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杭州人那裡,流傳一個關於杭州人嘲笑上海人的梗:80年代,某上海人到西湖邊遊玩,進入杭州著名的飯店,問西湖醋魚多少錢?東坡肉多少錢?大閘蟹多少錢?問到最後,這位上海來的先生的答覆是:陽春麵來一碗。這笑話出於什麼目的?誰編的?無從考證。但確實,杭州與上海相距不過180公裡,相互之間不少「地域黑」的傳說,淵源頗深,故事很多。
我一直不太喜歡上海,大概是上海太商業,生活節奏太快,到處是鋼筋水泥的叢林。毫無疑問,上海是有錢人的天堂。其實,我不喜歡上海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窮。
上海人看哪裡人都是鄉巴佬,對杭州人也不例外,所以杭州人總有些不服氣。我們杭州乃六朝古都,景美人美,自認文化底蘊深厚,加上梁山伯祝英臺、白娘子、蘇小小這些融於山水之間有滋有味的傳說,讓杭州充滿了人間天堂的想像力。
事實上,我認為杭州是一個很傳統的城市,很難跳脫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茶為國飲,杭為茶都」,中國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葉博物館都坐落在西湖畔,杭州攜政府之力,傾力打造茶文化,後來可能發現,龍井賣不過普洱、賣不過層出不窮的福建茶。杭州要靠旅遊增加服務性收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要沉澱遊客,讓世界各地來的遊客能留下來,僅僅有茶不行,杭州特色的美食必不可少。於是,杭幫菜文化夾雜商業,前浪湧,後浪推,除了樓外樓、知味觀等經典杭幫菜飯店之外,外婆家等品牌高舉杭幫菜大旗,大肆攻城略地。但是,你仔細去探訪,發現美麗的西湖邊茶山上,到處都是外地人租了茶農舊舍在開「農家菜」,土的掉渣的那種,不過菜可不是西湖茶山上種出來的,跟所有市區的菜市場來源一致。
然而,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了20年,最終能在其他城市紮根,被其他城市認可的杭幫菜品牌,卻寥寥無幾。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地域特色,或者說文化標籤不夠鮮明。相反,川菜文化風靡全球,中國紅、辣,兩個元素死死紮根人們腦海,吃完味覺刺激也令人久久難忘。說遠了,我想表達的是,會不會是我們杭州有些自我陶醉的東西,可能在外地人眼裡並沒有那麼「香」?在外地不香,在杭州本土,也不那麼「高級」。就如咖啡,在上海那裡趨之若鶩,在杭州並沒有進入到真正的尋常百姓的生活中。
杭州人一直在模仿和追趕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模仿的不那麼像,追趕的也有些吃力的。據說,杭州以外的人對現在杭州的印象,除了西湖,就是阿里巴巴。說不定還會追加一句:杭州富裕。事實上,2019年杭州在全國城市中GDP排名只有第9,比蘇州少3860億元,比第1名的上海少22782億元,差距是位居全國第4名的整個廣州!如果抽掉阿里巴巴的GDP貢獻,杭州的經濟總量可能要跌出20位之外了。明明杭州GDP還不如蘇州,非要把自己拉到上海一樣的一線城市肩並肩,目前看來,能夠比肩上海的,只有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
以前說杭州人看不慣上海人,可能就是覺得上海人沒有文化根基。殊不知,沒有根基的地方,反而沒有包袱,大幹快上,容易打破陳規,超常規發展。上海如此,深圳如此。當年的香港也是如此。你發現,上海像是有一個彌勒佛的大布袋,開放、包容、大度……能裝全中國的優秀東西,也裝得下全世界的好東西。
自從我去了東京之後,我被震撼到了。一個城市的魅力,並不是高樓大廈,不是美麗的山水,更不是金燦燦的錢,而是整個市民的素質。這些綜合素質裡,對消費品的認知,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據說,杭州是全世界奢侈品銷售最好的城市之一,杭州人真的那麼豪嗎?未必!好像也沒聽說杭州的豪富榜裡,有多少慈善家。
你去看下這個城市大眾點評的咖啡榜,前10名有多少是真正因為咖啡賣得好的?就看出這個城市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了。我這裡要表達的,跟這杯咖啡的價格沒啥關係,而是消費者的普遍認知。幾年前,杭州蕭山有家咖啡館,一杯貓屎咖啡售價498元,每天開著豪車的消費者趨之若鶩去爭相「嘗屎」,賣到這個店的老闆都有些不好意思。這是一種怎樣畸形的消費心理在作祟?
今年初,我獲得一個大眾點評公布的數據,上海市2019年底擁有超過8000家咖啡館,數量全國第一,人均消費量也是全國第一,遠遠高於第二名的北京,更把廣州、深圳、成都等城市拋在身後。而杭州在線咖啡館數量不到3000家!有興趣的朋友,我給你一個選題,你去隨訪一下,杭州50歲以上的市民,有多少一輩子沒有進過咖啡館的?相信出來的數據,你會呵呵的。
2018年3月,我的上海學生與我合作,開出了上海的第一家店之後,我才真的找到了做精品咖啡的感覺。這家店從選址開始,設計、裝修、設備選購、產品定價,甚至菜單書寫,我幾乎親自落實每一個細節。但是在臨近開張時,我的學生小霞有些擔心:一是我們選擇的位置建國裡,附近500米範圍大約有30家咖啡館,不是紅海競爭,簡直是血海。二是這30家咖啡館,大多數意式咖啡售價都在30元以內,手衝咖啡也不超過40元。其中不乏老外開的店,以及網紅定位的店。而我們的咖啡定價幾乎高於任何一家店,甚至高出其他店50%。我胸有成竹告訴小霞:把心放肚子裡,我給你坐鎮!
店開業不久,我們做了幾波營銷活動,一下子吸引了周邊的咖啡愛好人群到我們店來嘗試,最後都因為我們單品咖啡的特色和專業,成為我們店的忠實粉絲。到2018年8月,北京新品牌店開張前5個月時間內,我們上海店周邊陸續關張了4-5家店。幸運的是,在如此激烈競爭中,我們活了下來,而且2年時間就收回了成本。在研究和思考的過程中,我總結是上海人普遍有了喝咖啡得生活習慣,很多50後到90後,就算只是一個超市售貨的工作人員,一樣有每天喝咖啡的習慣,這是任何其他城市人群所不具備的。這不是我瞎扯,我們上海店開張之後,旁邊不遠給一個安徽老闆的水果店做營業員的兩位大姐,幾乎每天一杯拿鐵,雷打不動。
作為國內精品咖啡文化的先行者之一,我自以為對精品咖啡的理解,以及對消費者的了解的是深入的。2019年底,當我們團隊商定開出形象升級、服務升級、產品升級的詩夏新店後,很不幸遭遇了疫情。但疫情並非只有我們遇到,從咖啡消費這個事情上,我對杭州的消費者的期待超前,或者高了那麼一些。
2020年5月30日,當我的詩夏精品咖啡武林店開張之後。受一些網絡推廣平臺的蠱惑,或者說遊說,我們做了幾期活動。之後通過到店測定,幾乎通過這些平臺引來的人,都是因為我們便宜,甚至免費才來嘗試的。關鍵是部分所謂的大V,得了便宜還賣乖,對我們的產品亂評一氣,根本說不到點上。隨後與謙遜一些的大V有了面對面的交流,他們自己坦承對咖啡一竅不通。我也有多次發現,杭州不少收費很高的微信平臺寫手、官方媒體平臺美食記者,在給一些咖啡店做品牌推廣的時候,圍繞環境、設備等等長篇大論,說到咖啡本身一筆帶過。那些天天靠美食行業生存的人,尚且搞不清楚咖啡的優劣,何況一名普通的咖啡消費者?
就如一個女孩的朋友圈的笑話:我喜歡壞壞的男人,但不是壞掉的男人。關於咖啡本身,有一點共同的認知:咖啡是苦的,但是太苦沒有人願意接受。同樣,我們在告訴消費精品咖啡應該具有咖啡本身的水果特質,具有果酸風味,但太酸也同樣不能接受,尤其是檸檬樣的尖酸,以及陳醋一樣的鈍酸。一杯咖啡,無論單品,還是意式,只有焦糊的味道,我們的消費者還能接受,那不是消費者的悲哀,而是行業的悲哀。至於我們所描述的各種風味,消費者似是而非能摸到一點邊,就阿彌陀佛了。
詩夏武林店開出來後,我親自接待過一位客人:看到我們吧檯上那麼多咖啡,一定要按照他的要求,把不同的單品咖啡混合在一起,然後按照他的要求去衝泡。你不要以為遇到了一個大神,那真的完全是一個嚴重的裝X患者。為尊重他,我提前告訴他:一是可以滿足他的好奇,但可以肯定這杯咖啡肯定不會好喝,咖啡豆的拼配嚴格講,跟中醫配伍中藥一樣嚴謹,並非隨意混合的。二是無論結果如何,他必須為這杯咖啡買單。杭州的消費者,尤其通過一些平臺營銷引來的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真的讓人很無奈。可是,他們偏偏仗著自己在平臺有比較高的級別和影響力,卻能夠理直氣壯地隨心評價你的咖啡。更有甚者,9.9元買了一杯冰拿鐵,夫妻倆進來消費,想要品嘗這個,品嘗那個,我們小夥伴不同意他的無理要求,竟然最後給我們評價0.5星,那真的一個老咖啡人遭遇的奇恥大辱啊。
誠然杭州是美麗的、優秀的、宜居的,作為杭州人,不能妄自菲薄,但也沒有那麼可以值得驕傲。全方位看,整體杭州的段位,與上海還差很大一截。
加油吧,杭州!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
在小紅書上爆火的CLOUD.藝術空間是如何做到的?
來六朝古都喝咖啡是什麼樣的感受?
為什麼我們要去%Arabica喝咖啡?
成都:Pick coffee冠軍咖啡館體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