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經對一些偏僻之地下過:「窮山惡水,潑婦刁民」的評語。在自然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就會造成人們愚昧無知、目光短淺。「窮山」出「刁民」,那「富山」呢?一提到山,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五嶽和黃山,但它們都稱不上我國「最富有」的山,這最「富有」的山,還要數「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的麥積山。
01
麥積山這樣一座地勢險要的山,是如何做到脫離「窮山」之列,反而成為「最富有的山」的呢?麥積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享有盛名,但是其「富起來」還要追溯到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唐玄宗統治下的鼎盛時期,但是在這一年,麥積山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山崖中間部分塌毀,整個麥積山被強制分成了東崖和西崖,且崖體一直搖搖欲墜。
身在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屬於獨特的丹霞地貌,山中的石頭多為紫褐色的水成巖,也形成了許多天然溶洞。後人在此藉助山勢修建了大量石窟,東崖現存54個,西崖現存140個。為了修建這些石窟,工人們從山下堆積大量木材抵達高處,然後隨著逐步向下施工的過程拆除這些木材。可想而知當年為了修建石窟砍掉了多少樹木。北周時期的大將李允信為了給亡父修建七佛閣,動用了40萬人工,也使得當地流傳起了「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的說法。
修建完成後的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並稱。1947年到此遊玩的首批美國遊客曾經盛讚麥積山石窟:「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日本人曾經稱第44窟為「東方的維納斯」。
02
曾有人盛讚麥積山石窟稱:「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麥積山石窟的年代從後秦一直到清朝,總共歷經十幾個朝代,留下了超過7200尊佛像以及1300多平方米的壁畫。我國現代雕塑家曾經稱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其中保留的大量實物資料,極大豐富了我國古代文化史。
這不僅僅是因為其中有著十幾個朝代的雕塑,從中幾乎可以看到我國雕塑記憶的發展歷史,也是因為之類的洞窟之精巧冠絕四窟,泥塑和油畫技藝也為四窟之最。現在,經過大規模地加固修復後,麥積山的崖體已經基本穩定,山上的棧道也寬闊整齊,人們可以自由進入各個洞窟中遊覽,每年來此瞻仰古人洞窟藝術的遊客數以千萬計。
03
當然,之所以稱麥積山為「土豪山」、「最富有」的山並不是因為它的門票價格貴,而是因為一個奇怪的傳統: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遊客們都喜歡上了在麥積山中的洞窟內對著大佛許願,許願後會將一些錢財塞到麥積山山縫裡,然後用一根樹枝支撐著錢,使之不會被風颳跑。如此習慣愈演愈烈,甚至有了一定的攀比:放下的錢越多,支撐的木棍越粗,願望就會越容易實現。
長此以往,麥積山的山縫中已經到了幾乎放不下木棍的程度。此外,據統計麥積山山壁上懸掛的現金加起來已有百萬之多。但是從第一張錢放在這裡開始,至今無人敢去拿走,這其中有何隱情呢?事實上,這可能是因為來此之人大多是信仰佛教,或者多少相信神佛之說的人,這些錢放在這裡是許願所用,也就是要呈給佛祖的,那麼擅自拿走難道不怕報應不爽嗎?
因而,這些錢幣和木棍就長長久久地留在了山壁之中,使得這些藏有花花綠綠紙幣的山壁,成了麥積山一個新的景色,吸引很多獵奇的人圍觀。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陸陸續續把錢幣放進去祈福,既有希望滿足願望的意思,也有希望「頂天立地」的意思。我們當然不能說祈福是不對的,哪怕是不迷信的人,也喜歡其中蘊含的美好寓意。但是,祈福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將木棍支撐入山體之間,也不知道會不會對山體造成損害,而以金錢進獻佛祖,也不知道是否有用。
結語
《禮記》中說一個人要修養,首先要「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只要自己時刻內省,時刻不忘努力,倒也不必做這種只求心安,並不知道有沒有實際用處的事情。
參考資料: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