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紀念南北戰爭150周年
主持人:
各位好,歡迎收看《海外特派員》。150年前,美國爆發了歷時四年、傷亡多達60餘萬人的南北戰爭。這次幾乎使美國分裂的戰爭被稱作是一場「兄弟間的相互殘殺」。時至今日,對南北戰爭的評價不一。此戰不但改變當時美國的政經局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最終被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戰爭爆發150周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特派記者探訪了內戰戰場,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當時的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南方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而林肯在政綱中提及的保護關稅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這使南卡羅來納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聯邦,而南方各州亦紛紛響應南卡羅來納州,脫離聯邦,並成立「美利堅聯盟」,推舉來自肯塔基州的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為總統。兩個月後,南方政府開始發動武裝起事,北方政府被逼應戰,南北戰爭爆發。
特派華盛頓記者 章濤:
在美國,除了首都華盛頓特區有一座白宮之外,在離華盛頓大概有90裡之外的維吉尼亞,有另外一座城市——里奇蒙,在1861年到1865年之間,這裡也有另外一座白宮,它就是南方邦聯軍的首都,當時的邦聯軍的政府部門、總統以及國會都是在這棟大樓裡面辦公的,當時的邦聯軍的總統,也就是戴維斯,他和他的家人就住在這個地方,一直到1865年南軍戰敗了之後,他們才逃離這裡。當時戴維斯本來是打算逃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區,重新組織軍隊來進行反攻,但是由於他的家人對於那邊的氣候條件,包括衛生條件都非常的不習慣,因此最終他放棄了這一打算,最後在喬治亞州被逮捕了。
主持人:
如果說獨立戰爭使美國擺脫了殖民地的命運,那麼南北戰爭最終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可以看到,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而奴隸制的消滅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
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
1863年初,林肯頒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許黑人參加北方軍隊,之後又頒布《宅地法》,允許所有美國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軍再次進攻里奇蒙,在切斯羅維爾被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擊退。5月22日北軍發動總攻,進行了長達47天的炮擊,6月李再次北進。
1863年7月1日兩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決戰,7月3日南軍被擊敗。南軍損失2.8萬人,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
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4月,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爭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主持人:
不過,黑人雖然在內戰中獲得了自由,但到了1870年,國會才通過了憲法第15修正案,正式給予黑人選舉權。各州在制訂州法時對黑人參選設置了種種障礙,黑人參政在現實中很難。
19世紀末,南方各州制定了公民參選必須付人頭稅及通過文化考試的州法,使大多數黑人無法參選。1896年,最高法院在普萊西訴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中認定種族「隔離」合法。接著,南方各州推出了各種種族隔離政策,公共設施、餐館、旅館、醫院、劇場、車站等,都以種族劃線,白人、黑人各用各的,互不侵犯。直到二戰時種族隔離才有所改變。
而被認為真正意義上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裡程碑事件,還是1954年的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1951年,布朗起訴當地小學依據州種族隔離法只招收白人學生。幾經敗訴後,案件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
1954年5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作出一致判決。由首席大法官沃倫撰寫的判決意見書宣布,教育系統種族隔離的法律,使黑人孩子受到自己是劣等民族、低人一等的強烈暗示,對他們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違反憲法修正案第14平等保護的原則,必須廢止。判決還宣布,種族隔離本身就代表了不平等,「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不能成立,因此1896年普萊西案的判決予以撤銷。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當2008年歐巴馬當選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時,為何許多黑人留下激動的眼淚。
主持人:
一位來自馬裡蘭的遊客向特派記者表示,儘管內戰已經過去很久,但現在在那些觀念保守的人心中,內戰並未過去,儘管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內戰時實際屬於蓄奴州,但南方人仍把他叫做揚基人,而且還認為自己的南方遭到了北方的侵略。
感謝收看本期節目,我是黃山,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