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2011年4月12日《楚天金報》:肩挑背扛「扁擔」大軍託起漢正街
圖為:記者(右二)和「扁擔」一起扛起重包 (記者劉大家攝)
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饒純武
漢正街自古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漢正街得以迅猛發展,可蜿蜒曲折的街巷,制約了物流的發展,肩挑背扛的「扁擔」大軍應運而生。鼎盛時期,漢正街「扁擔」達10萬人之多。10日,記者來到漢正街多福商城,與「扁擔」並肩作戰,感受他們的艱辛、堅韌和頑強。
肩扛包裹最重五六百斤
10日上午8時許,漢正街多福商城一樓,十餘名「扁擔」正扛著碩大的包裹上樓。
這時,又一輛拖車從市場外運來四個包裹,需要運至三樓。「扁擔」李松說,包裹裡裝的是夾克,起碼有125公斤。這麼重的包裹如何上肩?一個人怎能扛起?
正在記者疑惑之際,李松的多名老鄉趕來幫忙,只見李松彎腰低頭,頂著包裹落地的一側,兩名老鄉分別抓住包裹落地的兩角,三人齊用力,包裹瞬間抬到李松的背部,他步履輕快地小跑上樓。
28歲的李松告訴記者,這些需要肩扛的包裹,重量都在100公斤以上,在集家嘴個別市場,包裹通常有兩三百公斤,需要三四個「扁擔」一起上陣。
記者與「扁擔」並肩扛包
上午9時許,李松接到多福商城三樓商戶的電話,稱有四個大包裹,需從三樓賣場轉移至四樓倉庫。
李松估計包裹有200公斤重。記者提出與他一起試試,李松欣然應允。
他從褲袋掏出個啤酒瓶蓋,在包裹距地面一尺高處,劃出三個小缺口,接著脫下秋衣,赤裸上半身。「我們手就抓在缺口,方便控制包裹,脫掉上衣,則是讓包裹與背部貼緊不打滑。」李松說。
雙腳站開、彎腰低頭、手抓缺口,「一、二、三」,多名「扁擔」同時發力,幫記者和李松將200公斤重的包裹舉過頭頂。記者頓時眼冒金星,背部隱隱作痛,沿著狹窄的樓梯間臺階,吃力地一步步向上挪動。
連上十多級臺階,來到樓梯半層拐角處,包裹向下滑動,記者使勁向上拉,雙腿開始發麻,只感到包裹越來越重,到達四樓樓面時,便迫不及待地扔下包裹,頓時一身輕鬆。
第二個包裹,比第一個還要重10公斤左右,記者再次與李松「搭檔」。或許第一次扛包體力透支,第二個包裹剛一上肩,汗珠便不停地從記者額頭上滾落,雙腿直打顫。樓梯上了一半,記者感到腿部如灌鉛,每抬一步都異常艱難。記者凝聚全身氣力,才邁上最後幾級臺階。放下包裹時,記者只感到一陣頭暈目眩。
「扁擔」扛起漢正街一片天
目前,漢正街的「扁擔」大軍中,成千上萬的拖車工已成絕對主力,肩挑背扛的只剩上千人。
在沿河大道,行色匆匆的童師傅告訴記者,他幹「扁擔」十多年了,有一批固定客戶,每天清早五六點開始,一家家收貨送貨。
在多福商城一樓,33歲的鄧開剛與老鄉一起,將200多公斤的包裹扛至二樓,商戶只願付6元,人均只掙3元錢。鄧開剛無奈地說,這裡「扁擔」都是「通價」,你不做別人也會做,生意好時一天也只能賺到五六十元。
為了多攢些錢,「扁擔」們大都省吃儉用,一天開支在10至15元,住的是月租50元左右的通鋪或高低床,有的夏天乾脆就在橋下過夜。
大悟的顏師傅曾在工地兩次受傷,右膝和腳背落下殘疾,他揣著殘疾證到漢正街做「扁擔」。顏師傅說,他是家中的頂梁柱,一年中,要在漢正街做七八個月的「扁擔」。
「扁擔」們的生產工具極為簡陋,一輛拖車200元左右,一條扁擔加繩子也不過幾十元,有些更是赤膊上陣,他們卻承擔了漢正街最苦最累的工作。
漢正街一些商戶坦言,正是成千上萬的「扁擔」,讓他們的貨物進出暢通無阻。
【體驗小結】
記者僅扛了兩趟包裹,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漢正街每天數以萬計的包裹需要轉運,外來的「扁擔」大軍承受著怎樣的艱辛,非記者一次體驗就可以徹底感悟。或許,吃苦耐勞是他們的秉性。為了謀生,他們從各個地方來到大武漢,用肩挑背扛迎來了漢正街的興盛。如今,漢正街面臨發展和轉型,這些「扁擔」大軍不久或將從漢正街消失。漢正街不會忘記他們,這座城市更應記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