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08:21 | 都市快報
龍井有「明前茶」和「明後茶」之分。在清明節前採摘製作的茶叫「明前茶」,由於產量有限,歷來就有「明前茶,貴如金」的說法。可對於絕大多數茶友來說,鑑定明前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前,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移動、西湖街道靈隱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區塊鏈、大數據、NB-IoT(窄帶物聯網)等技術運用到龍井茶的種植、採摘、炒制等流程中,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讓數據替千年龍井說話,幫助消費者喝到真茶、好茶。
每盒茶葉都有張「身份證」
好茶之人都知道,西湖龍井的前身真名為「白雲茶」,早在陸羽《茶經》裡記載著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上天竺的白雲峰產白雲茶,是歷代傳承下來的老龍井。
「區塊鏈+物聯網」西湖龍井溯源示範基地就位於上天竺停車場邊上的小山坡上,總共10來畝,今年產量能有幾百斤。相較其他茶園,這兒多了兩臺監測設備和一些攝像頭,用來採集和記錄茶樹生長過程中的溫溼度、PM2.5值以及光照強度。
兩臺設備通過太陽能供電,藉助於中國移動NB-IoT網絡低功耗、廣覆蓋的特性,每天只需要消耗少量的能源,就能將數據傳輸到指定的伺服器上。
收集數據只是第一步,如何確保這些數據能夠如實記錄,不被人篡改才能增加它的可信度和價值。這項任務被交到了浙江大學信電學院史治國教授團隊手裡,他們前後用了三個月時間,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分布式資料庫,保證傳輸過來的數據直接上鏈,不能被任何人修改。
除了茶樹的生長環境數據,茶葉被採摘下來之後交由哪位師傅炒制,最後是什麼時候包裝等信息也會被詳細記錄下來。
史治國稱,龍井茶從種植、採摘和炒制的全流程都可以看做是一次交易,把這些先後發生的交易行為關聯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區塊數據的鏈,再利用區塊鏈帳本的相關技術保存之後,就可以達到防偽、可溯和可信的效果。
換句話來說,茶葉採摘和炒制的時間也會被區塊鏈鎖定,明後茶無法當明前茶來銷售。買到這批茶葉的消費者想要了解這些信息也很簡單。只要拿出手機對著特定的二維碼掃一掃,相關信息都會在手機上呈現,就像是這盒茶葉的身份證明一樣。為了防止二維碼被反覆使用,一個二維碼只能被掃描一次。
「黑科技」盯上了龍井茶
這不是龍井茶第一次和最新的技術結合。同樣在本周,一批剛採摘下來的龍井茶坐上了京東的無人機編隊,從茶園飛到「2018年杭州市西湖龍井茶炒制大賽」現場。之後,京東無人機團隊將繼續在西湖龍井區為茶農們進行配送服務。
京東的「區塊鏈防偽追溯平臺」這次同樣運用到了龍井茶上。他們和杭州本土的優秀茶商合作,設立「京東茶葉無公害基地」,建立起了包銷式溯源的新方式——茶葉的採摘、晾曬、炒制、包裝、運送等全過程,都在京東保障體系內監督管理。
而就在前些天,菜鳥無人機飛行編隊也參與到了茶葉採摘工作中。載上茶葉的無人機從獅峰山出發,不到兩分鐘就抵達西湖龍井獅峰山炒茶中心,比傳統的人工背回節省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而且降低了茶葉的損壞率。
對於龍井茶頻頻和科技的結合,西湖街道靈隱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周瀛認為,「有錢還買不到好茶」是最重要的原因。特別是和區塊鏈的結合,能夠讓消費者有一個可靠的渠道了解所購買茶葉的來龍去脈,對於質量參差不齊的龍井茶市場有很大幫助,藉助科技的力量,龍井茶種植、採摘、配送的效率也得以進一步提升。
(據都市快報,原標題《千年龍井茶遇到了區塊鏈 每盒茶葉都有了張「身份證」》,記者 梁應傑。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