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行開發區

2020-12-25 金臺資訊

人民網上海6月18日電(龔莎)6月18日上午,零號灣全球創新產業集聚區建立五周年暨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行開發區啟動儀式在位於閔行開發區文井路217號的基地建築內成功舉行。

啟動儀式上,林忠欽校長、馮經明董事長、倪耀明書記分別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地產集團、閔行區致辭。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在致辭中表示,2015年4月,閔行區政府、上海地產集團、上海交通大學三方籤署合作備忘錄,整合區內人才服務及政策優勢、國家級開發區運營及管理優勢、高校領先科研力量及技術優勢,開啟「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零號灣」當前階段建設的成效,得益於三方共同的目標,以及優勢互補的投入、攜手同心的配合、及時到位的溝通,為下一輪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探索了有效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此次落戶閔行開發區的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正是「大零號灣」建設產業引導的核心任務之一。相信以此次啟動儀式和一系列合作項目籤約等為契機,在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現有優勢基礎上,三方將進一步整合優勢、攜手同行、緊密合作,打造海洋裝備產業新高地,共同邁向大零號灣建設新徵程。

地產集團董事長馮經明在致辭中表示,五年前閔行區、上海交大和地產集團合作,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項目正式啟動,通過整合市場、大學、國企三方力量,對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實現優勢疊加,項目取得很大成績,為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升級區域產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今上海交通大學「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行開發區,是三方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深度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典範,也必將加速閔行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步伐。地產集團將進一步深化「生態、生產、生活」高度融合的城市更新平臺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地產閔虹在空間資源、產業承接、運營管理等方面優勢,有效利用上海交大在科技創新策源、科研集成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優勢,深度合作推進「大零號灣」建設,持續推動形成科創可持續性發展生態體系,努力把「大零號灣」打造成為首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成為閔行開發區未來轉型發展「新引擎」,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在致辭中表示,「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行開發區,這標誌著閔行區在建設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的道路上又邁進了堅實一步。在零號灣創立五周年之際,作為建設「大零號灣」的實際行動之一,交大將大海洋科研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戶閔開發,並與開發區企業籤約,助力企業技術攻關。零號灣「老東家」之一的地產集團,也積極參與其中,我們熱烈歡迎其他經濟主體都積極參與進來,攜手共進、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儀式上,圍繞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正式啟動,進行了一系列重點項目的集體籤約。一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王偉明、閔行區副區長吳斌、地產集團副總裁李鍾分別代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地產集團進行了三方籤約。二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分別代表上海交大和地產閔虹籤約共建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林忠欽校長,倪耀明書記,馮經明董事長,朱嘉駿總裁,李鍾副總裁,吳斌副區長,奚立峰副校長,毛軍發副校長,王偉明副校長,孟光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領導見證籤約。三是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與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楊啟及其他海科院產業項目代表進行集體籤約。此外,還進行了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與上海交大科技園、海裝院和海裝項目團隊,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與閔行開發區企業聖戈班研發、米其林(中國)、ABB高壓電機、ABB船舶、亨斯邁研發中心、凱士比泵、三菱電梯等集體籤約。

啟動儀式上還為「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交通大學-地產閔虹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閔行開發區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進行揭牌。

近年來,地產閔虹在地產集團的領導下,按照地產集團城市更新平臺總體發展戰略,主動融入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走科技創新園區發展之路。2015年4月,按照地產集團部署,地產閔虹與上海交大、閔行區人民政府政府共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三方各自發揮優勢、協作高效推進、合作成效顯著,「零號灣」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經過五年發展,已形成較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和行業品牌影響力。截止2019年12月,累計孵化項目超過620個,在孵企業超過460家。「零號灣」已經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起,地產閔虹和上海交大以「零號灣」的合作共建為基礎,明確將「大海洋科研創新大平臺」(交大稱為「深藍計劃」)引入閔行開發區,雙方合作共建「上海交大——地產閔虹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進一步發揮雙方在平臺、資源、資本以及智力、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致力於推動打造我國海洋裝備領域集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於一體的高端示範平臺。未來,地產閔虹將圍繞「科創閔虹」的「十四五」發展新主線,在地產集團的領導下,在閔行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攜手上海交大,從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的良好合作出發,共同謀劃推動「大零號灣」市級科創示範區的建設與發展,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為目標,以創新服務能力提升為著力點,以「智造 」與「 智造」雙向融合為手段,拓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等功能,形成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閔行開發區轉型升級新引擎,以此加快園區創新升級步伐,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力爭再用5至10年時間,以二次創業的精神實現再造一個閔行開發區的目標,將閔行開發區進一步打造成為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名園,努力創造國家級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新傳奇。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大海洋」智庫系列專題研討會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大海洋」智庫系列專題研討會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14日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 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將落戶杭州下沙開發區
    9月27日,經過四個多月反覆對接,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項目正式籤約。這標誌著開發區與奧克蘭大學的合作就此拉開序幕。  校方代表、奧克蘭uniservices公司總經理李思貝女士,奧蘭克大學科技產業化中國合作中心主任夏抒博士、蘭培強博士、李哲、陳宗博等一行人遠道而來,首先前往沿江大道、新加坡科技園、東部醫藥港小鎮等地進行了參觀,隨後參加了項目籤約儀式。
  • 奧克蘭大學首個中國創新研究院落戶下沙
    近日,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項目正式籤約落戶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由「uniservices」出資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成立杭州奧克蘭大學創新研究院,而這也是奧克蘭大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研究院總部。這裡說的uniservices公司,是奧克蘭大學知識和科研成果商業轉化的唯一機構,也是奧克蘭大學的全資公司,承擔委託研發、智慧財產權許可、項目產業化等工作。
  • 這家落戶閔行的德國科技巨頭「牽手」復旦大學,將在未來大展拳腳
    這家落戶閔行的德國科技巨頭「牽手」復旦大學,將在未來大展拳腳 2020-12-20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零號灣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業新港灣
    朱芝松書記指出,閔行以此為契機,將在推進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區的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深化和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為代表的區域內高校,以航空、航天、船舶以及主要企業一起,加強合作機制,著力優化創新環境,不斷完善創新孵化體系,打造創新服務平臺,以增強創新區域的功能,提升創新的能力。
  • 飛馬旅攜手上海交大落地南通,打造滬通人才科技成果產業化新平臺
    這次合作是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一次全新的嘗試,科創園全面匯聚「政校企」各方資源優勢,共同打造「高層次人才+前沿科技+創投資本」快速產業化的平臺和通道,構建「創新創業立體生態」服務體系。開發區積極發揮區位、成本、開放和資源優勢,全面深化與上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接合作,本次上海交大飛馬旅(南通)科創園的建立,是南通市、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飛馬旅四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 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在兩江新區揭牌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研究院落地落實,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強化雙方溝通交流,將各自的資源優勢、創新優勢、競爭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深化校地合作,更好服務重慶及兩江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王志傑表示,當前,兩江新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以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智慧公園、悅來會展城、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平臺為引領,全力打造重慶智慧之城。
  • 上海市開發區綜合評價出爐,前10名中閔行佔30%!莘莊工業區高居第三
    上海市開發區綜合評價前30強中,莘莊工業區位列全市開發區第3位,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列第5,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躋身前10;2020年綜合發展指數合計數,閔行區整體成績名列前茅。此次榜單還評出了上海市開發區綜合評價大中小型園區前10強。
  • 「交通谷」產業園青年創業基地揭牌
    大眾網青島11月25日訊(記者 蔣甜 通訊員 林振鍾)11月25日上午,2016創新共同體研討會暨青島市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交通谷」產業園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揭牌儀式在「交通谷」創客會議中心舉行。  揭牌儀式上,交運集團總經理王潤傑簡要介紹了「交通谷」創客工場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青島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欒青松秘書長宣讀了成立「交通谷」產業園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決定。隨後,隋映輝教授和「交通谷」創客工場總經理彭麗華共同為「交通谷」產業園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揭牌,並參觀了「交通谷」創客工場。
  • 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揭牌成立
    重慶日報訊 (記者 楊駿)6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在兩江新區揭牌成立,並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成剛出席活動。按照規劃,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將聚焦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在兩江新區布局高端研發平臺和成果轉化及產業孵化基地,通過產學研項目培育、科研合作和服務、人才引進和培養、教育培訓以及國際合作等,助推兩江新區建設重慶智慧之城,助力全市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此前,上海交通大學已經與兩江新區開展了密切合作。
  • 大江東|上海閔行,工業重地如何變身科創源頭
    上海拓璞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海交通大學五位博士創立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智能加工裝備和工藝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與服務。公司研發的6款產品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航空航天軍工製造裝備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公司產品被運用於長徵系列運載火箭、C919、ARJ21、運20等航空航天重大工程。 為何選擇落戶閔行?
  • 上海交通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
    1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合作籤約儀式在閔行校區舉行。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副教務長吳靜怡、學生創新中心主任陳江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鄭葉來、華為上海研究所所長董慶陽、華為雲與計算BG高校科研與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等出席儀式。
  • 「校企雙進 企業家進校園」首場省外活動走進上海交通大學
    創新引領四大項目現場籤約 共建新型建材聯合研發中心、智能製造產業功能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與成都的「對話」,由來已久且持續深入。活動現場,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與四家企業交換協議文本,籤約金額約2000萬元。
  • 泰國清邁大學副校長一行訪問上海交通大學
    2019年12月10日,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在閔行校區中意綠色能源樓會見了來訪的泰國清邁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Sampan Singharajwarapan一行。校科研院副院長李衛東、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皓、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如竹等一同參加了會面。
  • 閔行區委書記逐一道來!
    本世紀初,上海一些軍工企業在擴大研發和生產的時候也都紛紛落戶閔行,包括船舶四大研究所和航天系統十幾個研究所。位於莘莊工業區的上海市軍民融合產業基地核心區則是閔行軍民融合「一體多翼一基地」載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力爭建成我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示範基地。
  • 上海金山:打造國際化新材料產業基地
    中新網上海9月14日電 (宗晨亮徐明睿)日前,記者從2019浦江創新論壇——碳纖維複合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獲悉,上海金山區將聚焦碳纖維,積極引進新材料產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和上下遊配套項目,蓄力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碳纖維產業生態圈。  據悉,基地主要位於金山第二工業區及周邊區域,建設發展的「小目標」是,到2025年總營業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
  • 又一國家級科研平臺落戶這所大學!
    他表示,山東省將進一步在平臺、人才、項目等創新資源配置上向中心傾斜,支持中心建設,力爭早日將中心建設成為全球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 要大力建設交叉研究及協同創新平臺,突破校內學科和校外創新主體之間的研究壁壘,探索建立以技術轉化應用為目標的科技創新攻關模式,堅持「多元投入、多方共享」,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科研組織體系。三是堅持引育並舉,匯聚創新智力。
  • 上海閔行將打造「零號灣」創新創業新港灣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玉素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區閔行園區揭牌供圖   中新網上海6月30日電 (王子濤)6月29日,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為夢啟航」主題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辦。近年來,閔行區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大力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在此過程中誕生了一批集聚創新活力的科創載體。零號灣便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載體之一。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揭牌。
  • 上海閔行如何讓企業「一見鍾情」?
    「最近,我接觸了許多來長三角地區和國內其他地區的企業,他們到閔行看完以後一見鍾情,很快進入一往情深的程度,願意留在閔行,願意紮根閔行。」8月25日,上海市閔行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宇劍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道。
  •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落戶兩江新區!
    新加坡國立大學,2019年最新QS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11位。而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式籤約落戶兩江新區!該研究院作為新國大在中國西部唯一的對外合作窗口和運營總部,將打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