按照八陣圖圍成軍陣,可以有效防禦敵軍騎兵衝擊,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有生力量,是步兵對抗騎兵的終極利器。
馬隆就靠八陣圖的戰車陣,帶領著3千步兵,「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奇謀間發,出敵不意」,「轉戰千裡,殺傷以萬數」,「前後誅殺及降附者以萬計,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樹機能大戰,斬之」,終於殲滅了敵軍數萬騎兵,斬殺禍首禿髮樹機能。諸葛亮八陣圖在涼州之戰中終於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它的威力確實非同凡響,是一種實戰效能極高的軍事陣法。
參考資料:《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