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一臺整杆式甘蔗收割機穿行蔗地,上演「將甘蔗連皮帶葉『吃』進去,再吐出一根完整光潔甘蔗」神奇一幕。
    這一幕,讓廣西崇左市扶綏縣昌平鄉四和村蔗農劉海源喜上眉梢,「跟人工砍的質量差不多,以後再不愁四處尋找砍蔗工了。」
    前不久,四和村成立甘蔗收割機合作社,通過村民、集體籌資方式購入7臺收割機,為蔗農提供收割服務。
    「以前人工砍蔗,25個工人一天只能砍20噸甘蔗,加上裝車費,蔗農要花3600元;現在機器收割,同樣20噸蔗,加上裝車費,才花1800元,成本節省了一半。」合作社負責人李漢華說,一臺機器每天能砍70噸左右的甘蔗,相當於60個工人的工作量。
    「一臺甘蔗收割機售價97萬元,國家補貼60萬元,集體或個人只需花37萬元。農機部門還推出第一年首付10萬元、次年結清的零息惠農按揭優惠,讓我們購機無憂。」李漢華說。
    在江州區馱盧鎮新廣園合作社,一臺甘蔗種植一體機在北鬥導航系統的導航下,開行、下種、下肥、培土一氣呵成。
    「我們基地共2500畝甘蔗,目前已全部完成機械收割,並種下1000多畝。」合作社負責人何進一說,疫情期間,基地能做到收割、耕種「兩不誤」,得益於他們在耕、種、管、收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崇左是「中國糖都」,原料蔗和蔗糖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全市蔗農26.3萬戶131萬人,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380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800萬噸左右。今春,崇左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機春耕生產,重點抓好甘蔗機收和機種,成效明顯。
    「我們通過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及時兌現購機補貼,不斷提高甘蔗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水平,把甘蔗生產受到的疫情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崇左市農機中心副主任許鍾央說。
    目前,崇左市已經調度6萬多臺農用機械投入春耕,完成甘蔗機械收割13萬畝、42萬噸,甘蔗機械化種植完成52萬畝。
    「下一步,我們爭取利用3年的時間,力爭實現全市甘蔗『雙高』(高產高糖)基地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以上,甘蔗的機收達到30%以上。」許鍾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