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經千萬年從猿進化成人,卻又在近三四十年內退化回「畜」。
「一天早晨,你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描述的場景仿佛成了真:一覺醒來,那些職場上苦苦掙扎的人都成了社畜。
近些年,不少影視作品都在刻畫社畜們的生存圖鑑。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主角深海的遭遇就引得他們「畜」景生情:被工作群微信催命、被同事敷衍甩鍋、被老闆吹毛求疵…這部社畜生活的縮寫被網友戲稱「內容過於真實,無法直視」。
生活不容易,自嘲才能掩蓋自己的無能為力。然而,戴上社畜面具的人們,似乎早就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一檔中國原創的新綜藝《我想開個店》以「我想」為始,以「開店」為終,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或許能夠讓他們有所思考。
「我想」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我想開個店》這一名字雖足夠直白,卻也不難解讀出更多含義:「我想」二字透露著對理想生活的一種嚮往,一種篤定,自帶正能量;「開店」則是一種離人們並不遠的生活方式,也是很多人似曾相識、但又遺忘於心底的小夢想。
反觀社畜,本意是指被不斷壓榨的公司的家畜,實際上代表的是一類在現實泥潭中不能按理想方式生活的人。如今,過度發達的通訊模糊了私人時間與工作時間的界限,他們面臨被隨時加班支配的恐懼,無法左右的現實就像命運強塞嘴裡的「毒蘋果」,讓他們成為了無法自醒的「睡美人」們。
各類綜藝早就發現這一痛點,爭相描繪出一幅詩和遠方讓人「畜」景生情,近些年大火的《嚮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皆是如此。然而明星們之間的愛恨糾葛、無人打擾的山間田野等讓觀眾YY的同時,也依稀有著一種渴可望不可及的疏離感,「這離我太遠了啊」!
他們真正需要的未必是紅塵之外的詩和遠方,而是能紮根於殘酷現實的希望和生命力。在鬧市之中開個店,對他們而言即能擁有一方天地承載自我願景、審美、個性,又能有經濟來源支撐物質所需,或許是個讓他們願意醒來的理由。縱然並非人人想開店,但如果能讓他們從「裝睡」到「我想」,這也是《我想開個店》為普羅大眾獻上的「喚醒之吻」。
認真做夢的人:生活很難 但奮鬥很燃
這世界上難的不只是想,從想到做還有著另一光年的距離。要知道,很多人都是一面線上聲嘶力竭,一面線下無動於衷。《我想開個店》任性地選了一條最難的路走。節目邀請了五位明星及五位素人創客搭檔成五組合伙人,每組兩人從零起步,共同打造經營一家小店。它本可以更討巧地只呈現最容易發生矛盾、話題的經營部分,卻堅持從0到1真實還原開店全貌,包括裝修、設計等,這或許是想向大眾傳遞:想要認認真真追夢,那麼每一步都要算數。
對於明星和素人來說,參與這個節目也是一次不容易的突破。對於素人而言,沒有任何現場經驗,還要在鏡頭前放下「不自然」,難度相當於要求一個從沒上臺演講的人在上千人場合中侃侃而談;對於明星來說,將自己不專業的一面展現在挑剔的大眾面前,明星包袱不放也得放。這種突破的背後,似乎有一種能讓更多的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太難了。
萬事開頭難,中間或許更難。明星和素人作為小店合伙人,要經歷彼此磨合、真槍實戰的經營壓力、專業人士和大眾的審視等一系列亞歷山大的時刻。他們並非含著金湯匙的少東家,或許也需要靠死拼硬扛才能維持鏡頭後的體面。不過,他們繃不住的那些瞬間,或許能讓觀眾們聯想到自己曾卡在生活縫隙裡不可自拔的窘態:被水澆壞的電腦、死機時還沒保存的文檔、被領導當眾讓滾時的紅耳根等。
然而真正的重點在於,他們繃不住之後,能否快速恢復狀態,繼續鬥志昂揚?我們期待他們向更多人證明:生活很難,奮鬥很燃。
幸福的打開方式遠不止一種
當下,佛系、社畜等喪文化的盛行,是否意味著無奈與宿命感是高懸社會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事實上,他們一邊滿不在乎的歲月靜好,一邊又真情實感地打怪升級。或許不能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他們會用自嘲的方式消解壓力、聰明地避免與生活硬剛,從而獲得內心的小幸福。
《我想開個店》似乎也想通過「開個店」這種輕鬆的口吻,將幸福開店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幸福的模樣不止是成為身價上億的90後CEO,哪怕是先經營好一家小店摸清商場沉浮,將一家小店打造成一群人的「深夜食堂」,這些都是為「幸福銀行」做的資本積累。
幸福的另一面,是你的堅持、深情有人能懂。無論是合夥開店的兄弟姐妹,還是確認過眼神的社畜同類,他們都希望通過抱團取暖來抵抗這個荒謬的世界,這也帶來了另一層慰藉:人間何「畜」不相逢。
圈住社畜青年,以及更多臉上印著「我太難了」的社會人的,不一定是工作,還有可能是自我催眠、設限、與生活硬剛的自己。面對未來,或許我們更應該在埋頭走路之餘,抬頭看看身邊的風景,或許可以找到通向幸福的一條捷徑。我們相信,當一檔綜藝節目擁有足夠的能量和價值時,是可以做到激勵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覺醒和成長的。試想,多年以後,如果有人還能因為當初勇敢開店的決定而再次熱血沸騰,而這份力量來源於某一年冬天追過的綜藝《我想開個店》,這將是這檔節目的終極意義。
聲明:中華娛樂網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非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版權歸作者所有,更多同類文章敬請瀏覽:綜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