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星球大戰8: 最後的絕地武士。看完後,對影片所要講述的主題並不感到印象深刻,也未有任何被情節打動的瞬間。這讓我不禁有種感覺:導演似乎是一個不太懂愛的人,但卻是一個熟知如何詮釋恨的人。
影片最炫的部分恐怕非那些星際戰爭場面莫屬了。這部分應該是導演的優勢。他的想像力所視覺化出來的效果確實可以令人目眩神迷的。那些爆破、戰火、兩方對站的激烈,都使得影片配得上「星球大戰」這四個字。然而,要談到恨的對立面「愛」方面,導演無疑是力不從心的。
這方面的弱勢從影片的兩處情節設置上就可見一斑。一處是擁有覺醒力的雷伊在山洞與隱居的絕地大師相遇。大師連續三次問了她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是你?」,雷伊在最後一次回答中似乎突然感到了內心的某種使命。在山洞外,雷伊期盼了解原力究竟是種什麼感覺,她輕鬆的坐在地上,在絕地大師的第一次解說下沒有理解,卻在大師猛然將她的雙手觸向地面的瞬間產生超然的感覺,從而達到了頓悟宇宙真相的禪定狀態。這一切都令人覺得生硬而無法理解。
在影片的結尾處,絕地大師面對大反派的挑戰,說出了那句「如果你總是活在仇恨中,你將永遠無法戰勝我,就像你心中的父親之於你。」此時,絕地武士雷伊已經打開了山洞的出口,拯救了銀河系的倖存者們。此時觀眾發覺,原來絕地大師使用了瑜伽士的分身術,利用自己的幻象與大反派決鬥從而拖延了時間,使得救援獲得了成功。導演試圖從亞洲姑娘親吻黑人小夥的瞬間,試圖從絕地大師緊握女艦長雙手的瞬間表現所謂愛的力量的產生,並試圖由此將愛的力量上升到全劇英雄拯救受難者於水火的主題。然而,這與影片全片戰爭與格鬥的大比例情節相比,似乎關於愛的份量來的太過突然又太過弱小了。
而同樣是關於覺醒以及愛與恨的主題,電影《雄獅》無疑是成功的。影片的主人公在被勾起童年的記憶後就經歷了很長的一段內心糾結與痛苦期。他無法與女友親熱,不願面對自己的養父母,甚至將自己孤立在寓所裡,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心中關於「我是誰」的疑問。他同時內心也是充滿怨恨的。他覺得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包括他的女友和養父母。他討厭那個情緒喜怒無常的腦殘哥哥,他可以在家庭聚餐時對他破口大罵,導致他當場犯病。他怒氣衝衝的撕掉了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尋找出的線索信息。他陷入了絕望。而這一切在他與養母的一次談話中發生了變化。原來他的養父母並不是像他想像的那樣不能生育,而是主動的選擇領養了他和他的哥哥。他突然在那一瞬間感受到了自己的狹隘,內心的原力似乎覺醒於那一刻。在心中突然升起的愛的力量的驅使下,他主動來到他哥哥獨居的小屋看望他,並第一次主動擁抱了他。他最終在自己心中的愛的指引下在地圖上找到了那個村莊,並最終見到了他遠在印度的媽媽和妹妹。所有因他產生的困惑與恨最終在自己心中產生的愛中融解。一切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