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校園,一抬頭,你看見了什麼?
沒錯!就是中大建築匾額!
你知道校園建築的匾額分別是誰的墨寶嗎?
「陳寅恪故居」:饒宗頤
「中山醫科大學」:鄧小平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費孝通
——
中大廣州南、北校區都是歷史悠久的校園,留下了大量的匾額,但歷經兵焚風蝕,時代變遷,許多原有匾額已蹤跡難尋。1981年11月,中大為了紀念支持祖國教育的愛國華僑,決定恢復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捐贈的榮光堂、爪哇堂、十友堂等十所建築的名稱,同時恢復懷士堂、哲生堂名稱。這次恢復名稱的匾額,由容庚、商承祚兩位古文字學家題寫。於是,容商二老也就成為了題寫中大古建築匾額最多的前輩。
✎田清幹老館長整理中大恢復康樂園早期建築匾額卷宗的文字記錄
那容庚、商承祚這兩位到底是什麼樣的前輩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匾額金石之外,鋒毫之中,兩位書者的故事。
「野馬」容庚
容庚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收藏家、書法家。1894年出生於廣東東莞,1922年憑藉三冊《金文編》稿本打動了著名學者羅振玉,破格成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後,容庚一直擔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1981年11月,成為漢語文學專業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
十年動亂,容庚曾自稱「野馬」,誰也駕馭不了,又自稱「鬼鎖」,誰也打不開。批儒風起,容庚又疾呼:「孔子無罪,何可批哉!民不畏死,吾寧蹈珠江而死乎!」耿直不羈的性格也可從題匾中窺見一斑。容老以金文最為擅長,其小楷則以歐、柳為基礎,冶晉、唐於一爐。所題「爪哇堂」「十友堂」「榮光堂」樓匾皆為楷書,落款僅「容庚」二字,乾脆利落。古文獻研究所陳永正教授稱其書法「高韻深情,堅質浩氣」。
✎容庚手題「陸佑堂」,原件藏於中山大學檔案館
✎容庚所題匾額「榮光堂」
「多事」商承祚
商承祚於1902年生於廣東番禺。其父商衍鎏是中國最後一個探花;叔叔商衍瀛是著名書法家;哥哥商承祖精通德語,曾任上海中央研究社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編輯、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商承祚則成為了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商承祚亦從師於羅振玉門下,1923年,年僅21歲的商承祚即出版了《殷墟文字類編》;1927年,商承祚任中山大學教授,1948年復任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中文系教授。
與容庚相比,商承祚性格較溫和,但卻喜歡「挑刺」。曾憲通教授曾憶述,晚年的商老好管閒事,看到學校裡的布告有錯字,便在上面改正並署名。當時他住的地方和中文系之間有個小門常年不開,他老寫信向學校反映,開頭還署名,後來寫多了就乾脆自署「多事商」。商老幼學唐楷,尤擅篆書,獨創秦隸,所題匾額書體不一,其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金石氣,且凝重典雅。中文系田煒副教授曾介紹道:「他把學人的學問學養與書法結合在一起,書法中體現出他對於古文字的認識和感悟。」
✎商承祚所題「陸佑堂」,原件藏於中山大學檔案館
✎商承祚所題匾額「陳嘉庚紀念堂」
同門之情——從學術到生活
容商在書法上的「雙絕」不過是兩人眾多交集中的一次齊名,他們更是開啟了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科的輝煌時代。兩人相識於羅振玉門下,1952年院系調整後,兩人同在中山大學,又同在古文字研究室辛勤耕耘。1956年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經批准成為全國高校首個專門研究室後,容商二老聯名招收研究生,先後培養出曾憲通、孫稚雛、陳煒湛、張振林、劉昭瑞等學者並留在中大,於古文字學陣地開一園桃李、領百粵風騷。
二人不僅是學術上的同門,生活上也是「同門」。他們曾寓居康樂園麻金墨屋(即陳寅恪故居),分住樓上樓下,形同一家。1983年,容庚先生撇下六十多年的老朋友先走了,商承祚先生特地叮囑容夫人,有事打電話,或敲地板,他都能聽見。那一年,商老已過八十。
小小一方匾額,凝聚了學人精神,見證了歷史變幻。今天的建築故事就介紹到這裡。
最後送上本期【築事】有獎問答,在評論中輸入有獎問答的答案,最先答對題目者,獲得中大剪紙一枚。
建築不只是實體,空間也具有感情
歡迎關注【築事】系列欄目
和我們一同分享與中大建築有關的故事
--- iSYSU ---
文字:李延欣 吳湘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官網
編輯:李延欣 吳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