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鑑賞與批評》課上講民族崛起與「中國畫」觀念的出現。
《交通工程學》課上講城市交通的精細化管理和專業的責任。
《社會語言學》課上談文化自信和研究素養,並思考每個公民能為語言資源保護做什麼。
……
日前,浙江師範大學舉行「百堂課程思政」展示活動,通過學校設主會場,學院設分會場,全校聯動、互聽互評的方式,集中學習、展示、研討高校德育教研工作。
在12月18日舉行的全國高校德育工作課堂創新研討會上,來自全國40餘所高校的400餘名專家學者、師生代表齊聚浙師大,共同探討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建設。
浙師大副校長李偉健教授表示,作為師範大學,學校歷來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具有全員德育教研的優良傳統。近年來,開展了「以本為本」教育思想大討論、"學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擔教育使命"學習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立德育德工程,共同探討新時代教師的職責與使命。藉助課堂思政調研、思政微課比武、公開課展示等多樣的形式,創新學校德育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會上還發布了浙師大首屆「思政之星」在線課程。學校與超星集團合作,將校內思政微課比賽評選出的12堂「思政之星」課程在超星平臺上推廣,供高校教師學習探討。
研討會現場進行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4場專題報告。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學新教授從當前高校教學存在的三個方面的誤區入手,介紹了「對分課堂」在變革灌輸法、變革教材或思政內容的呈現形式、回歸情感教育上做出的有益探索,尤其強調高校思政教學要注重回歸情感教育。張學新表示,「區別於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成錯誤、暴露錯誤,並在觀點交鋒與思想碰撞中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從而讓學習真正發生。」
「我們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實體性戰略來理解,不能把『立德』和『樹人』割裂開來。」教育部「長江學者」、浙師大李建華教授從「立德」「樹人」的關係入手,強調思政課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意義,並分享了他對新時代思政課的機遇與挑戰、思政課改革回歸理性之道等方面的獨道見解。
浙師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俞明祥副教授從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浙師實踐、構建方向等角度,談如何將單純的思政課教育轉變為覆蓋各專業、各學科、各課程體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將「課程育人」提升為「全課程育人」。他指出,只有不斷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提升政治認知、道德素養,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上海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教授現場展示了上海大學「時代音畫」課程的宣傳片,並以「大國方略」「創新中國」「創業人生」「經國濟民」「人工智慧」等課程為例,向現場的同仁們介紹了「做好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的經驗和成果。顧曉英從回歸課程的育人「初心」、凝聚育人理念、提亮思政「金」色、立足思政載體等方面談了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下午的分會場討論中,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主持人顧駿教授、浙江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聞繼威教授、南京大學國家教學名師楊孝平教授、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翌博士、浙江大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心賈厚玉博士等與會專家和教師走進浙師課堂,觀摩了教師教育學院、人文學院、數計學院、工學院教師帶來的課程思政公開課,並參與了課程思政工作坊的學習和討論。
人文學院教師殷曉傑帶來的公開課是《「原典研讀」之孟子的「性善論」》,她用「山東師範大學趙旭老師高鐵站勇救遇險兒童」等生動的社會案例和生態文明建設實例闡釋「性善論」的基本內涵和現代意義。
「表揚和批評能提升『道德意識』嗎」「表揚和批評本身合理嗎」「表揚和批評中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教師教育學院教師俞曉婷接連拋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大家思考「道德教育中的表揚與批評」,以及如何進行道德評價。
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範團隊主持人顧駿教授對所在分會場的公開課進行點評,並主持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坊。顧駿分析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教書育人薄弱環節,「課程思政好比中餐,是食物間的充分融合,而不是西餐裡的食物混合」,他用巧妙的比喻解釋了如何在非思政課的平臺上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顧駿還向大家完整介紹了課程思政的設計流程,舉例說明專業課思政元素的發掘和運用,並系統展示了課程思政的內容布局和組織實施。
思政對分工作坊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嶽金霞副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瑞豐副教授對「對分課堂」的流程進行了詳細介紹。兩位專家強調對分課堂的講授原則是「精講留白」,更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個性化內化。
「如何把握課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比例」「對分課堂下如何制定學生的考核標準」「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師的專業知識範圍內,教師該怎麼辦」……現場教師積極參與討論,專家們也給出了專業意見和細緻解答。
據悉,全國高校德育工作課堂創新研討會由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教學聯盟與浙江師範大學聯合主辦,旨在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全面打造新時代、新理念、新科技環境下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金課」。
12月19日還舉行了首屆新時代教師德育能力建設研討會。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知名師範院校、中小學、雜誌社的3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針對雙一流大學德育能力建設、德育課程設置、加強師範生人文通識教育、提高招師門檻、教師德育能力考核等方面展開討論。
浙江師範大學首屆「思政之星」在線課程微課
(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查看在線課程)
《原典研讀》之《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文學院教授 殷曉傑
社會語言學
國際學院副教授 毛力群
社會學概論
法政學院教授 林曉珊
英語演講
外國語學院講師 章莉
大學外語(一)
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胡萍萍
交通工程學
工學院副教授 邱欣
環境化學
地環學院講師 尉小旋
城市總體規劃原理
地環學院副教授 陳志文
計算機科學導論
數計學院教授 鄭忠龍
高等有機化學》
生化學院研究員 彭勃
中國戲曲鑑賞與實踐
音樂學院副教授 汪靜一
美術鑑賞與批評
美術學院講師 彭卿
(點擊上方圖片可直接查看在線課程)
記者 | 朱慧 趙菡婧 張幸兒
攝影 | 方以琮 張藝萌 陳拉朵 趙澤萱
攝像 | 李子晴 孟子煦 梁鶯 王可逾 鄭蓉蓉 陳佳玥 李艾崢 吳環瑾 戴佳恬
原標題:《全國高校德育工作課堂創新研討會在浙師大舉行——百堂「金課」展示浙師德育教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