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玻璃和鋼筋製成、六層樓高的「高跟鞋教堂」。
原標題:那隻飽受爭議的「高跟鞋」(看臺灣)
今年臺灣最紅的景點是海邊的一隻高跟鞋,它由玻璃和鋼筋製成,六層樓高,耗資2000多萬元新臺幣,正式的名稱是「高跟鞋教堂」。 但高跟鞋是真,教堂卻名不符實。高跟鞋位於嘉義布袋港海邊,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趕去看高跟鞋的人潮將周邊道路塞滿,大大小小的店家營業額都多了三成,「朋友圈」也儘是高跟鞋的影子……
這隻高跟鞋紅了!從參觀人數和營業額來看是人造景點的成功案例,但成功的標準並非人多和錢多;換一個角度看,也有不少人數落這隻高跟鞋的不是,令這隻高跟鞋有「狂在須臾」之憂。
空有其表難服眾
夕陽、海邊,玻璃高跟鞋閃耀亮眼、奪人眼目,有令人停車近觀的魅力,也可引發浪漫美麗的想像。但既然叫教堂卻不是教堂,在驚奇、拍照過後,一些問題隨即浮現:海邊的高跟鞋,幾個意思呢?
造景者解釋,此地因水土汙染曾流行「烏腳病」,發病者往往要截肢保命,不少花季少女因此失去穿高跟鞋的機會,更不可能穿著高跟鞋走進婚禮的教堂。因此造高跟鞋教堂圓那一代不幸女子的美夢,也給現在幸福的新娘們一個拍婚紗照的選擇。
這個解釋有點繞,沒人能從一隻玻璃高跟鞋上看出這些信息。臺灣有女權主義者對此解釋非常不滿:誰說穿高跟鞋進教堂結婚才是女性夢想?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女性拋棄了痛苦的高跟鞋。再說,那是一場生態災難,與其突出高跟鞋的美麗,不如提醒大家生態保護更有意義。
有建築師認為,沒有內涵的造景不僅不美,還破壞環境,帶來新的生態災難。雖然美是主觀的,有人覺得美,也有人會覺得不美,但就這隻高跟鞋來講,與海邊環境的確格格不入,鋼筋玻璃的建築會對海岸造成破壞,海風和鹽分也會侵蝕建築,未來的維修是一個無底洞。這個景觀就算看起來很美,也因為設計缺陷和未能與自然和人文聯結而速紅速朽。
振興不能靠猛藥
高跟鞋所在的布袋港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它瀕臨臺灣海峽,位於臺灣嘉南平原的西南,是臺灣島距離廈門最近的港口,清朝時就是繁華之地。1945年臺灣光復更給此地帶來繁榮,戲院、商號、船行林立,曾有「小上海」的美譽。上世紀70年代,布袋港開闢澎湖航線,又帶來新的物流與人潮。除了商港、漁港,這裡還是遊艇碼頭,有鹽田鹽山、紅樹林、漁市、廟宇、古厝等生態人文資源。
隨著高速路和航空業的發展,布袋港的港口經濟沒落,原本5萬人的布袋鎮只剩下2萬人。當地希望靠旅遊業重拾繁榮,除了推廣既有的旅遊資源之外,又大手筆新建高跟鞋,希望一舉炒熱人氣、振興地方。面對批評,地方官員很委屈,認為都市不懂鄉鎮苦,高跟鞋明明已經帶來了人潮與錢潮,一塊空地收停車費就能每月賺15萬元新臺幣,為什麼被罵?
因為有人認為高跟鞋這樣的人造景觀只是猛藥,只收回光返照之效,沒有起死回生之功,地方振興不能靠猛藥,要細工慢火,挖掘出地方資源的深層價值。比如同樣是投資打造新景觀,如果建設蝨目魚外觀或鹽山造型的文物館,將當地特產、歷史融入景觀,既奪目又入心,外人看後會對布袋有深入的了解、留下印象、產生感情。而一隻高跟鞋能傳達的信息太少了,與布袋這個漁鹽之鄉毫無關聯,高跟鞋紅了,但遊人對布袋依然毫無所知。
快速時尚不靠譜
有專家分析,高跟鞋教堂的走紅是快速時尚文化所致,快速時尚顧名思義便是速紅速朽,迅速吸引眼球也迅速被新的設計覆蓋,這一來自時裝的概念如果用於時裝有營利的機會,但用於建築就非常不靠譜。建築造價高昂,一旦棄用就毫無價值,被臺灣人稱為「蚊子館」,而拆除會產生不可回收利用的巨量垃圾,因此失敗的建築貽害無窮。
有臺灣旅遊業學者指出,遺憾的是,臺灣近幾年形成快速景點風潮,把「拼觀光」等同於「炒短線」,不少景點時尚過後便無人問津,浪費了臺灣所剩不多的地景資源。地方如果建設人造景觀,一定要考慮與自然環境協調,與地方文化聯結,要有精緻和雅致,最後當然要考慮吸引遊客。如果只想著最後一點,沒有前幾項的用心經營,那也是留不住遊客的。
而且,發展旅遊業不能只想著爆紅,「慢活」也是一條出路,雖然以生態、田園等地方特色為賣點不能爆紅,但長期經營成效不俗。花蓮縣鳳林鎮花了3年時間打出「慢城」名氣,小鎮成功整合現有資源,以恢復和保存傳統文化為特色,取得了可持續的旅遊效應。
這隻高跟鞋提醒人們,造景非同小可,是個建築工程,更是個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