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簡介:鼓浪嶼是個寧靜美麗的小島,這裡有著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壁的建築,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充滿了文藝範兒。2017年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
第一次上島的遊客,建議購買鼓浪嶼聯票,可以把島上主要景點一次玩個遍。你可以順著套票上的景點一個個往下走,套票包括的景點有:可以俯視全島的日光巖、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精品的菽莊花園(含鋼琴博物館)、明代風格建築的皓月園(內有鄭成功石像)、風琴博物館和國際刻字藝術館等。
除外,鼓浪嶼上還有閩南建築風格的海天堂構及中完合壁的八卦樓,以及19世紀歐陸風格的原西方國家領事館,正因為其多種建築風格,所以鼓浪嶼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玩鼓浪嶼,可以住廈門,坐船過來一日遊,5小時左右就可以玩遍全島了。但是要真正體會鼓浪嶼的精髓,建議至少在島上住上一晚,不那麼匆促。你可以享受一下傍晚的鼓浪嶼,沒有那麼多的遊客,你的心情可以很平靜,你還可以在日落的時候漫步在鼓浪嶼的沙灘上,就這樣安安靜靜的走一走。
日光巖:又名晃巖,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鬱,亭臺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臺遺址,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菽莊花園:在日光巖南麓海濱。臺灣富商林爾嘉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始建此園,以寄託對臺北板橋故園的懷念,並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園主銅像,現屹立園中。全園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有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左側港仔後海濱浴場,沙清水淨,可容數千人遊泳。附近有延平公園,為紀念鄭成功而建,其中有指淨泉,俗稱「國姓井」,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巖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
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
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巖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巖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巖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巖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旁邊的巖石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一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衝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裡還處於海浪的衝蝕下,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於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龍頭山寨: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裡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臺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巖「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巖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讚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吒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科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的臺灣,並歷奮開發臺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臺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餘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了解鄭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水操臺:是鄭成功為收復臺灣,操練水師的遺址。巨崖上「閩海雄風」四個字,圓潤飽滿,酣暢剛健。右前側另一巨石上,刻著鄭成功手書的一首五絕:「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城,東海釀流霞。」據說,這首詩是臨摹鄭成功的筆跡而刻的,底下還刻著「鄭森私印」和「成功」兩方印章,站在水操臺,總會令人聯想當年鄭成功在此處指揮若定,受江上掛旗獵獵,百舸爭遊,壯士們為祖國的統一而摩拳擦掌的壯觀的場面。
鼓浪洞天: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曆元年了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誠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英雄園: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面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搏風擊浪,冒著守敵猛烈的炮火,奮勇前進,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一時炮火紛飛,勢崩雷電;軍聲肅殺,氣奪海山。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鬥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鬥,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青山疾忠骨,史冊耀丹心。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從而寄託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公元2000年,鼓浪嶼人民政府在山上闢建「英雄園」,讓這光輝的革命史跡與南國秀麗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們在大風海濤的淋浴之中,永遠勿忘往昔血與火的洗禮。
鋼琴博物館: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博物館裡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
古鋼琴等。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薰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託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為慶祝開館,傑佛利·託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
海濱浴場:港仔後海濱浴場,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景好、砂好、水質好、氣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託艇等水上娛樂項目。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百米高臺:為日光巖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臺,號稱「百米高臺」。淋浴天風,傾聽海濤,眺望遠處,水天一色,令人忘卻人世間的諸多煩惱,全身心地融入這優美和諧的世界中去。到日光巖旅遊,妙就妙在;不單單用肉眼看景,而應該用心靈去感受,做一番徹底的神遊。看腳下的鼓浪嶼,各種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好象從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這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在這裡的每一棟典雅的樓房裡都有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往北看,紅色、圓穹頂部的建築十分明顯,那就是鼓浪嶼最有名的「八卦樓」稍離我們近點的,這豎著十字架的建築,就是閩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再往前看,鼓浪嶼隔鷺江與廈門相望,這裡的特色建築與廈門的現代化高樓大廈截然不同,仿佛時間在這裡停滯了,將我們留在東西文化強烈撞擊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中。舉目西望嵩嶼電廠的煙囪高高聳起,著名的海滄開發區就在眼前,通過新建的海滄大橋與廈門連成一體。朝南看,對面就是漳州的中銀開發區,南太武群山起伏。朝東望,遠處有吳嶼、青嶼、大擔 小擔、大金門、小金門諸島,越過海峽,就是臺灣。
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有關日光巖名稱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自然地理傳說,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日光巖最先淋浴在陽光中,故得名為日光巖,寺廟稱日光巖寺;一是歷史傳說,當年鄭成功來到晃巖(日光巖別名),見這裡的景色遠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就成了日光巖。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日光巖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內外十方信善的捐贈,大興土木,翻建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山門、鐘鼓樓。旅遊平臺、法堂、僧舍、小賣部和膳堂,寺廟煥然一新。日光巖寺是一座精巧玲瓏的寺廟,大雄寶殿、彌勒殿對合而設,是全國唯一。日光巖寺環境優美,歷代高僧不斷,著名的弘一法師於1936年6月曾在此閉關8個月。
風琴博物館: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獲得第一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裡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
三一堂: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左右位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颱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
起初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廈門音樂學校),隨後於1934年籌建教堂(可容納一千多人),1992年續建牧師樓(現改為辦公樓),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築並圍牆欄杆等未了工程,整體工程先後共歷時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現總佔地面積為2138.62㎡,總建築面積為1368㎡。
三一堂的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採光、疏散的實用特點。堂內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牆體上,巧用無柱鋼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成為本堂建築最具特色的一絕。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觀賞,其雄偉非凡氣勢,都無不令人嘆為觀止。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浪嶼毓園:(林巧稚大夫紀念園)
毓園位於廈門鼓浪嶼東南部復興路,即林巧稚大夫紀念園。毓園佔地5700平方米,為紀念鼓浪嶼的優秀女兒、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廈門市政府於1984年5月修建此園。
毓園的建築,布局自然,園中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鄧穎超同志親手在園中種植的兩株南洋杉,象徵著林大夫秀逸高潔的品格。
毓園兩側是花壇,種植著潔淨的星菊,石階兩旁是彩色繽紛的米蘭、扶桑、大理、一串紅等花卉,夾道迎客。其中有佔地1000平方米、用花崗巖方磚砌成的坪臺,林巧稚大夫立式雕像就屹立在平臺右側,雕像對面有一座佔地140多平方米的林巧稚大夫生平事績展覽館,展出其生前用過的部分實物、著作,百餘幅社會活動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品,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紀念林巧稚大夫的題字等,還有各種證書和其他珍貴資料。
林巧稚大夫於1901年12月23日誕生在日光巖下一個教師之家,1917年曾就讀於廈門鼓浪嶼女子師範學校,1929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她是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一生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醫學人才,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治療無數婦科病人,而自己卻孑然一生,為婦女及兒童健康及為培育醫學人才傾注畢生精力。毓園之"毓",就是培育養育之意,故紀念園取名毓園,寄託了家鄉人民對林巧稚大夫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