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更新 系列的時候都很開心。
因為又去到了一處曾經完全不注意的地方,
又拍到了一些值得以後慢慢翻看的照片,
又跟一些人不期而遇,
然後擦肩而過。
我們總是習慣把長途的奔波定義為旅行,
而每次家門口兒的出行都容易被忽略。
其實自己的城市有太多值得記住的東西,
哪怕路程只有公交車幾站地。
你不親自深入它的時候,
它就是一個名字,
印在地圖上。
而當你真的潛下心來,
從一磚一瓦到一草一木,
那些書頁中記載的歷史
透過鏡頭,
再次甦醒過來。
如此,
你才和這座城市有了真正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樣的聯繫,
是無法割捨的。
報 恩 智 化 禪 寺
(智化寺)
這座位於東城區祿米倉胡同的寺院,
最初是明代司禮監太監王振的家廟。
明英宗賜名 「報恩智化禪寺」 。
整座寺院布局嚴謹,規模宏大,
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築。
現為北京文博交流館。
(成立於1992年)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智化寺黑色的琉璃瓦屋頂比較少見。
一般我們常見的傳統建築屋頂為黃、綠或藍色琉璃瓦,
而黑色的等級低於前幾種。
但也只有官窯才能燒制。
從屋頂就能看出王振當年的地位,
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耗費了無數財力、人力,
修建了這座家廟。
北京現存的很多明代寺廟都是太監出資修建的。
(照片拍攝:心堯)
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俘,
而智化寺因為是敕建才得以保留。
後來英宗復闢,再次即位,
立刻為他寵信的大太監王振的這座家廟立碑。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御製題字碑左右各一,立於智化門前。
上面記載著王振歷經明代幾朝皇帝,
到英宗朝屢加顯庸的歷史,
並為國家、天子及黎民百姓祈福等內容。
我們暫時拋開王振在歷史上的惡名,
他的權利滔天、禍亂朝綱都留給歷史吧,
今天只好好欣賞智化寺的建築和布局。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過了山門和鐘鼓樓,
就是智化門。
智化門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天王殿,
原中央設佛座,
前供彌勒,後置韋馱。
前部二金剛分列東西,
後部塑四大天王像。
然現已無存。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明代建築房簷上的鴟吻較前代已變得非常美觀,
雕刻工藝也更加精緻,
特別是尾部做了大量的細節處理,
大大增加了裝飾性和觀賞性。
這是殿內的木樑架及鬥拱,
還有褪色剝落的明式彩繪。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穿過智化門,
來到一間開敞的院子,
正殿為智化殿。
西配殿名為藏殿,
內置令人嘆為觀止的轉輪藏。
東配殿為大智殿,
現為智化寺的臨時展廳。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轉輪藏為明代形制,
通高約4米,呈八角形。
由漢白玉須彌底座、木質八面經櫥
及頂端面東而坐的毗盧遮那佛三部分組成。
每面經櫥置9排5列抽屜存放大藏經,
每個抽屜表面陰刻千字文用於經書檢索,
並浮雕一尊釋迦像。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轉輪藏八根圓形角柱表面自上而下陰刻觀音六字真言和八寶圖案,
抽屜邊印刻有梵文經咒及纏枝蓮花
均在紅色漆面陰刻描金工藝進行裝飾,
極為精緻。
(照片拍攝:心堯)
小知識:經書檢索
中國古代由 「天地玄黃」 到 「焉哉乎也」 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子組成千字文。
古代經書多以千字文排序檢索。
智化寺轉輪藏從正東面右上角 「天」 字起,
至東北面左下角 「洞」 字止,共639字,
可存放經書639函。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智化寺轉輪藏頂部雕刻的大鵬金翅鳥、龍女、鯨魚
以及角柱上的童男坐騎、獅王、象王共同組成了六拏具,
作為每面經櫥抽屜上所有浮雕釋伽牟尼佛的背光。
轉輪藏除了六拏具的法相裝飾以外,
還增加了金剛和菩薩。
小知識:六拏具
六拏具是由大鵬金翅鳥、龍女、鯨魚、童男、獸王、象王組成的法相裝飾。
是最常見的藏傳佛教藝術圖像。
常用在佛像的背光和門券上作裝飾。
藏殿中除了轉輪藏以外,
最具歷史、宗教以及藝術價值的
就是它的壇城藻井。
(照片拍攝:心堯)
壇城藻井上圓下方,
下部四周斜板彩繪佛像,
其上浮雕捲雲和蓮瓣,
表面用青、綠、紅、黃四色彩繪
配以金線相間排列。
上部圓形,放置五層鬥拱,
頂部圓板繪製壇城圖案,
十分精美。
從不同角度欣賞到的壇城藻井: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藻井是中國古建築獨有的一種裝飾,
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華麗莊重。
智化寺內原有三具藻井,
分別鑲嵌在藏殿、智化殿和萬佛閣內。
(智化殿內的藻井於20世紀30年代被寺內僧人賣給了美國人)
(照片拍攝:心堯)
這是東配殿大智殿,坐東朝西。
內原供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
觀音騎犼,文殊騎獅,普賢騎六牙白象。
現已無存。
參觀完東、西配殿,
來到正殿智化殿。
(照片拍攝:心堯)
智化殿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
殿內正中和兩側原有石質須彌座,
供木質漆金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和十八羅漢座像。
惜現已移往他處。
殿身上精美的出簷、鬥拱和明式彩繪:
(照片拍攝:心堯)
智化殿後抱廈內,
保存有明代 「地藏菩薩說法相」 木板壁畫。
頂部裝有一排燈,
遊人走近便會亮起。
(照片拍攝:心堯)
畫中人物栩栩如生,
面部表情慈祥、溫和、寧靜。
衣服的褶皺描繪細膩、線條流暢,
實屬難得的明代壁畫。
(照片拍攝:心堯)
目前內部陳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
體量較小。
其頂部的天花藻井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失美國,
目前保存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照片拍攝:心堯)
歷經滄桑的木質鬥拱還在,
鼓樓裡巨大的鼓也在,
然而曾經是天花藻井的位置,
如今只剩下一個空洞。
看過不禁十分難受。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因為能賣錢,
多少珍貴的文物就這麼流失海外,
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它原本的地方。
可悲,可嘆。
好在還有音樂文化流傳下來,
至今還有專人在研習演奏京音樂。
京音樂的樂譜為工尺譜,
樂器以雲鑼為主,
配合笛、瑟、笙、鼓等,
演奏出洪亮且穿透力強的京音。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智化寺京音樂的傳承方式保守而嚴格,
通過口傳心授,
學藝者先學樂譜,後學樂器。
七年後方可出師。
至今已傳至二十七代,
是我國唯一按代傳襲且沒有斷代的樂種。
於2006年6月被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照片拍攝:心堯)
每天11點和15點都有現場演奏,
可惜今天時間安排不巧,
沒能現場耳聞,有些可惜。
離開智化殿,
寺中最後一個主要的大殿便呈現眼前。
這座大殿為黑琉璃瓦廡殿頂重樓,
上為萬佛閣,下為如來殿。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萬佛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
上下層牆壁上遍飾佛龕,
原置小佛像9000餘尊。
現損毀不少,很多佛像已不完整。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如來殿因殿內供如來而得名,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
殿三面為磚壁,南面為隔扇門窗。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如來殿北面其實還有一座大悲堂,
舊稱 「極樂殿」 。
堂中原有石質須彌座,
供木雕千手觀音座像。
此殿西配房為明英宗所賜 「旌忠祠」 ,
供有王振塑像。
東配房為方丈院,
然現均已無存。
(照片拍攝:心堯)
大悲堂東側的圍牆邊是名為 「古建解碼,營造之美」 的智化寺建築展。
採用了很多梁思成先生的手繪圖稿,
從屋頂、鬥拱、梁架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智化寺的建築特點。
智化寺東西兩側依然有不少民宅,
不知道文物騰退的時候會不會有改善,
得以恢復智化寺原本的東西兩路規制。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寺內的秋意漸濃,
連風都跟著變溫柔了。
隨手拍了些小東西: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從智化寺出來,
感覺從沉浸的歷史裡抽身,
回到現實。
現實的胡同兒裡生機盎然,
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
緊鄰著喧鬧嘈雜的東二環,
這裡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一邊古老,一邊現代。
在同一座城市裡,
唯願這兩者可以和諧共存。
別讓好容易沉澱下來的厚重歷史再消失。
(照片拍攝:心堯)
(照片拍攝:心堯)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