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有一周沒有更自己的文了,終於有「敏感」的讀者發現了,並在後臺關心地問是怎麼一回事兒。
其實只是工作忙一點而已啦,畢竟我也是要吃飯的嘛,因為懶沒做的事情,總能找到藉口。
也曾經有讀者好奇地問我,你們不是在北京嗎?為什麼只見你寫了一些京郊的山,卻沒有寫過市裡面的故宮、鳥巢、頤和園什麼的?我回答說,可能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吧,畢竟我們經常去鳥巢底下滑輪滑。
十一回來,在蘇州的經歷都還沒寫,我就又去了奧森——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才發覺之前的錯誤,熟悉的地方其實還是有風景的。
說熟悉,其實也沒那麼熟,婚紗外景是在奧森拍的,但是後來再去,卻怎麼也找不到拍攝的地點了。另外,好像每次去看到的風景都是不一樣的,去了幾次連入口都不一樣,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格局到底什麼樣子,真的很神奇,所以,這篇文章沒有攻略。
現在寫秋景正合適,另外,我們冬天也去奧森看過雪,所以可以湊一起寫一寫。
我們乘坐地鐵8號線,十分鐘就能到森林公園南門,可以說奧森就像後花園,但我們從來沒有珍惜過,而是坐好幾個小時車去京郊、去壩上、去上海,有時候,人確實很好笑。
從地鐵站出來,第一眼就看到「大釘子」,眼前是兩排整齊的、金黃的銀杏樹,一直延伸到奧林匹克廣場,就是鳥巢、水立方那邊。
從公園南門進去,是一大片草地,那天剛好有個馬拉松比賽,有很多跑步愛好者,又是周末,很多家長帶孩子來玩,所以,人一點不比十一的景點少。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秋景的嚮往,一眼就看到了湖對面的色彩斑斕。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裡能有這麼大的一個湖,可以讓一家人坐小船在水面上其樂融融,真的已經非常難得了。生活在海邊的朋友,可能不以為然。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感觸。那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說,雖然,和你在一起,只能住幾百塊錢的一居室,我也覺得很幸福。不少「北漂」在下面評論說,住個一居室是多少人的願望啊,我們都住隔斷好嗎?
所以,一個東西的好與否並不是絕對的,得看放在什麼地方了。
這次來奧森的感覺是,可能它最大的亮點就是蘆葦了,因為,並不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蘆葦,目前,我去過的北京其他地方,好像並沒有見到過。
小時候,在村子北邊的蘆葦蕩裡遊泳、抓魚,心思卻全放在了扎猛子和抓魚上面了,全然沒有注意過蘆葦的樣子。秋天沒去過水坑邊,也更不知道秋天蘆葦蕩是什麼樣子。
和柳樹在一起,毫無違和感,然後我突然也發現,在外邊久了,好像也好久都沒有這麼近距離的接觸過柳樹了,小時候,春天來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樹上折樹枝做笛子呢。
順著河邊走,穿過一座橋,就能看到那條跑道,每天都有跑步愛好者來跑步,曾經覺得跑步是個很無聊的事情,後來才發現如果這件無聊的事情你能堅持很久,也很了不起,比如說,一下子從早晨跑到了黃昏,再比如說,每天一小時,堅持了十年。朋友圈裡有個跑步愛好者,看看她的朋友圈兒才發現,跑步,學問也很多。
我自己夏天的時候也堅持跑過一段時間,後來入秋了,天黑的早了也就放棄了,才發現,堅持一件事情真的沒那麼容易,比如,更文。
跑道兩邊都是林子,可以看自己心情,什麼時候鑽進去。我們是看到了一片紅葉進去的。不知道這是什麼葉子,公園裡還有其他的紅葉,比如楓葉,比如元寶楓,就是跟之前寫的坡峰嶺是一樣的樹,紅葉原來近在咫尺。
我們爬到一座小山上時,剛好下午的陽光打在一個小坡上,於是我們就去小坡上小憩,沐浴一下溫暖的陽光,前邊是一片法國梧桐,現在看上去,「大釘子」這名字是不是太形象了。
高中時就老是在小說裡看到男女主人公在兩邊長滿法國梧桐的路上散步,到了大二才發現,其實學校裡種的樹就是法國梧桐。
幾棵梧桐樹就能美成這樣,我就更想去南京看看美齡宮了,下次再去江蘇,一定要到南京看一看,也去感受一把關於「法國梧桐」的愛情故事。
不知道大家前段時間有沒有留意到,奧森的銀杏樹上騰訊新聞了,我們逛到銀杏林時,看到很多攝影師拿著「炮筒」在那兒攝影,半蹲的,趴著的,可見,金黃的銀杏樹真的傾倒不少人。鳥巢附近也有一片銀杏樹,雖然,葉子更加茂盛飽滿,畢竟是在廣場上,卻多了一些人工的味道,所以還是奧森的銀杏樹更加受歡迎。
忘記這是第幾次去奧森玩了,依然跟上次的路線不一樣,就是憑著感覺走,所以大家去玩的時候,路線和看到的景物跟我看的又不一樣,但是,馬上冬天來了,奧森的雪景也是很受歡迎的,大家可以在雪天去看一看。上次拍的照片沒幾張了,附一張雪景圖。
如果能一直玩到晚上,還能順便看看周邊的夜景,夜晚的鳥巢倒映在水面上還是挺美的,運氣好的話還能趕上演唱會,有一次我們去玩就碰到了陳奕迅的演唱會,在場外就能聽到聽到他演唱。
大釘子在晚上也變成了彩色的大釘子。
如果錯過了秋景,不要擔心,還會有雪景;如果錯過了白天,還會有夜晚;如果錯過了今天,還會有明天。只要我們想,任何時候都不晚,讓我們向著美好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