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談及龍泉窯青瓷的釉色之美,了解陶瓷史的人們大概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著名殘器——「馬蝗絆」青瓷碗。
宋龍泉窯「馬蝗絆」青釉花口瓷碗高九·六釐米口徑一五·四釐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這件龍泉窯青釉花口瓷碗高九點六釐米,口徑十五點四釐米,重二百九十二克,器身布有裂痕,被譽以日本「重要文化財」(日本物質文化遺產的等級分類表示方式,「重要文化財」是指歷史、文化等價值特別高的文物)和「青磁砧」(日本對高質量南宋薄胎厚釉龍泉青瓷的稱呼)名器之稱,足見長期以來世人對其喜愛與珍視。
傳奇的身世
在這件生產於宋代的青瓷碗的流傳過程中,最具研究價值的相關文獻資料當屬江戶時代的漢學家伊藤東涯(一六七〇年一七六三年)於享保十二年(一七二七年)撰寫的《馬蝗絆茶甌記》(Bakouhansaouki)。
一七二七年伊藤東涯馬蝗絆茶甌記(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對此件青瓷碗,伊藤品評與記述道:
器之尚古也,何諸其多閱歲月,免乎水火之難,逃乎碎裂之厄,完全以傳久,斯可尚巳。況其精細巧致,經古人鑑賞載名流款識,其益可珍哉。昔安元初,平內府重盛公舍金杭州育王,現住佛照酬以器物數品,中有青窯茶甌一事,翠光瑩徹,世所希見。
唐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或雲「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不許臣庶用,故云秘色」,豈其是乎,相傳謂之砧手。慈照院源相國義政公得之,最所珍賞,底有璺一脈,相國因使聘之次送之大明,募代以他甌,明人遣匠以鐵釘六鈐束之,絆如馬蝗,還覺有趣,仍號馬蝗絆茶甌。
十九世紀 青釉牡丹紋香爐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相國賜之其侍臣宗臨,享保丁未之歲,予得觀之於宗臨九世孫玄懷之家,予固非博古者,然其華雅精緻,宜其為前世將相所尚也,嗚呼傳之自其祖先,賜之自其祖之君,得之自平內府,以到於今則已五百六十餘年,自慈照公到今已向三百年,可謂善傳矣。
此文主要考證了該茶碗之歷史,作者感嘆器物流傳至今得以「善傳」之珍貴。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龍泉窯「馬蝗絆」青釉花口瓷碗上的鋦釘細節
文中記述了相當於南宋時期的日本安元年間(一一七五年一一七七年),將軍平重盛(一一三八年一一七九年)向杭州育王山布施了黃金,寺院住持佛照禪師回贈謝禮,其中就包括一隻世間罕見的青瓷茶碗。
清康熙 仿龍泉釉錐拱雲龍纏枝蓮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之後該茶碗傳至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一四三六年一四九〇年)之手並得到珍視,但此時碗底部已形成一條裂璺,因此派使者將其運往中國(明朝),希望尋求相同的瓷碗作替代品。然而也許因為當時無法找到相似的青瓷器,明朝廷就派遣工匠將原茶碗用六隻鐵質鋦釘加以修補、固定後返還日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龍泉窯「馬蝗絆」青釉花口瓷碗上的鋦釘細節
鋦釘的形狀觀之宛若螞蝗(一說蝗蟲,目前學界尚存爭議),十分有趣,這便是「馬蝗絆茶甌」名稱的由來。
之後,足利義政又將此碗轉賜侍臣吉田宗臨,伊藤東涯在吉田宗臨後代府邸見到這隻青瓷碗和配套的匣盒,並撰寫此文。
其後,青瓷碗和《馬蝗絆茶甌記》自角倉家(原吉田家)轉為室町三井家的藏品(高橋義雄《大正名器鑑·第六編》,大正名器鑑編纂所,一九二六年),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由三井高大捐贈給東京國立博物館,並保存至今。
原文作者:紀東歌(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館員)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7月刊《翠光瑩徹 絆如馬蝗 淺談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龍泉窯青釉花口碗》(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