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從香港到上海完成支付」———昨日早上9:02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金琦現場宣布了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結果。從計價貨幣提升至結算貨幣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跨」出的一小步,但對上海的「兩個中心」建設而言卻是邁出了一大步。
「今天是個好日子,」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談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在滬啟動「一片好心情」,認為這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必將是一個有力的促進。參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有不少上海企業,上海市政府將為企業和商業銀行提供全力支持和服務。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需要廣大境內外商業銀行參與,蘇寧透露目前上海約有11家中資銀行正為試點做積極準備,部分外資銀行也表達了參與試點的意向。
哪些企業受益?
境內進口商可能先受益
記者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意味著試點企業可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計價和結算,從而規避外幣結算帶來的匯率風險,同時節省一筆結售匯費用。而試點初期最先受益的可能是境內進口商。
許先生在一家從事工業配件進口的貿易公司工作,他們公司專門從日本等國家進口某款工業配件並銷售給國內企業。對於跨境結算試點的啟動,許先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可以不用太盯著外匯匯率了」。他告訴記者,公司長期以來都是用美元結算,為了避免外匯風險,通常都是專人緊盯匯率。「美元匯率漲了,我們就去多兌換一些;如果跌了就少兌換一些,臨到交易才去銀行兌換。操作起來比較麻煩,而且還讓銀行賺了不少匯率差價。」
許先生告訴記者,作為境內進口商現在很有利。「我們當然希望用人民幣結算,最關鍵的是我們作為進口商屬於買方,在談判中處於強勢地位,境外出口商不得不接受這種結算方式以維持貿易夥伴關係。」
不過從事鋼材進出口的徐小姐則告訴記者,境外企業大範圍使用人民幣結算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通常和法國、智利等歐美國家做生意,在這些國家人民幣兌換點相對比較少,因此那裡的企業並不都願意用人民幣結算。」
中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分析師石磊認為,目前人民幣存在一年升值1%~2%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境外出口商願意接受人民幣,隨即在境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市場(NDF)買入人民幣遠期,可以鎖定1%~2%的收益。
對境內進口企業來說,儘快用人民幣對外支付,能提升其利潤率。由於境外出口商獲得人民幣資金後可以獲得1%~2%的溢價,境內進口商可以憑藉其買方地位,「吃」掉其中的部分溢價,從而提高利潤率。從這個角度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境內進口商的影響更為積極。
【見證首單】
首單滬港聯動「打開一扇門」
首批三家企業的交易金額達到1428萬元人民幣,上海電氣和上海絲綢的兩筆出口金額為1398萬元,上海環宇的一筆進口金額為30萬元。結算資金順利到位,各界期盼已久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在上海首先正式啟動。
昨天在上海四季酒店舉行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儀式上,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環宇進出口有限公司等三家在滬企業與香港、印尼的貿易夥伴籤訂了首次採用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結算貨幣的貿易合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完成了第一筆由內地企業出口香港、貿易貨款經中銀香港匯入內地的跨境貿易人民幣匯入匯款業務,以及第一筆跨境貿易人民幣匯出匯款業務。
「這扇門打開了,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真正還是要靠市場化運作,」首單試點企業上海電氣董事長徐建國向記者介紹,以人民幣計價結算有利於企業規避匯率變動的風險,減少匯兌損失和鎖定財務成本。2008年上海電氣收匯15億美元,付匯9億美元,每年的收匯金額都在明顯增長。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可以使企業改變以前出口收匯越多,面臨的匯率風險越大的情況,這有助於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和合同定價能力。
「推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收益最大的還是企業,」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纓表示,以往進出口企業的結算需要通過第三國貨幣進行,完成時間很長,企業在此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匯率變化,甚至「吃虧也沒辦法」。而且結算新規可以節省企業進行外幣衍生品交易的費用,這樣匯兌費用也可以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