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廣場
美麗的大運河是一道獨特的歷史與自然交融的風景,大運河上的橋是風景中的風景,在眾多的運河古橋中,杭州拱宸橋被譽為「江南第一橋」,因為她不僅承載過東西兩岸無數的人和物,更承載著悠久厚重的大運河歷史文化。
從杭州市中心的武林門碼頭乘上古色古香的運河遊船,在水波蕩漾的運河上緩緩向北駛去,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等現代建築群首先映入了我們的眼帘,其中170米高的浙江環球中心,更是杭州城市建築的標杆。
大運河上的江南第一橋
幾條貨船順暢地從大運河上通過,把我們的視線引向前方。在不遠處隱隱出現一座雄偉的石拱古橋,像一道彩虹飛架大運河東西兩岸。此情此景,如一幅充滿詩意的水墨畫,美不勝收。這就是大運河上的江南第一橋——拱宸橋。
古老的石拱橋
拱宸橋,是杭城最大最古老的石拱橋,也是古代中國傳統橋梁設計與施工卓越水平的樣本。橋長92米、高16米、橋堍處有12.2米寬。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築,橋面呈柔和弧形;系3孔薄墩石拱橋,最大的中孔淨跨15.8米、兩個邊孔淨跨11.9米;採用木樁基礎結構,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
相傳拱宸橋之名是從《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引申而來,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因「拱」與「共」通,「宸」與「辰」通,故稱「拱宸橋」。
拱宸橋美術作品
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標誌,靜觀運河風雲近400年。據《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記載: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當時舉人祝華封,募集資金造橋。清順治八年,橋身因年久失修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築。同治二年秋,左宗棠率軍向橋心所設太平軍堡壘猛攻,橋再次頻於倒塌。光緒十一年,在杭州商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1896年,日本人在拱宸橋設關並在橋面中間鋪築2.7米寬的混凝土斜面通汽車和人力車。抗戰勝利後,洋關廢除。解放後,禁止通行機動車。2005年,拱宸橋進行了歷史性大修,以更堅強的形象矗立在大運河上)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拱宸橋東岸運河文化廣場上,有一所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於2006年國慶節開館。博物館分為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4個展廳。展出了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顯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古籍記載《橋西市聲》
拱宸橋西是杭州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的歷史文化街區,2009年9月建成了中國刀剪劍博物館、扇博物館、傘博物館。以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業、西湖綢傘工藝為個案,大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國傳統手工技藝。
運河水潺潺流淌經過的拱宸橋,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杭州發展繁榮的歷史。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