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常·主播》首支預告片出爐,戲中的鄉村「五條人」組合令人捧腹。
←←香港「老戲骨」秦沛在《非常·主播》中也玩起了直播。
←青年演員丁溪鶴和蒲萄在戲中碰撞出火花。
製片人高天。
今年3月,電影《非常·主播》將正式全國公映,這部由國務院扶貧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扶貧辦指導拍攝的電影,以清遠「鄉村新聞官」為題材,講述了新時代年輕人回鄉創業,帶領村民創新致富的故事。影片以輕鬆善意的民間敘事、詼諧幽默的小人物視角講述了新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人是如何通過網紅直播這種潮流手段來為自己的家鄉帶來新氣象,將溫暖的鄉情融入在更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中。
1月12日《非常·主播》首支預告片正式推出,製片人高天和導演黃劍波當天接受了南都記者專訪,在言談中,導演黃劍波表示:「我希望所有人看過這部電影後能產生一種想要回家鄉看一看的意願。」而製片人高天更是直言:「如果能通過這部片子鼓勵一些年輕人回鄉創業,真正帶動我們家鄉的發展,那也算是達到了我們的一個初衷。」
採寫:南都記者 汪雅雲
實習生 吳倩楠
1
鄉村與網紅直播碰撞出的靈感
時下以網紅直播為題材的電影其實已經不少,但《非常·主播》的特別之處就在於這個電影裡的主播並非人們熟悉的那些光鮮亮麗的都市男女,而是一群生活在清遠茶村的小鎮青年。之所以把拍攝鏡頭投向這樣一個特殊群體,製片人高天就告訴記者,電影的創作靈感是來源於去年疫情期間他自己看到的一則「社會新聞」。
「主要是在疫情期間,我們了解到清遠有部分鄉村新聞官在做直播帶貨,幫著村民去銷售農產品,業績非常好。比如說賣砂糖橘、賣麻竹筍,還有賣冬瓜,就是鄉村新聞官在疫情期間幫著村民賣了很多的農產品,我們就覺得這個點非常好。」高天說。
他所說的「鄉村新聞官」是指清遠市近年來在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下,全國首創的一種創新案例,即由各村專人通過組織本土語言生動傳達上級政策,講好本土故事,幫助農民致富,形成新型鄉村振興模式。去年「鄉村新聞官」也在眾多直播帶貨的網紅熱潮中異軍突起,被中宣部作為基層宣傳創新案例大力推廣,因此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其實是有著非常真實的現實依據。
「我一開始也會想,一邊是鄉村一邊是網紅,電影這個主題會不會不太好融合,會不會違和?但結果我去清遠當地採風一看,現在真的不只是年輕人,包括時髦點的老人家等都是拿著手機看直播視頻去了解新聞熱點。直播這個方式其實在當地已非常普及。」導演黃劍波就告訴記者,特別有趣的是在他們拍攝電影的現場就還碰到過有當地居民舉著手機拍起了自己的直播。「因為他們不像一些白領在城裡上班,可能上班時間還沒有辦法去做直播這些事情。那對他們來講在田間地頭就可以直播,很多樂趣是都市裡想像不到的。」高天說,「所以我們就想把這些最本真的一些東西展現給觀眾,讓大家看到他們在直播時都是在做什麼。」
而拍攝過程中,當地人一些特別有趣的語言也給了劇組靈感,例如在採風過程中,就有村民形容當地以前的環境是「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這些本身就具有「網絡金句」特色的語言最後都被直接運用到電影中。
2
新穎環境帶來「撒歡式新鮮感」演繹
為了詮釋好這個別出心裁的故事,《非常·主播》請來了一眾優秀演員,其中既有青年演員佼佼者,也有廣東地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還特別得到秦沛、湯鎮宗、黃一飛等香港影視界「老戲骨」的加持,演員班底很有來頭。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電影採景絕大部分都是在清遠、英德和佛岡實地拍攝,對於演員們來說也是非常新鮮的體驗,而他們把這種新鮮感帶來的勁頭兒通過表演反射出來,戲裡戲外都妙趣橫生。
「因為演員們可能之前都是拍城市戲比較多,所以說在我們粵北好山好水田園風光裡拍戲的話,就有點去撒歡的那種感覺。」黃劍波導演「爆料」道,「有些人一來就感嘆『哇,好高的山,好清的水』,還有的人對茶園特別好奇,一說可以直接摘下茶葉吃,馬上洗都不洗就塞嘴裡了……我感覺演員們在這次拍攝過程中,得到的體驗肯定和他們在橫店、在攝影棚裡拍片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每天都去重複一個場景,那樣容易產生麻木感。而是對這個地方他首先感到好奇,有個新鮮感,然後有這個熱乎勁兒,自然就希望把這個東西帶入到電影裡面去。」
而為了選取到最具有嶺南特色的實景,劇組也是做了很多前期考察工作,最終大部分場景都在粵北拍攝。「因為從廣東來講,整個粵北地區,比如清遠,也就是英德這一片,景色是非常美的,喀斯特地貌,類似小桂林的感覺。」高天說,「有山、有水、有漂流、有溶洞,三個主要取景地一個是英德的魚咀村、一個是全國十大茶園之一的積慶裡,還有一個就是佛岡擁有一棵數百年歷史大榕樹的湯塘村,我想可能很多人看過電影也會想去旅遊觀光。」
說到在新鮮環境下拍攝,也給導演組帶來了不少考驗,例如有場戲是在一個地下河溶洞裡拍攝,洞裡幾乎沒有落腳點,為了架設燈光和機器,劇組工作人員反覆多次看景,最後拍攝時很多操作是需要乘坐在船上完成的,這對於一個平均年齡不過30歲的年輕團隊是不小的考驗。而年輕人敢於創新的思維也在電影製作過程中體現,像是拍攝一個主角打電話的獨角戲場景,為了讓鏡頭更有趣,導演組以一種很新穎的蚊蟲纏繞式長鏡頭來推動劇情的同時,還增加可解讀的元素,帶來非常規體驗。
3
情感糾葛都落腳於鄉情
在採訪過程中,影片主創們對記者提到最多的還是在這次拍攝過程中所接觸到的鄉村與當地居民所反映出的真實生活與情感。事實上電影雖然情節上會有戲劇性的衝突和誇張的喜劇表演,但所有的立意都是建立在「真」字上,主創們希望最終能打動觀眾的,是電影裡真摯的情感。
「這部影片裡有涉及很多情感糾葛,比如男女主角的愛情、長輩和晚輩的親情、兄弟朋友之間的友情等,但最主要的這些情感最終都會落腳在我們每個人都體會得到的鄉情上。」高天說,「我希望觀眾看完後有些異鄉人就會說,『對,這就是我家,我的家鄉就是這樣的,我回到家就是這樣』。而另一部分人,我希望他們看到我們這部電影後,有一種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我希望能通過這一部片子鼓勵一些年輕人回鄉創業,真正帶動家鄉的發展,這也算是我們的一個初衷。」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黃劍波就真的碰到過一個從大城市回歸到家鄉茶園的姑娘,她的經歷也像電影想要詮釋的主題一般。當時是在英德拍攝地的茶山裡,黃劍波跟一個賣茶葉的姑娘聊天,那個姑娘告訴導演她最早也是在家裡務農,可是那時候每天在地裡勞作,卻感覺「刨」不出希望,然後就去了城市裡打工,一開始也以為這輩子可能就在城市裡生活了,沒想到的是,過幾年後她回到村裡面卻發覺村裡現在發展得很好,最後她和一家人回歸了家鄉,事業也好、家庭也好,非常幸福。
「我那時就想,這就是我們想要反映的東西,」黃劍波說,「現在很多人的家鄉其實真的和從前離開時是完全不同了,如果他們在看過我的電影之後,能產生一種想回去看看的衝動,我覺得就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