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土耳其,人們的印象一個是熱氣球,一個就是1988年,棉花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棉花堡,網上的圖片雪白如棉,倒映著藍天,形成天然的「藍白小鎮」。其實是什麼樣呢,為什麼叫棉花堡,棉花堡只有白色的自然風光嗎?
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
棉花堡在代尼茲利(Denizli)市北部,地下石灰質溫泉豐沛,雨水滲入地下,經過漫長的循環,一汪溫泉水從土耳其西部安納託利亞的卡爾達吉山一側200米高的巖石中汩汩湧出,順著懸崖衝擊而下,溫泉水富含碳酸鈣,在流下的過程中,碳酸鈣慢慢沉寂,歷經了千百年的鈣化沉澱,最終形成了層層相疊的半圓形白色天然階梯水池,遠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文Pamuk表示棉花,Kale表示城堡,所以Pamukkale就叫棉花堡。在此過程中溶解了大量巖石中的石灰質和其他礦物質。
還有一種說法則來源於傳說:曾經,牧羊人安迪密恩為了和希臘月神瑟莉妮幽會,竟然忘記了擠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橫流,蓋住了整座丘陵,這便是土耳其民間有關棉花堡的美麗來由。
這塊坡地長2700米,高160米,階梯狀的水池好似中國的灌水梯田,倒映著藍天,人們可以在裡邊拍照、泡溫泉,站在其間,可以俯瞰代尼茲利市全城。然而拍出的藍白色彩並不是每天如此,前提得是晴天,如陰天到訪,就會出現我看到的情況,灰色的天照在水中,水也變得灰黃了。
還有一個原因,比較令人痛心。棉花堡的美名遠播,吸引了世界各地每年幾千萬的遊人前來探訪。遊客想要看夕陽也要看日出,當地的商家也看中了源源不斷的客流帶來的商機,興建了大量的溫泉酒店,分流了溫泉水,導致棉花堡上邊的水量銳減。而且幾乎每個遊人都要到棉花堡的水塘裡踩一踩,長此以往,經過多年的使用,棉花堡的部分石灰巖受到了汙染,顏色從白,逐漸變成了黃色和灰色,甚至發黑。缺水、變質和汙染,成了棉花堡的最大問題。
於是當地管理部門就人工修築了水泥的人工階梯邊緣,輔助碳酸鈣沉積,又經過關閉景區,休養生息之後的棉花堡重新開放,對遊客也進行了更嚴格的限制,同時約束了對溫泉酒店的開發。遊客進入棉花堡水域必須光腳,以免鞋底會磨損石灰巖表面,造成汙染,也不能在此遊泳了。光腳踩踏地面還是挺疼的,最初的乾枯地區很紮腳,舉步維艱,進到裡頭就好了。地面坑坑窪窪,容易掉入水中,尤其是綠色和棕色的地方比較滑,需要小心。人也很多,想拍出空鏡,很難。
在棉花堡所在的城市,可以玩兒的並不多,中國遊客喜歡每天換城市,棉花堡只是一站。而歐洲遊客喜歡在一個地方待著,住幾天不走,來棉花堡可能是參加一日遊,其餘時間就在酒店泡著,街上逛逛。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棉花堡是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石林、石瀑布和梯形盆地,無非是自然遺產,那麼文化遺產談何而來,在我們日常看到的內容中很少見到。當我用很短的時間看完棉花堡的梯田池之後,發現一旁還有被人冷落的古城,其實吶才更值得探訪參觀的去處。
棉花堡最早由羅馬人發現,對他們而言,如此美麗的景色一定是神生活的地方。公元前190年,貝爾加馬王朝的Eumenes二世在溫泉旁建了希拉波利斯城,公元二至三世紀是王朝的全盛時期,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朝拜者和休閒客,棉花堡就成了古羅馬溫泉文化的中心。據說,當時的達官貴人和財閥富豪,都以來這兒泡溫泉安享晚年為榮,有些人是來此治病,有的選擇直接老死在這裡。
這一處的奇特與珍貴在於,我們從未在他處看過用溫泉水浸泡的2000年前的建築遺蹟,水漫過古希臘聖城廢墟的石柱,人們就在清澈見底的湖水中,伴著同樣泡在水中的石柱一起遊泳、泡溫泉。
溫泉水溫在36到38度之間,酸鹼值6左右,水可以喝,旁邊一個自壓式龍頭就可以接到溫泉水。泉水以每秒400公升的速度流動,泡在裡邊則可以治療風溼、皮膚、婦科、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當時它就成為了古羅馬時代心臟病、皮膚病和風溼病患者的著名礦泉療養地,許多人認為它還對肌肉和體力有益。
溫泉旁的山坡上殘留著依山而建的圓形古羅馬海爾保利大劇場,四周散落著阿波羅神廟、浴場、競技場、街道等。兩千年餘年的日子,發生過多次地震,天災人禍將此地夷為斷壁殘垣的廢墟,只剩下大理石雕琢的拱門、橫梁、石柱長廊,上邊還有繁複的花紋,當年的宏大和壯闊,依稀可見。
夕陽西下,古遺蹟披上了冷峻的餘暉,滄桑與蒼涼化為一股震懾力沁入人心。天邊幾棵心形的小樹,像天然的剪紙,鏤空了日夜的邊緣。
在我看來,大家群聚的水池子,不如夕陽時的天,和旁邊的希拉波利斯古城,自然和人文匯於一鏡。如果你來棉花堡,可要多留些時間去探訪一旁的古城,別在梯田流連。
作者:那敢情好了
文藝範兒獨立攝影師,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
多平臺認證、籤約旅行家,美食達人
雙微:那敢情好了
圖文未經許可,禁止任何主體轉載或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