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2020-12-17 彎逗歷史

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

在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是農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傳開來。中國南方多水,適合種水稻,吃米類食物更多。北方適合種麥子,古人蒸煮麥子發現不好吃,又不消化,開始把麥子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比如麵條、大餅、饅頭、火燒、還有帶餡的包子、餃子、回頭、燒麥等等。以後,我們將一一為大家講述其他的麵食文化。

今天咱們重點講一講餃子。好多外國人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對餃子情有獨鍾?在中國人看來,好多場合吃餃子就代表團圓和熱鬧。比如過年時候,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成為過年的一個特有習俗;有喜事或者重要節日,冬至、頭伏等還保持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餃子有著怎樣的來歷?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醫聖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有千年歷史。傳說,張仲景辭官返鄉,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發現家鄉的百姓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見這麼多人在冬日裡受苦,當即決定搭上醫棚,支上大鍋,發明「祛寒嬌耳湯」治療百姓的凍瘡。他用驅寒的藥材和羊肉,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藥物和羊肉等切碎,包上適合一口一食大小的麵皮,做成耳朵樣的形狀。再經過熱煮之後,給每人兩隻和一大碗熱湯。百姓吃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做食物,慢慢把「嬌耳」叫做「餃子」或「扁食」。傳說張仲景醫治百姓這一天是冬至時節,為了紀念他,人們便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故宮裡有這樣的記載,說冬至這一天是盤古開天地,分開混沌世界的日子,皇帝要帶著滿朝文武在天壇祭天,並且這一天都非常冷,皇帝請滿朝文武吃「餛飩」。因為餛飩與餃子相像,皇帝和大臣吃的是比較精緻的餛飩,而百姓要吃更加「實惠」的大餃子。

關於過年和初七吃餃子,還有關於餃子裡面有餡的趣事,據說和女媧有關。當時,女媧補天時,剩下一些泥,從初一開始,捏出了馬牛羊雞犬士,初七捏出個人,泥人的耳朵老掉下來,女媧想了一個主意,弄一個線在泥裡把兩頭的耳朵拴起來。所以餃子有餡是因為這裡的「線」,為了紀念女媧和人日,過年和初七要吃餃子。

當然民間還有關於餃子的俗語,比如「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中國人重要的場合一般會想吃口餃子,心裡會覺得很喜慶,為了討口彩,有些地方的人,把餃子寓意為元寶,用各種餡來賦予美好的意義。比如芹菜,寓意勤財,勤勤懇懇來財,香菇寓意鼓財,錢包鼓鼓;酸菜,寓意算財,韭菜寓意長久有財等等。餃子經過流傳,不斷演變,已經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了缺少的重要飲食之一。

今天彎逗歷史,給大家介紹了古代餃子的趣事,大家有什麼樣的想法,請留言告訴我!彎逗歷史,為您講述歷史故事,記得一定要關注我,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扎克伯格學包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 冬至在古代有3種叫法,吃餃子習俗由來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冬至在古代又稱為什麼節?冬至在我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自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冬至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時冬至又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出來的節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過冬至的說法,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古人將這天稱為什麼嗎?在古代先人們將這天稱之為「長至節」「冬節」「亞歲」。冬至吃餃子和醫聖張仲景有什麼關係?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
  • 揭秘:餃子的由來,你知道餃子在古代叫什麼?
    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一塊分享歷史,今天的內容是揭秘:餃子的由來,你知道餃子在古代叫什麼?希望今天的內容能讓大家深刻來理解餃子的歷史。餃子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美食,在中國家庭的餐桌上有著霸主地位,尤其是在北方地區,逢年過節都會吃頓餃子。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為什麼冬至大家都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有關冬至的諺語俗語順口溜。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 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餃子的來歷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當時叫「餛飩」。到了唐代,餃子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又稱「偃月形餛飩」。宋代叫「角兒」。《東京夢華錄》曾提到當時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駝峰角子」。
  • 餃子的由來和在今天的中國美食的地位
    開始為什麼叫嬌耳,它有一段和張仲景的淵源。張仲景當地的老百姓因為天寒經常耳朵凍爛,張仲景就獨創了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東西。最初的做法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然後撈出來切碎,包進麵皮裡,再下鍋煮熟。麵皮包好餡後,做成像耳朵的形狀,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嬌耳」。
  • 餃子有怎樣的歷史?誰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呢?
    米粉餃子的由來贛粵閩地區,客家人有一個說法,說這個米粉餃子是他們的祖先從北方南遷到南方,遷徙到南方之後改制而成的。為什麼呢?因為南方沒有麥子,沒有麵粉,所以南方盛產的是大米,不怎麼種麥子,所以為了延續他們祖先中原地區的這個傳統,於是就發明了米餃。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北方人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但餃子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人們春節必吃的食品,應該有其更深層的意義。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一點的聯繫,餃子和餛飩在今天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就是餛飩的一種,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關於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就是張仲景,張仲景回家的時候遇饑民,這些人都無家可歸,很多人生了病,於是張仲景利用藥材和食物製作了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
  • 拌餃子餡時,放生油還是熟油?原來一直做錯了,難怪餃子腥味很重
    說起水餃,大部分人都會想起「醫聖」張仲景,因為張仲景為了行醫,他毅然辭官回鄉,而在其返鄉的過程中,看到了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此時張仲景搭帳篷,支起大鍋,將準備好的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等它們熬好後切成碎末放入到麵皮中包成類似於「嬌耳」的形狀,然後再下鍋煮熟後分給人民,大家喝完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不少人學著張仲景學著將各種食材包入到麵皮中,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吃的餃子
  • 餃子裡的中國文化
    我一直以為餃子都是兩頭翹起的形狀,後來發現餃子形狀也是各異,全國有很多餃子的名品,每到一個地方,吃的餃子也不一樣。有一次去福建,早上起來吃早飯,見有一種餛飩不餛飩,餃子不餃子的東西,就要了一份,非常鮮美。我就問旁邊當地的一位中年人,本地叫什麼?他回答說叫扁湯。我也沒在意,以為是當地自產的美食。多年後,我才知道,這是我們現在餛飩和餃子的祖宗。
  • 冬至應該吃什麼餡的餃子好呢?
    冬至應該吃什麼餡的餃子好呢?時間:2019-12-23 21:3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應該吃什麼餡的餃子好呢? 冬至到了,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說到吃餃子,大家都吃的是什麼餡的餃子呢?換句話說,冬至應該吃什麼餡的餃子呢?
  • 餃子是由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中國是餃子的發明國。餃子,就是交子。是「交在子時」的意思。是上一年的最末,下一年的最始,而且有「交運」的吉祥意。至於,後來中國的周邊國家也有了餃子這種食物,這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一大特色和最有利的證明。
  • 俄羅斯的櫻桃餡餃子,義大利南瓜泥餡餃子,你吃過嗎?
    餃子作為北方的一種備受喜愛的傳統主食,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至於究竟有多長,百科告訴我是一千八百多年,也就是東漢時期,就有餃子了,那個時候叫「月牙餛飩」。據傳是由醫生張仲景發明,最開始是用於治療病人耳朵上的凍瘡。到了唐代,餃子已經發展於現在別無二致的樣子了,吃法也與現在相同。
  • 迎新春:年三十為什麼要吃餃子,你知道餃子的由來嗎?
    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吃餃子是北方過年一個非常流行的習俗,不光是春節,餃子也是很多重要節日的必備主食。作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美食,當你在除夕夜吃餃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餃子的來歷,為什麼吃餃子會成為春節的傳統習俗?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還有什麼講究?
    冬至時節,必然還有一個「南北大戰」,戰爭的焦點就是餃子,那麼,北方地區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有什麼由來?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說這個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漢南陽稂東人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為什麼冬至大家都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有關冬至的諺語俗語順口溜。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 2018冬至節氣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是什麼
    12月22日迎來2018年的冬至節氣,冬至吃什麼是中國人普遍關注的重點。餃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說起冬至吃餃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拋出一段「醫聖」張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紀念醫聖,你可能並不知道,在上古時期,冬至曾經是一年的開端。冬至吃餃子是有由來和傳說的哦。
  • 幸運餃子,傳承文化
    因為當時張仲景的名聲很大,所以有很多人都上門求藥,張仲景一想到他們凍僵的樣子,即使上門求藥的人有很多,張仲景也一一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們的稱讚。後來張仲景製作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當時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煮熟,切碎包在麵皮裡,再次放到湯裡煮,煮熟後撈出再舀一碗湯,放入幾個嬌耳,每人一份。人們吃完嬌耳、喝完驅寒湯後,渾身都很溫暖,耳朵氣血也流通了。
  • 周一冬至吃餃子,盤點天津那些薄皮大餡的美味餃子~~~
    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諺語有云「冬至餃子夏至面」,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天津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