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又是一年諾獎季。

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

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的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至此,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有網友就此發問:中國何時能迎來諾獎的大量收穫期呢?

據統計,在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中,得獎時擁有中國國籍的獲得者僅有屠呦呦(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一人。

缺少諾貝爾科學獎項,也成為眾多中國本土科學家的遺憾,同時也是一個癥結,久久困擾在國人心頭。

並且,「諾獎無名」仿佛也和中國當下取得眾多領先國際的科學成就看似矛盾。

其實,造成這一現象,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存在。必須看到的是,諾貝爾科學獎在反映科研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這一點和科學類諾獎得主「老齡化」趨勢相依相存。因為,現在的諾貝爾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幾十年前的科學和發展成就。

在科研中,即使是同一個細分領域,開展類似研究的科學家也可能數以千計。即使有科學家很年輕就有重大研究發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執行相當高的驗證標準,在經過十多年乃至幾十年的同業評估論證後,頒發相關獎項。

遺憾之餘,同樣是科學的魅力——時間會證明一切,回報一切。

客觀原因有,但我們要看到的是,中國在科研領域的短板依然有,差距依然存在,「錢學森之問」也永遠不能忘。

諾獎只是一個結果,科研永遠要在路上、在創新發展最重的位置上。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僅從別人那裡拿到關鍵核心技術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術也是很難的,西方發達國家有一種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心理,所以立足點要放在自主創新上。

並且,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國在科研創新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

近年來,圍繞科研創新,一系列政策出臺,中國科研之路上的一些痼疾引起了高度重視。

2018年,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就明確指出,要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最近的一些熱點事件同樣證明,科研創新不是一兩位科學家的事,也不是幾個企業單位就能完成的。科研創新是一個全社會都要參與的系統性工程,哪一個環節走了神,歪了心思,就會荒唐迭出。

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份崇敬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相關焦點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有人說,中國其實造不好一個螺絲釘,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一旦涉及頂尖領域就大打折扣。
  • 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獎 中國紀實文學離諾獎還有多遠
    人民網文化頻道第一時間連線了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文學評論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作家邱華棟,對諾貝爾文學獎進行點評。[詳細] 趙麗宏:中國需重視翻譯人才的培養 趙麗宏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此次獲獎表明「文學界開始提倡紀實文學,以及對人類與社會開始了更深層的探索。」
  • 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細觀日本不難發現,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  諾貝爾科學獎主要頒發給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而基礎研究成果從出現到獲得高度認可通常需要相當長時間。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這三人的研究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方式更加穩定,從而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為打造一個無線互聯的社會奠定基礎。話說當代鋰電池的使用大國無疑是中國,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比亞迪電子等公司都在中國,然而中國人卻與這次鋰電池主題的諾貝爾獎無緣,這實在是令人遺憾。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林道是巴伐利亞州博登湖上的度假勝地,它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1年。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基因編輯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中美爭端背景下,擁有核心專利的美國會不會讓基因編輯技術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另一種「晶片?如今,楊亦農的一個德國博士在杜德納實驗室做博士後。楊亦農說,其實這幾個人私下關係還不錯,「至少在開會的時候看起來還好」。張鋒的遺憾諾獎漏掉的英雄人物眾多,但張鋒是其中備受關注的那個。《自然》雜誌(Nature)的報導也稱,張鋒錯失諾獎是最大的意外之一。
  • 中國作家殘雪與諾獎失之交臂,講點諾獎知識,讓孩子從小愛上文學
    中國作家殘雪繼2019年首次上榜後,今年再次入榜並躋身前十。但遺憾的是,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不過,殘雪在當代中國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譯得最多,作品入選外國高校教材最多,擁有為數眾多的專門研究她的機構。她依然是我們心目中「諾獎得主」,我們依然喜愛我們的中國女作家殘雪,依然喜愛她的作品。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面對諾獎 亢奮的中國當學日本內省
    面對諾獎 亢奮的中國當學日本內省 劉效仁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0-10    [列印] [關閉]     對於錢永健這位錢學森的堂侄有望獲獎,中國媒體此前就表現了一種莫名的亢奮。倒是自今年度諾獎頒布以來已有3名科學家享受殊榮的日本,顯得內斂。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藉此機會扭轉社會上對理工科敬而遠之的風氣,給基礎科學研究注入活力。(《新京報》10月9日)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個諾獎,皆因一年一度總與中國人無緣,總是讓中國公眾和傳媒感到莫名的憂傷。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 作家方方回應被提名諾獎:沒這事 我當笑話看
    他認為,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有一種過度關注的傳統,莫言沒得諾獎前,國人對能否得諾獎很焦慮;莫言拿了諾獎,又希望接著獲獎。事實上莫言之後中國作家很快又獲獎可能性是很小的。諾獎終歸關注的是歐美作家,他們的文學標準也是歐美的,偶爾讓亞非作家獲獎,一個重要目的,是體現諾獎的世界性。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  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  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老舍與1968年諾獎失之交臂?諾獎解密:沒有提名
    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是,由於老舍先生於1966年投湖,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慣例是不頒給已故之人,因此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頒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需保密50年才能公布,所以這則坊間傳聞也始終未知真偽。
  • 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提起米蘭·昆德拉,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但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作家不僅是捷克在世的最有名的作家,更是一位經歷傳奇之人。
  • 中國最牛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出諾獎,中科大出諾獎女婿
    中國最牛的大學是誰?肯定是清華北大,當然也有人說中科大最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是國內最頂級的大學,而中科大曾經也和清華北大扳過手腕,也是頂級大學。 那麼中國大學培養出多少諾獎獲得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