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諾獎季。
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
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的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至此,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有網友就此發問:中國何時能迎來諾獎的大量收穫期呢?
據統計,在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中,得獎時擁有中國國籍的獲得者僅有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一人。
缺少諾貝爾科學獎項,也成為眾多中國本土科學家的遺憾,同時也是一個癥結,久久困擾在國人心頭。
並且,「諾獎無名」仿佛也和中國當下取得眾多領先國際的科學成就看似矛盾。
其實,造成這一現象,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存在。必須看到的是,諾貝爾科學獎在反映科研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這一點和科學類諾獎得主「老齡化」趨勢相依相存。因為,現在的諾貝爾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幾十年前的科學和發展成就。
在科研中,即使是同一個細分領域,開展類似研究的科學家也可能數以千計。即使有科學家很年輕就有重大研究發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執行相當高的驗證標準,在經過十多年乃至幾十年的同業評估論證後,頒發相關獎項。
遺憾之餘,同樣是科學的魅力——時間會證明一切,回報一切。
客觀原因有,但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在科研領域的短板依然有,差距依然存在,「錢學森之問」也永遠不能忘。
諾獎只是一個結果,科研永遠要在路上、在創新發展最重的位置上。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僅從別人那裡拿到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術也是很難的,西方發達國家有一種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心理,所以立足點要放在自主創新上。
並且,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國在科研創新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近年來,圍繞科研創新,一系列政策出臺,中國科研之路上的一些痼疾引起了高度重視。
2018年,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就明確指出,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最近的一些熱點事件同樣證明,科研創新不是一兩位科學家的事,也不是幾個企業單位就能完成的。科研創新是一個全社會都要參與的系統性工程,哪一個環節走了神,歪了心思,就會荒唐迭出。
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份崇敬與科學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