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瞬間】
5月初,一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病情穩定後,啟動早期康復,護士正在指導她進行床旁踏車訓練,這樣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以及關節廢用等臥床帶來的併發症,幫助患者從疾病狀態順利回歸日常生活。
作為全國首批「心臟康復中心示範單位」,自2018年開始,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市心臟中心,簡稱廈心)就對重症患者開展心臟康復訓練。院內專業的康復團隊不斷探索心血管康復模式及康復訓練設備,根據心血管疾病特點,為患者進行專業的心血管康復鍛鍊,促進術後康復,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廈心多學科共同協作,有針對性地對心臟病患者進行幹預,保證心臟病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後都有連續性治療,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心臟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患者儘早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作為一名呼吸治療師,廈心援鄂護士林凱指導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呼吸鍛鍊,幫助他們提高呼吸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備受患者的肯定與讚譽。(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供圖)
廈門網訊 隨著護理事業蓬勃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護士會聯合發布《2020年世界護理狀況報告》,給全球護理未來十年發展指明了方向,闡述了發展高級護理教育,強化護理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加強護士的領導力和影響力,給更多護理人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從更高層面發出護理人的聲音。而這些國際護理發展策略也正是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始終踐行的——發揮護理力量,強化護理專科,增加護理崗位,提高護理領導力的精神內核。
近年來,廈心陸續取得首批中國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示範中心、高血壓達標中心以及心臟康復中心等國家級資質,憑藉五大國家級學科中心的優勢,廈心護理專科特色也逐漸顯現,胸痛、房顫、心衰、高血壓、介入、心臟康復等心血管護理亞專科齊頭並進,已培養了13類專科護士58人,佔護士總數的14%,構建起完整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控一體化鏈條。更在省內率先開展全院無陪護管理,將護理質量與人文服務推向了新的高度,實現質的飛躍。
發揮無陪護優勢
解除家屬後顧之憂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作為全省首家推行全院覆蓋的無陪護管理模式的醫院,廈心無陪護管理在疫情期間充分發揮了控制人群聚集、降低院內感染風險的優勢。
無陪護管理,是指由護士和專業護理員協助完成住院患者的生活照護和護理,將家屬從患者住院「手忙腳亂」的陪護中解脫出來,營造更為整潔安靜的住院環境,患者從入院接診、日夜巡視、陪伴檢查、健康教育,乃至進餐、洗漱、服藥等,所有醫療及生活護理均由醫院承擔。
疫情防控期間,廈心更進一步嚴格落實無陪護制度,普通病區實行全門禁管理,重症病區則實行可視化視頻探視。由護士和護理員為患者提供貼心的生活照護,根據患者飲食醫囑定製三餐,並送餐到床旁,無法自理的患者由護理員進行餵食,減少家屬往返出入病房次數;患者檢查也不需要操心,護理員全程帶檢,實現全閉環陪檢服務,統一預約合理安排檢查時間,從而減少醫技檢查等候和人員聚集風險。
同時,為進一步解決家屬為患者繳交費用等麻煩事,廈心藉助信息化,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登錄掌上醫院可實現家屬在家進行線上充值、查詢患者檢驗、檢查報告以及每日住院清單,減少家屬往來奔波的勞累和路上、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
揚專科特色服務患者
抗疫前線展十八般「武藝」
廈心出徵武漢及我市一線開展抗疫工作的26名逆行英雄中,有20名護理人員,各個都有豐富的重症患者救治經驗。作為區域複雜疑難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廈心護理人也將心血管專科的特色技能帶到前線,備受肯定與讚譽。
林凱是一名呼吸治療師,在武漢同濟光谷院區支援。「這次疫情是重症護理人的戰場,更是呼吸治療師的戰場,我渴望用自己所學幫助更多患者。」因為所在的病區重症患者較多,他常在完成常規護理後,不知疲倦地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鍊,幫助他們提高呼吸能力,並將呼吸治療知識傳授給身邊的戰友。他還主動與醫療專家溝通,探索康復護理措施,帶領患者在病房內做呼吸操,為50餘名患者進行了呼吸康復護理。
在治療患者新冠肺炎的同時,廈心護士不忘心靈的撫慰。作為廈心援鄂隊伍中年齡最小的隊員,心理小組成員朱曉群覺察到患者的焦慮不安,便將頗具廈心特色的「雙心護理」模式引進前線,並在醫院後方幫助下,為患者定製「心理壓力量表」,進行個性化心理治療。
人才培養有一套護理信息人才嶄露頭角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隨著臨床中護理作用的日益凸顯,廈心加強護士領導力培訓,對護理工作的開展和改進、影響政策制定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最終提高的是護士的專業水平和對患者健康的管理能力。
在廈心,通過細化心血管護理專科分層,已建立起「以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護理培訓制度。2019年,廈心選送128名護理人員赴美國、新加坡及國內各省市學習交流,佔護士總人數的31.3%。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廈心在護理信息領域的快速發展,該院護理人建立的「智慧醫院信息勝任力護理領導實踐模式」獲評國際TIGE護理信息卓越獎,接受院內參訪百餘次,且此模式亦得到了國際認可,被第五版《國際護理信息學》收錄為成功案例。
眾多護理信息人才也得以快速地嶄露頭角,廈心現已有38名護士獲得我國首批HIMSS TIGER健康科學信息能力(中級)證書,佔全院護士的10%。截至2020年4月,護理團隊已獲得3項市級科研項目立項、5項專利及軟著、4項發明專利。由信息護士主導設計了23項護理信息專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護理質量。在2020年國際護理信息大會(國際最大規模的護理信息大會)上,有63篇論文來自中國大陸,廈心投稿11篇,其中9篇被錄用。
在學術交流上,廈心也憑藉專科和地理優勢,連續9年舉辦海峽心血管病護理論壇,通過海峽兩岸的學術碰撞,為國內外心血管領域、護理信息領域的學者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助力護理領導力,向中國及世界展現全方位、更立體的廈心護理人形象。
展開閱讀全文
【來源:廈門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