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的開通
翔安,成了廈門的 " 後花園 "
素有 " 海濱鄒魯 " 之稱的翔安
山海環抱,有著許多景點古蹟
大帽山、香山、戰地觀光園、大嶝島、小嶝島
同時,翔安也聚集了很多承載一代人記憶的古早味
蒜蓉枝、貢糖、炸棗、麥芽糖、桔紅糕
……
作為一個吃貨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下翔安這些古早味,
這裡有最地道的年味,也有現成的美食
在翔安許多地方,無論婚喪嫁娶還是家庭聚會,流行請廚師到家裡掌勺宴席,一來主人家省事、菜金豐儉隨意;二來菜色口味好,深受客人歡迎。這種請廚師到家裡來辦宴席的叫做「辦桌」,每場宴席都少不了封肉這道硬菜。
肉要選家豬前腿肉,每塊肉大概一斤半,燒開水焯肉,然後切割、醃漬兩個小時,最後再把肉過油炸一下,這樣才能鎖住肉香,保證皮Q肉爛。此外配料的選擇也不要多,香菇、板慄、蝦米三樣就好,鍋底放上甘蔗或者豬骨頭。經過文火燒制了4個小時後,一塊塊醬油色的封肉用筷子一挑,皮肉分離、皮Q肉爛,吃起來唇齒留香。
劉"注"鄉愁(五)——新圩「辦桌師」古法烹封肉
在新圩,有這麼一道美食,讓廈門島內、杭州、深圳、西安,甚至香港的食客垂涎三尺,那就是有著濃烈香氣、軟爛不塞牙的鵝肉。
精選12斤左右的獅頭鵝,鵝肉切塊、焯水後,就要下鍋開始炒制,加入麥芽糖、陳年黃酒以及各種調味料,再倒入麻油炸過的老薑,當鵝肉和調味料在鍋中碰撞翻轉,逐漸變得金黃後,就要裝入砂鍋,進入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柴灶燜煮。經過沙燜、柴火灶慢火熬煮4個多小時後,鵝肉堅硬的骨頭和厚實的肉慢慢分解,變得軟爛噴香。
劉「注」鄉愁(十九)——傳承「古早味」 上陣父子兵
在翔安,有一種美食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貨———炸棗。這種由地瓜和糯米粉混合做成的甜點,無論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還是在生活富足的今天,都蘊含著濃濃的年味和鄉愁。
做炸棗的工序很繁瑣,今天要做,昨天晚上就要開始準備:浸泡糯米、蒸煮地瓜、調製糖漿、粉碎餡料。第二天一大早要用機器把糯米弄成糯米粉,再配比混合上一定的熟地瓜和糖漿,最後加工成糯米糰。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炸棗,每個家庭婦女都是做炸棗的好手———取一團拳頭大的糯米糰,通過指尖按壓旋轉把糯米糰開口成一個小碗狀,再將滿滿的一勺花生餡放入裡面,最後封口下鍋油炸,並用長筷在高溫中輕輕攪動,防止黏鍋。待一個個金黃色的小球浮出油麵,炸棗就熟了。
劉「注」鄉愁(十七)碾糯米做炸棗 有鄉愁有年味
在閩南傳統美食中,以糯米為主料,經不同工藝、佐料配比,能加工出許多的傳統小吃,如寸棗糖、炸棗、年糕、米血等。米血,也稱豬血糕,是用新鮮的豬血和糯米糅合加工而成的。原料糯米要選當季的新米,豬血也一定要選鮮紅無腥味的,配料就是少許的鹽和味精,以增加米血的口感。
首先,糯米要先上蒸籠蒸一遍,待米粒微熟後,將糯米和豬血攪拌均勻———這是要借糯米的熱度讓豬血能融化得更徹底、更便於定型。其次,要對混合後的糯米糰進行手工捶打,在空的菜盆子上抹油,把冒著熱氣的米血團分裝到菜盆子裡,把菜盆子裡的米血團甩到檯面上用力捶打一番,一塊塊橢圓形的米血糕就定型了,只需放上蒸籠進行第二次蒸煮就完工了。
寸棗糖又叫蓮子糖,紅棗含有早生貴子的祝福。以前,因為紅棗珍貴,一棗難求,聰明的老百姓就把糯米製作成棗子狀,外裹以白糖代替,是閩南地區嫁娶必備的食品。
原料只有一種,就是糯米,輔料同樣簡單,只需要麥芽糖就可以了。整個流程看起來並不複雜,不過要講究的環節可不少。原料要新鮮,從糯米的浸泡粉碎,配比成小方粒油炸,到最終成品出爐,所有工序都必須當天完成。
劉「注」鄉愁(十五)一口寸棗糖 留住50年年味
茶配是閩南茶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也叫「茶食」,就是喝茶時佐以食用的小食。隨手在閩南人的家裡一搜都能找出好幾樣茶食,簡單的蜜餞、餅乾、糕點,甚至是小孩子的零食都能當作茶食。據說,廈門人喜歡喝烏龍茶,初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一壺好茶,應有合適的茶食與之相配,合適的茶食,可以讓人們在品茶談笑中也能收穫一份健康。
蛋花酥的配料很簡:雞蛋、麵粉、花生、白糖和麥芽糖。花生餡最重要的是溫度,熬糖的溫度要達到150多攝氏度,呈糖漿狀,再加入花生攪拌。攪拌後的配料進行高溫壓制。蛋皮用蛋與麵粉與糖的比例1:3:2,再加入適量的水和食用油,調和成濃漿狀的蛋液。煎好的蛋皮,從煎盤裡取下,放上兩條花生餡,從裡往外裹三圈,熱熱的軟軟的蛋皮,就與花生餡貼合了。
劉「注」鄉愁(二十一)——那一口蛋花酥,喚起舌尖上的古早味
閩南有一句俗語說:「拜龜,龜錢財;拜粿,大發財;拜紅圓,全家大團圓。」在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過年時都要買龜、買粿、買紅圓,就是希望紅紅火火過新年。
做龜粿的材料很簡單,糯米、糖、水、餡料就夠了,但要做出Q軟好吃的龜粿,在用料上就很講究。首先要選用東北圓糯米,最好是晚稻或者放了一年的陳米,有時為了讓龜粿口感更加Q彈,還要在糯米中加入一點粳米;然後把浸泡過的糯米研磨成濃濃的米漿,待去除水分後,對糯米糰加以揉搗;最後在分成巴掌大小的粿皮中包入花生餡、芝麻餡等,把粿團放在龜印上一按,一個紋路鮮明、立體的龜粿就出來了。
劉注鄉愁(十三)翔安手藝人林儉堅持以傳統工藝做龜粿,過年過節時格外暢銷
在老廈門人的茶桌上,經常可見茶葉、貢糖的影子。作為 " 茶配 " 的一種,用花生、芝麻、麥芽、白糖為原材料做成的貢糖,以其香、酥、甜的口感徵服了喜歡喝茶的老廈門人。
據說,貢糖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貢糖為明代閩南的御膳貢品;另一說法是人工反覆用力捶打的動作,其閩南發音與「貢」相同。這兩種說法都說明了貢糖的精細與複雜。
劉"注"鄉愁(十一)捶打拉扯中見「貢」糖功夫,謝火傳承老手藝三十多年,堅持做「古早味」貢糖
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二十一)翔安桂林七裡村29歲小夥傳承老手藝,徵服老廈門人的味蕾
桔紅糕原本是浙江湖州的漢族名點之一,用江南的糯米製成,具有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老少皆宜的特點,深受公眾喜愛,後來製作工藝傳入廈門,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茶點之一。
翔安老手藝——桔紅糕走近廈門衛視<美麗好厝邊>
胡老三酥餅店是翔安第一家榮獲「中華烘焙老字號」的食品企業,而酥餅也多次獲評「最閩臺伴手禮」。產品有兒童果蔬餅、健康雜糧餅、閩南古早味、貢品等幾大系列。
鄉村振興·青年先行(十一)他用火龍果做出香甜酥餅,「做餅達人」汪東極獨闢蹊徑,匠心整合當地農副產品
說起蒜蓉枝這個名字,如果你不是閩南人,或許會有點陌生,但是如果說起麻花,那你肯定就知道,甚至還記得那一口酥脆的味道。 蒜蓉枝是閩南特色的麻花,閩南味表現在外面裹著白色的蒜蓉汁糖漿。逢年過節,閩南人家裡總要準備一些蒜蓉枝當「茶配」。雖然現代機械化生產已經可以替代傳統手工製作,但林拱近乎固執地認為,蒜蓉枝要好吃,在關鍵的步驟,還是手工放心。
廈視一套《視點》——美麗鄉村建設,潤物細無聲
在翔安小夥林明輝看來,傳統做法每個步驟都需要人工操作,不僅費時費勁,而且做出來的產品大小、口味都有些參差不齊。於是,他在分塊、油炸、炒糖、拌料等環節進行改進———用恆溫的油炸鍋取代人工操作,更安全衛生,而且改造出「翻炒機」替代人工炒漿,裹糖和蒜也更均勻了。
此外,為更貼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年輕人的口味,林明輝還研發了蒜香(鹹)、番茄、椒鹽、香蔥、黑糖、海苔等10多種口味的小麻花。這樣,吃起來不會甜膩,也更休閒化,成了食客隨身攜帶的小零食。
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二十二) 重拾兒時記憶,傳承傳統手藝,創業青年林明輝回鄉創業,將傳統蒜蓉枝開發出多種「年輕派」口味
麥芽糖,幾乎每個人都吃過。小時候第一次吃麥芽糖的經歷成為不少人的甜蜜記憶。那時候,賣糖人肩挑兩筐麥芽糖,走街串巷,手中有節奏地敲出「叮叮噹」,然後被一群小孩子團團圍住,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還記得。
傳統的麥芽糖製作方法要經過泡麥子、發麥芽、舂芽、蒸糯米、釀造、過濾、熬糖等工序,過程十分繁瑣,而且耗時費力。當然,辛苦過後的甜蜜,也是平常難以企及的。所以,百度百科上對它的讚美是——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傳承老手藝之熬出來的甜蜜——麥芽糖(廈門衛視《美麗好厝邊》)
豆乾是老百姓青睞的餐桌美食,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東寮全村有十有八九的人在做豆乾。豆乾雖小,製作卻很複雜,要經過大豆選料、泡豆、磨漿、煮漿、點滷、翻打、壓制豆花、成型製作、拆解、二次加工、冷卻、外包裝,共12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講究。
東寮豆乾技術含量最高的關鍵環節在點滷。東寮豆乾採用的是鹽滷,點滷時,要一隻手緩慢、均勻地倒鹽滷,另一隻手穩定有序地攪拌豆漿。看豆花的火候是豆乾能否成型的關鍵。
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寮豆乾傳統製作技藝,是這樣做出豆乾的……
鄉村,是一份濃濃的鄉愁、是農村走出的孩子們心靈的歸宿、是記憶憂心不可或缺的篇章。豆腐這一中國傳統美食在民間可謂是家喻戶曉,做豆腐則是一門有著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老行當。小時候阿婆做豆腐的味道成了回憶,我們回憶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幸福感,更多的可能是那份等候裡的欣喜,和手指上的溫情。
真正好吃的豆腐其黃豆的挑選是有講究的。東北大豆做出的豆腐好吃,因為它蛋白質的含量高所以說黃豆要選擇,有彈性、無硬感、不脫皮,搓開豆瓣稍凸,皮瓣發脆不發糠的東北優質大豆最為合適,泡豆時間也需要控制好,打豆漿水的比例非常重要,濾漿的細布建議使用純棉布,打好的漿要儘快煮,以減少養份的流失。邊煮邊攪防煮糊,做豆腐的關鍵環節,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就是這「滷水點豆腐」了,一邊輕輕倒進鹽滷,輕輕放入缸內攪動。靜置變成豆花後,再進行壓膜模成形,豆乾的製作稍微麻煩,需要一小塊一小塊包裝壓模。傳統的美食成形後,熱氣騰騰,豆香四溢。
劉「注」鄉愁(二十)——郭東傑和他的五珍豆腐
在翔安區新店鎮,有一家專門製作饅頭、包子的「品食鋪」很有名。出名不僅是因為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還因為老闆彭小靈研發出了火龍果、胡蘿蔔、黑芝麻等多種口味的饅頭。這些取材於翔安區地道食材做出的面點,讓眾多食客回味無窮。今年40歲的彭小靈是典型的理科男。看似平凡無奇的他,卻能讓人在平淡中品嘗到好滋味,愛上最簡單的饅頭、包子。
2016年年底,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彭小靈的「品食鋪」成功開業。走進面點間,絲毫沒有感覺到高溫蒸製的灼熱感,從和面、壓面、刀切、包餡到蒸製、速凍包裝,均為標準化生產;同時,根據不同品種,蒸製的溫度、壓力、時間都實現了量化,以數字體現。
鄉村振興·青年先行(九)做個饅頭他研究了兩年,研發出多種口味
青山綠水間,空氣清新,陽光正好,農田旁的水泥曬場上支著一排排竹架,晾曬著淡黃色的米粉,構成了一道獨特的農家風景,常常吸引路人駐足拍照,熱情好客的老闆還會邀請有興趣的路人參觀米粉製作的過程。這位熱情的老闆就是朱金扎,他二十年如一日用心經營,堅持傳統工藝與純大米製作的古早香米粉,是廈漳泉地區有口皆碑的「好米粉。」
【青·榜樣】翔安創業達人朱金扎堅持用傳統工藝製造古早香米粉
面線,又叫「長壽麵」,對閩南人來說,它是一道具有味蕾記憶的美食,其受歡迎程度,從閩南傳統小吃「面線糊」中就可見一斑。
黃加:廈門古民諺有云:「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翔安大帽山山腳下的金柄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至今保留著許多歷史遺蹟、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製作的面線便是金柄村的一個響亮品牌,村裡的老師傅黃加做手工面線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這項傳承百年的老手藝,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古早味。」
劉"注"鄉愁(四)追著面線跑的手藝人
鄭子良:從16歲開始,鄭子良就與做面結下了不解之緣。起初是當學徒工,在生產隊的麵粉加工廠。老師傅帶著,他打下手。1985年,鄭子良從加工廠裡出來,借了幾百塊錢,買了機器,自己拼裝後,「鄭子良麵製品加工店」正式誕生。因為手藝出眾,許多人遠道慕名而來,只為買他的面線。
廈視三套《第一民生》「老手藝·新傳承」——鄭子良和他的「半手工」面線
林文造:林文造是翔安馬巷黎安社區人。2000年,林文造畢業後便到父親的食品車間鍛鍊,從最基礎的一線工人做起。生產、管理、市場、銷售他都幹過。2014年,在食品加工行業摸爬滾打14年的林文造獨立創業,但他想做父親沒做過的閩南手工面線。那一年,他便創辦了廈門市珍面正港食品有限公司。
【青·榜樣】翔安創業者林文造打造閩南手工面線 產品熱銷廈漳泉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大工業及信息工業的衝擊,
使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為保留這些記憶,
劉「注」鄉愁系列將繼續挖掘翔安的古早味。
劉「注」鄉愁·守望鄉土
創作:劉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