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食物,過年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還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等說法,那麼餃子還有哪些說法,你知道關於餃子的故事有多少?本期彎逗歷史,將為你扒一扒餃子的故事。
在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特點,是農耕文明在上百年的繁衍中,流傳開來。中國南方多水,適合種水稻,吃米類食物更多。北方適合種麥子,古人蒸煮麥子發現不好吃,又不消化,開始把麥子磨成粉,做成各種麵食,比如麵條、大餅、饅頭、火燒、還有帶餡的包子、餃子、回頭、燒麥等等。以後,我們將一一為大家講述其他的麵食文化。
今天咱們重點講一講餃子。好多外國人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對餃子情有獨鍾?在中國人看來,好多場合吃餃子就代表團圓和熱鬧。比如過年時候,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成為過年的一個特有習俗;有喜事或者重要節日,冬至、頭伏等還保持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餃子有著怎樣的來歷?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醫聖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有千年歷史。傳說,張仲景辭官返鄉,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發現家鄉的百姓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見這麼多人在冬日裡受苦,當即決定搭上醫棚,支上大鍋,發明「祛寒嬌耳湯」治療百姓的凍瘡。他用驅寒的藥材和羊肉,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藥物和羊肉等切碎,包上適合一口一食大小的麵皮,做成耳朵樣的形狀。再經過熱煮之後,給每人兩隻和一大碗熱湯。百姓吃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做食物,慢慢把「嬌耳」叫做「餃子」或「扁食」。傳說張仲景醫治百姓這一天是冬至時節,為了紀念他,人們便在冬至這天吃餃子。
故宮裡有這樣的記載,說冬至這一天是盤古開天地,分開混沌世界的日子,皇帝要帶著滿朝文武在天壇祭天,並且這一天都非常冷,皇帝請滿朝文武吃「餛飩」。因為餛飩與餃子相像,皇帝和大臣吃的是比較精緻的餛飩,而百姓要吃更加「實惠」的大餃子。
關於過年和初七吃餃子,還有關於餃子裡面有餡的趣事,據說和女媧有關。當時,女媧補天時,剩下一些泥,從初一開始,捏出了馬牛羊雞犬士,初七捏出個人,泥人的耳朵老掉下來,女媧想了一個主意,弄一個線在泥裡把兩頭的耳朵拴起來。所以餃子有餡是因為這裡的「線」,為了紀念女媧和人日,過年和初七要吃餃子。
當然民間還有關於餃子的俗語,比如「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中國人重要的場合一般會想吃口餃子,心裡會覺得很喜慶,為了討口彩,有些地方的人,把餃子寓意為元寶,用各種餡來賦予美好的意義。比如芹菜,寓意勤財,勤勤懇懇來財,香菇寓意鼓財,錢包鼓鼓;酸菜,寓意算財,韭菜寓意長久有財等等。餃子經過流傳,不斷演變,已經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了缺少的重要飲食之一。
今天彎逗歷史,給大家介紹了古代餃子的趣事,大家有什麼樣的想法,請留言告訴我!彎逗歷史,為您講述歷史故事,記得一定要關注我,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