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唐代/ 杜牧
內容和思想:
《江南春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杜牧千古傳誦的名篇。這首詩將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交織起來進行描寫,把美麗如畫的江南自然風景和煙雨濛濛中南朝的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在煙雨迷濛的春色之中,滲透出詩人對歷史興亡盛衰的感慨和對晚唐國運的隱憂。
藝術特色:
1、典型化的手法: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裡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
(1)「綠映紅」運用借代手法,寫的是綠葉映襯紅花。「鶯啼」寫黃鶯在在綠葉中時隱時現,不時發出婉轉的歌聲。由此聯想到江南的春天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的美景,呈現一幅意趣盎然的花鳥畫。
(2)對句「水村山郭」運用古詩文中的「互義」,泛寫依山傍水的城鎮村莊。「酒旗」的出現,在自然風光中融入了人的活動:江南大地,青山疊翠,綠水依依;村鎮之上,酒旗飄動,炊煙嫋嫋。對句無一動詞,卻點染一幅氣韻生動的山水畫!
2、動靜結合,有聲有色。
(1)一個「風」字則由靜到動,使花草樹木都搖曳在微風之中:綠樹披拂,碧水漣漣,花枝搖曳,酒旗飄飄。這動景與靜穆的青山村郭相映成趣,卻又是畫家難以描繪的生動景象。
(2)前兩句詩調動了讀者多種藝術感受:視覺上,有紅花綠葉和依山傍水的村莊;聽覺上,有黃鶯的歌聲;觸覺上,有暖暖的春風;感覺中,自然也能嗅出沁人的花香。加上遠近相濟、聲色相諧、動靜相映、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給讀者留下無盡的美感。
3、結尾意義深遠:首兩句色彩濃麗,音調高昂;後兩句色彩朦朧,情致綿渺。感情的洪波經過節制、濃縮,才化作了一股潛在的溪流。「四百八十」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諷刺了皇帝信仰佛教、依賴佛教。可以說,前兩句的高昂,是為後兩句蓄勢,形成了有力的反襯,使得迷惘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同明麗的境界與闊大的視野形成了鮮明對照,幾經迭唱,發人深思。
5、語言含蓄雋永,朦朧迷人:後兩句中,常人印象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幽遠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杜牧奉幕主沈傳師之命,由宣州經江寧往揚州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途中寫下這首詩。杜牧這年來到江南,不禁想起當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誠,到頭來是一場空,不僅沒有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後來武宗發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