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詩婷
12月的鹿城,陽光溫暖。在三亞大東海,一望無際的海平面上,摩託艇、香蕉船飛馳穿梭。不遠處,風光旖旎的海岸線旁,國內外一線品牌酒店林立,開闊通風的酒店大堂、園林式的休憩環境、獨具瓊島元素的設計風格、多元豐富的配套設施,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來此度假休閒。
「1993年,我第一次到三亞旅遊,那時的酒店並沒有度假休閒的概念,酒店大堂常關著大門,以防空調冷氣『跑』出去。」在海南酒店業摸爬滾打逾20年的三亞銀泰陽光度假酒店總經理、三亞麗禾溫德姆酒店總經理劉凱強深有感慨。
海南酒店何時從滿足住宿需求轉型到度假休閒功能?在包括劉凱強在內的不少酒店人眼中,海南酒店業正式步入正軌是在1996年。那年,中國第一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凱萊度假酒店在三亞亞龍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正式開業,為三亞發展高端濱海度假旅遊打開新大門。
如今,海南旅遊產業提速發展,三亞發展成為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吸引了亞特蘭蒂斯、希爾頓、喜達屋等國際酒店、旅遊品牌集聚落地,成為中國酒店最密集、國際化水平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
旅遊立市
小漁村的轉型探索
三亞如何從名不見經傳的漁村跨越發展成國際知名濱海旅遊城市?一組由三亞市民孫清拍攝的30多年前亞龍灣的老照片,見證著鹿城旅遊發展的速度。
照片中,海岸線簡單幹淨,椰子樹筆直生長,幾艘漁村擱淺在沙灘邊,戴著草帽的婦女彎腰拾貝,不遠處是炊煙嫋嫋的居民平房……一張張珍貴的舊照,是不少「老三亞」對亞龍灣的珍藏記憶。
1987年10月1日,正值籌備海南建省、三亞升級市,一場在三亞舉行的「鹿回頭會議」上,籌備組成員確定了「把三亞建設成為國際熱帶濱海旅遊城市」的發展定位。一個多月後,在近33萬鹿城兒女的殷切期盼下,國務院正式批准三亞升格為地級市。
然而,對於只有幾條馬路的「巴掌大」城市來說,三亞要闊步發展並非易事。1987年,三亞市生產總值2.3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82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18億元,第一產業佔據產業發展的半壁江山,旅遊接待人數僅為13.99萬人。
「1987年11月,三亞主要有大東海旅遊中心、海南鹿回頭賓館、三亞國際大酒店、金陵度假村、三亞灣大酒店等7家旅遊飯店。」三亞市旅遊委主任樊木說。
面對基礎弱、條件差、產業少等一系列難題,三亞時任領導班子明確以「無旅不富」的理念來抓經濟。而後,這座邊陲漁村,正式開啟傳奇的「旅遊時代」:1988年8月,三亞亞龍灣、天涯海角、三亞灣、大小東海、鹿回頭、落筆洞、大小洞天等7個風景區列入海南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1992年,三亞市首家四星級旅遊飯店南中國大酒店開業;1994年,國務院批准三亞為對外開放航空口岸,同年鳳凰機場建成通航;1995年8月31日,首架國際商務包機由美國馬克市飛抵三亞,拉開了三亞國際商務包機飛行的序幕,同年11月19日,三亞第一條國際航線——三亞至新加坡航線正式開通,藉助「空中橋梁」昔日漁村與世界接軌,三亞對外開放的空中門戶由此打開。
旅遊興業
度假酒店開始亮相
在海南旅遊人看來,發展初期,真正讓三亞旅遊「做出名堂」「做出名氣」的,是亞龍灣的開發與發展。
1993年,劉凱強對於亞龍灣的初印象是「原生態的美」。3年後,1996年,灣區內中國第一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凱萊度假酒店式開業,拉開了中國高端度假酒店建設的帷幕,亞龍灣實現向休閒度假灣區的轉型。
這樣的轉變,令劉凱強震撼:「凱萊度假酒店大堂沒空調,是敞開式的環境,員工穿著休閒島服,酒店建有泳池區,這些都顛覆了很多海南酒店人的想像。」據劉凱強回憶,在此之前,海南很多酒店還屬於商務型,少有國際品牌入駐,酒店風格大多模仿廣東建設,服務員身著西裝,酒店設計也很少與自然環境融合,難以體現海南的熱帶風情。
「凱萊度假酒店首次將自然環境與室內融合打造,突破了傳統思維,迎合了休閒度假遊市場,有力推動了三亞旅遊消費升級。」劉凱強說。
1996年1月1日,「96中國度假休閒遊開幕式」在亞龍灣中心廣場舉行,成為三亞旅遊發展的第一個裡程碑,標誌著三亞旅遊開啟1.0版本時代。而後,三亞逐漸成為國際品牌酒店搶灘中國市場的排頭兵,喜來登、萬豪、希爾頓等酒店先後進駐亞龍灣,形成海南最早一批高端品牌酒店群。
品牌酒店增多,來三亞度假旅遊更愜意,旅遊經濟得到快速增長。1995年,三亞旅遊接待過夜遊客首次突破百萬人次;1996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18萬人次,同比增長14.6%。
而後,三亞又建成國內首個國際郵輪專用碼頭;推動「離島免稅、航權開放、26國免籤、空域開放」等優惠政策落地,打造全球最大單體免稅店;創新「四位一體」治旅模式,成立我國首支旅遊警察支隊……免稅購物、郵輪、遊艇、會展、婚慶、低空飛行、健康養生等旅遊新業態孕育而生,海南旅遊產業逐步駛上發展快車道。
旅遊升級
走出自信「國際範」
今年4月,繼杜拜、巴哈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亞特蘭蒂斯項目——三亞·亞特蘭蒂斯在海棠灣正式營業,成為匯聚了度假酒店、娛樂、餐飲、購物、演藝、國際會展及特色海洋文化體驗等豐富業態的旅遊度假綜合體,被稱為三亞旅遊的3.0版本,旅遊新格局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隨著多年來三亞旅遊的不斷發展,在國內外酒店、旅遊集團帶動下,旅遊灣區逐漸從亞龍灣發展至大東海、三亞灣、海棠灣等各大灣區,旅遊新業態也實現由單一的濱海旅遊,逐漸發展成為『藍綠』資源互補的山、海、空旅遊,傳統觀光旅遊模式逐漸轉變成互動式、體驗式的旅遊模式,國際航空網絡日益完善,入境遊市場實現較快增長。」三亞市旅遊委副主任葉凱中說,今年1月至10月,三亞接待國內外遊客1743.6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近400億元。
旅遊新格局不斷打開,為國內外遊客提供更優的服務、更美的環境、更好的產品,三亞酒店逐漸成為一張靚麗名片,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酒店最齊全、酒店盈利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截至今年10月,三亞共有旅遊飯店254家,五星級酒店逾60家,國際品牌酒店管理集團17家、國際品牌35個,在建或計劃新建60餘家。
今年,迎來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發展新起點,三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又制定更高目標——積極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先行區,積極推動旅遊產業向高端化、國際化轉型升級,在國際航線的開拓、文旅重點項目建設以及高端旅遊產品供給等方面多點發力,著力打造業態豐富、品牌集聚、特色鮮明、環境舒適的國際旅遊消費勝地。
(本報三亞12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