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東方風來;
鯤鵬擊浪,萬裡無垠。
40年篳路藍縷,40年櫛風沐雨,
跟隨著特區發展的腳步,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
深圳民政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基層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基本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民政事業發展格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深情囑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
廖遠飛
長歌未央,大潮奔湧。站在新的起點上,深圳市民政局將如何謀劃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深圳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廖遠飛在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民政系統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民政部門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談「養老服務」:
努力打造「老有頤養」的深圳標杆
記者:不久前,深圳市養護院的改革探索實踐經驗被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優秀案例,其經驗做法供全國學習借鑑。作為深圳首家市屬公辦護理型養老院,養護院有哪些創新舉措呢?
廖遠飛:深圳市養護院是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首家公辦市屬護理型養老院,是全國民政系統首個新型事業單位,自成立以來就擔負著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探索的重任。經過兩年多的摸索,一條「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市場運作、法人治理」的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路徑逐步形成,為全國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輸送了「深圳方案」。
概括地說,在保持公益屬性的前提下,養護院的創新舉措主要有: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政社合力、多元參與,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二是創新用人機制,打破傳統事業單位用人的局限性,完全社會化用人,不定級別、不設編制,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是創新運營機制,既承擔政府兜底保障職能,又面向社會開放一批以全成本定價的市場化床位,滿足市民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四是創新服務手段,引入智慧養老技術,推行網際網路+養老,以及輔助AI技術及智能終端產品。
深圳全力構建高水平的「1336」養老服務體系。圖為深圳市養護院老人們的幸福晚年生活。
記者:近幾年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深圳構建了怎樣的養老服務體系?接下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圳將在養老服務事業方面如何謀篇布局?
廖遠飛: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提到,要求深圳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養老等民生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把握老年人口發展關鍵「窗口期」,逐步探索了一條「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家庭盡責」的養老服務發展道路。
近兩年,深圳進一步加強養老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先後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關於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的決定》《關於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2020-2025年)》等法規政策文件,全面謀劃、系統規範了深圳的養老服務工作。總體思路是,通過建立全市統一的智慧化養老服務管理平臺(1個平臺),凝聚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力量,做實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區聯動、機構專業照護3種服務,形成涵蓋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家庭6個層級的養老服務網絡,全力構建高水平的「1336」養老服務體系。日前,市政府還專門召開全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進會,部署新一年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市養老服務有關工作。
未來5年,深圳將實施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居家社區養老強基工程、家庭照護能力提升工程、醫養康養結合促進工程、科技助老示範工程等17 項工程,開展社區長者服務站點建設、社區長者助餐推廣、智慧養老「907」服務平臺、家庭適老化改造等67 個項目,努力實現「老有頤養」。
談「弱有眾扶」:
廣聚合力實現「弱有眾扶」,致力提升城市溫度
記者:深圳建設民生幸福標杆城市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弱有眾扶」, 深圳目前是如何發揮兜底保民生的作用的?未來將如何廣聚合力實現「弱有眾扶」?
廖遠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困難群眾基本保障工作,多次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深圳市委市政府也對此高度重視。市委書記王偉中非常關注困難群眾,強調要把困難群眾的問題解決好,曾不打招呼、不帶隨從,前往市救助管理站了解檢查救助保障工作,看望受助群眾。市長陳如桂也多次到救助站調研,強調要保障好睏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我們始終把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線作為重中之重。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由相關職能部門實施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相配套,臨時救助為補充,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幫盡幫」。未來,深圳將加快構建廣覆蓋、有梯度、精準化的綜合性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推動「兜底型」救助向「發展型」幫扶轉變,不斷提升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質量和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還將積極引導慈善社會力量,通過打造慈善救助品牌項目、設立關愛專項基金等多種形式為特殊群體、困難群體開展關愛幫扶,更好發揮公益慈善和社會工作在幫扶困弱群體、促進社會和諧、引領社會風尚、提升城市文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實現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的有機銜接,在扶弱濟困、守望相助上展現深圳窗口示範作用。
談「民政公共服務」:
加快構建一流水準民政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記者:民政「9+3」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重點工作,建設12個民政項目,目前進展如何?
廖遠飛:民政「9+3」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是我市補短板、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政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把它納為市重大項目加以推進,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聽取匯報,協調部署推進工作。包括市社會福利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市老齡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將在「十四五」期間陸續開工建設並投入使用。屆時,深圳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備、設施齊全、與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民政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民政公共服務。
另外,我們正在推進「智慧民政」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快推動民政數位化轉型,這是當前以及未來一個時期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該項目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建成連通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覆蓋民政全業務的「智慧民政」信息平臺,著力通過科技賦能,全面提升民政監管服務效能,不斷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談「慈善公益」:
積極打造慈善事業創新發展高地
記者:深圳被譽為最具有愛心的城市。深圳慈善力量如何助力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未來深圳將如何在慈善創新發展方面先行示範?
廖遠飛:近年來,深圳慈善事業蓬勃發展,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成為很多深圳人的一種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在歷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排行榜中,深圳摘取最高級別的「七星級慈善城市」稱號,被譽為全國最具愛心和最慷慨的城市。
中國慈展會連續3年聚焦脫貧攻堅主題,精準定位、精準發力,成效顯著。民政局供圖
特別是,在這場抗疫大戰中,我市廣大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慈善社會力量及時、主動、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匯聚起了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累計捐贈款物總額逾30億元,佔全國捐助總額的近十分之一。
還有,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深圳也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一是廣募扶貧資金。深圳積極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深圳慈善日慈善月」等活動,「十三五」(2016-2020)期間,深圳慈善捐贈總量達210億元,募集扶貧濟困捐贈款物近51億餘元,幫扶742個貧困村11萬多名貧困人口。
二是著力精準扶貧。通過深入實施社會工作援疆和「牽手計劃」,助力新疆、湖南「精準扶貧」。
三是舉辦中國慈展會。自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聚焦脫貧攻堅主題,精準定位、精準發力,成效顯著,其中,對接扶貧項目198個,對接金額達258億元,扶貧產品實現訂單採購逾28.2億元。
下一步,深圳將積極構建現代公益慈善體系,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打造慈善事業創新發展高地。一是堅持以法興善、依法行善。重點是開展慈善立法工作,完善政策體系,構建管理規範、健康有序的現代公益慈善體系。二是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慈善」、慈善共同基金、慈善信託、公益創投、社會影響力投資等現代慈善運行模式。三是創新慈善組織和慈善信託的發展和監管,不斷增強慈善行業的發展活力和公信力。
採寫|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
圖片|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少昆
監製|桂桐
編輯|李璐
原標題:《權威訪談|市民政局局長廖遠飛:立足新階段 貫徹新理念 構建新格局 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