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背扛「扁擔」大軍託起漢正街

2020-12-21 荊楚網

  原載於2011年4月12日《楚天金報》:肩挑背扛「扁擔」大軍託起漢正街

圖為:記者(右二)和「扁擔」一起扛起重包 (記者劉大家攝)

  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饒純武

  漢正街自古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漢正街得以迅猛發展,可蜿蜒曲折的街巷,制約了物流的發展,肩挑背扛的「扁擔」大軍應運而生。鼎盛時期,漢正街「扁擔」達10萬人之多。10日,記者來到漢正街多福商城,與「扁擔」並肩作戰,感受他們的艱辛、堅韌和頑強。

  肩扛包裹最重五六百斤

  10日上午8時許,漢正街多福商城一樓,十餘名「扁擔」正扛著碩大的包裹上樓。

  這時,又一輛拖車從市場外運來四個包裹,需要運至三樓。「扁擔」李松說,包裹裡裝的是夾克,起碼有125公斤。這麼重的包裹如何上肩?一個人怎能扛起?

  正在記者疑惑之際,李松的多名老鄉趕來幫忙,只見李松彎腰低頭,頂著包裹落地的一側,兩名老鄉分別抓住包裹落地的兩角,三人齊用力,包裹瞬間抬到李松的背部,他步履輕快地小跑上樓。

  28歲的李松告訴記者,這些需要肩扛的包裹,重量都在100公斤以上,在集家嘴個別市場,包裹通常有兩三百公斤,需要三四個「扁擔」一起上陣。

  記者與「扁擔」並肩扛包

  上午9時許,李松接到多福商城三樓商戶的電話,稱有四個大包裹,需從三樓賣場轉移至四樓倉庫。

  李松估計包裹有200公斤重。記者提出與他一起試試,李松欣然應允。

  他從褲袋掏出個啤酒瓶蓋,在包裹距地面一尺高處,劃出三個小缺口,接著脫下秋衣,赤裸上半身。「我們手就抓在缺口,方便控制包裹,脫掉上衣,則是讓包裹與背部貼緊不打滑。」李松說。

  雙腳站開、彎腰低頭、手抓缺口,「一、二、三」,多名「扁擔」同時發力,幫記者和李松將200公斤重的包裹舉過頭頂。記者頓時眼冒金星,背部隱隱作痛,沿著狹窄的樓梯間臺階,吃力地一步步向上挪動。

  連上十多級臺階,來到樓梯半層拐角處,包裹向下滑動,記者使勁向上拉,雙腿開始發麻,只感到包裹越來越重,到達四樓樓面時,便迫不及待地扔下包裹,頓時一身輕鬆。

  第二個包裹,比第一個還要重10公斤左右,記者再次與李松「搭檔」。或許第一次扛包體力透支,第二個包裹剛一上肩,汗珠便不停地從記者額頭上滾落,雙腿直打顫。樓梯上了一半,記者感到腿部如灌鉛,每抬一步都異常艱難。記者凝聚全身氣力,才邁上最後幾級臺階。放下包裹時,記者只感到一陣頭暈目眩。

  「扁擔」扛起漢正街一片天

  目前,漢正街的「扁擔」大軍中,成千上萬的拖車工已成絕對主力,肩挑背扛的只剩上千人。

  在沿河大道,行色匆匆的童師傅告訴記者,他幹「扁擔」十多年了,有一批固定客戶,每天清早五六點開始,一家家收貨送貨。

  在多福商城一樓,33歲的鄧開剛與老鄉一起,將200多公斤的包裹扛至二樓,商戶只願付6元,人均只掙3元錢。鄧開剛無奈地說,這裡「扁擔」都是「通價」,你不做別人也會做,生意好時一天也只能賺到五六十元。

  為了多攢些錢,「扁擔」們大都省吃儉用,一天開支在10至15元,住的是月租50元左右的通鋪或高低床,有的夏天乾脆就在橋下過夜。

  大悟的顏師傅曾在工地兩次受傷,右膝和腳背落下殘疾,他揣著殘疾證到漢正街做「扁擔」。顏師傅說,他是家中的頂梁柱,一年中,要在漢正街做七八個月的「扁擔」。

  「扁擔」們的生產工具極為簡陋,一輛拖車200元左右,一條扁擔加繩子也不過幾十元,有些更是赤膊上陣,他們卻承擔了漢正街最苦最累的工作。

  漢正街一些商戶坦言,正是成千上萬的「扁擔」,讓他們的貨物進出暢通無阻。

  【體驗小結】

  記者僅扛了兩趟包裹,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漢正街每天數以萬計的包裹需要轉運,外來的「扁擔」大軍承受著怎樣的艱辛,非記者一次體驗就可以徹底感悟。或許,吃苦耐勞是他們的秉性。為了謀生,他們從各個地方來到大武漢,用肩挑背扛迎來了漢正街的興盛。如今,漢正街面臨發展和轉型,這些「扁擔」大軍不久或將從漢正街消失。漢正街不會忘記他們,這座城市更應記住他們。

相關焦點

  • 組圖:武漢十萬「扁擔」大軍悄然退出漢正街
    提要:30年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興起,蜿蜒曲折的小巷成就了一種職業——「扁擔」。鼎盛時,「扁擔」大軍有10萬人之多。如今,擁擠不堪的小巷變成車流穿梭的大街,曾是漢正街一景的「扁擔」們生意清淡,有的還在堅守,有的轉了行,有的則當上了大老闆。他們的命運沉浮,折射了漢正街三十年的變遷。
  • 在海拔5000米以上建基站 中國鐵塔:8噸物資肩挑背扛上山
    在海拔5000米以上建基站 中國鐵塔:8噸物資肩挑背扛上山 2020-04-25 15:30:15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國鐵塔工作人員肩挑背扛將設備運至海拔
  • 肩挑背扛!他們從大山裡湊了85噸物資送武漢,還留下一句詩…
    他們遠在宜昌五峯縣長樂坪鎮距離武漢約500公裡他們質樸老實,許多人甚至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但是,2月22日這一天他們將肩挑背扛
  • 肩挑背扛!他們從大山裡湊了85噸物資送武漢,還留下一句詩…
    他們遠在宜昌五峯縣長樂坪鎮距離武漢約500公裡他們質樸老實,許多人甚至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但是,2月22日這一天他們將肩挑背扛,跋山涉水湊來的85噸物資送達武漢上面還寫著這樣深情的詩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打開 肩挑背扛!他們從大山裡湊了85噸物資送武漢,還留下一句詩……
    他們遠在宜昌五峯縣長樂坪鎮距離武漢約500公裡他們質樸老實,許多人甚至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但是,2月22日這一天他們將肩挑背扛汪寧後來才知道,這是樂坪鎮村民背著籮筐、下山淌水,連日來肩挑背扛湊來的85噸貨物。長樂坪鎮位於五峰中部,全鎮皆為山區。
  • 肩挑背扛!17位村民捐85噸愛心蔬菜馳援武漢:這是自家最好的東西
    醫用物資不足嚴重威脅著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更有無數愛心人士不遠萬裡跨國「人肉」將物資背回捐給武漢!除了這些,還有無數愛心人士自掏腰包為醫護人員免費提供盒飯,更有愛心人士看到武漢醫護人員上下班沒有交通工具只能走路回家,便自告奮勇用自己的私家車接送他們上下班。類似的感人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根本無法一一用文字將他們描述出來,但他們為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將會成為今生最美好的回憶!
  • 朱子治家格言: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是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句,意思是不要與肩挑背扛賣點農產品的人討價還價。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挑著兩個籮筐到縣城賣杏的情景小時候我家院子裡有一棵杏樹,這棵杏樹長的很大,有一半的枝杈覆蓋到鄰居的院裡,這棵樹長在我家園子邊上,就是長在和鄰居家的界牆根,牆那邊是鄰居家的過道。
  • 重慶印象(六):扁擔挑出來的城市
    比如「扁擔」。 街頭巷尾總是能夠看見一些夾著根扁擔,並在扁擔上捆卷繩子的人,他們三五成群,抽菸、打牌、聊天、等生意,要價不高,幹的卻是包羅萬象:打牆、搬家、扛電器、拆裝空調,甚至還幫著打掃一下施工後的衛生。
  • 解密「朱德扁擔」:挑糧沒能改變井岡山困境
    井岡山上生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裡,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道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鬥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爬山。戰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麼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勸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個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
  • 詩詞:男兒流血不流淚,家國重任扛在肩
    男兒流血不流淚,家國重任扛在肩。新大地監理李工人生時代寫人生,人生走時代。計劃生育老帶少,高樓攬宇幾代掏。大自然題圖3身軀雖小負三千扛起責任趕歲月不問坎坷與辛酸只觀曲脊和瘦肩珍惜知命之年挑重擔躬背屈身心量寬肩挑日月走世界撐起家中一片天子緣酸甜苦辣自己事,別人只是聽笑話。
  • 用扁擔挑東西,到底是繩子長輕鬆,還是繩子短輕鬆?
    可能有朋友會一臉懵逼,扁擔是什麼?對於零零後來說,這扁擔接觸還真不多了,這肩膀的用處,除了給女朋友靠靠以外,已經沒大用了!但在當年,肩扛背挑的,扁擔絕對是少不了的玩意兒,在泰山上,挑夫仍然是一項神聖的職業,在重慶,棒棒仍然是運輸「大隊長」,所以扁擔需要繩子綁住才能挑東西,這繩子到底是長一點還是短一點好?扁擔挑東西的繩子,究竟要怎麼選擇?
  • 扁擔:壓彎了無數父親的腰,當代年輕人,都不知道挑扁擔什麼滋味
    父親用它來擔水,挑糞,挑玉米等,不管風吹日曬,不管酷暑寒冬,那時候每當朝陽升起,父親就會拎著扁擔出門了。家裡的一切都是父親用扁擔挑起來的,可是父親的腰也被扁擔壓彎了。 有時候,等父親閒下來,我會跳進筐子裡,一邊是我,一邊是重物,父親挑在肩上,我悠悠晃晃,像是在坐搖床一樣。後來,才知道,我和那重物加起來足足有一百多斤,父親就那樣挑著一走就是幾裡地,沒有休息一下。
  • 用扁擔挑東西,到底是繩子長輕鬆,還是繩子短輕鬆?
    可能有朋友會一臉懵逼,扁擔是什麼?對於零零後來說,這扁擔接觸還真不多了,這肩膀的用處,除了給女朋友靠靠以外,已經沒大用了!但在當年,肩扛背挑的,扁擔絕對是少不了的玩意兒,在泰山上,挑夫仍然是一項神聖的職業,在重慶,棒棒仍然是運輸「大隊長」,所以扁擔需要繩子綁住才能挑東西,這繩子到底是長一點還是短一點好?扁擔挑東西的繩子,究竟要怎麼選擇?
  • 錦繡小康|「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
    剛到梁家河,習近平等北京知青和農民一起打壩、拉土、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什麼活都幹,扁擔是他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之一。陝北的扁擔與南方的竹扁擔不同,竹扁擔挑東西時會產生形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而木頭扁擔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
  • 鄉情散文:一根扁擔
    這看似平淡無奇的扁擔,其實大有講究,必須選用結實有韌性的木(竹)材,以兩頭微垂,彈性適中為佳。挑擔時隨著前行的步伐晃晃悠悠,類似於汽車的減震原理,舒適省力。小時候,扁擔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不止是我家,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會備有幾根,若是老扁擔斷了,好用新的換上。
  • 家在太原 饅頭巷的扁擔情緣
    母親早有心想把扁擔挑在自己肩上,但挑擔這件事對母親來說,確實勉為其難。1954年春,母親在生了一對雙胞胎後,得了胸膜炎,因當時的醫療水平低,竟被切除一個肺,從此她就一直用剩下的一個肺呼吸,一個肩膀等於塌陷,走起路來兩肩也是一高一低。那天,要強的母親下班後路過西米市的日雜店,毅然決然地買了一對鐵鉤子。回到家父親問她,你要幹什麼?母親脖子一揚,我學著擔水。我一定要學會!父親說,還是我來吧!
  • 他們是黃山脊梁,每年肩挑1200萬斤貨物,辛苦拼搏,能掙多少錢?
    每年有1200多萬斤的貨物,是通過黃山挑夫的肩膀,扛到山上各站點的。我原來也納悶既然有雲谷索道,太平索道,玉屏索道,為什麼還要用人來肩挑呢?後來一想,挑夫走的線路和索道不同,挑夫可以把貨物精準送到各處,而索道反而費事。圖中是上北峰路上遇到的挑夫。每年1200多萬斤,算下來,每天近4萬斤的貨物,要送到山上的賓館,酒店,商鋪,我見挑的有蔬菜,飲料,還有別的。
  • 巴東山城變遷記—— 穿越老城 「扁擔街 」
    這條「扁擔」,它挑來了實誠的繁華。從清晨到深夜,人潮不斷,車流不息。如果汽車進城,應該是對司機操作技術最嚴格的考試。汽車喇叭長鳴不停,還有義務大媽雙手捧著那神聖的鐵皮大話筒,拉大高八度的嗓門兒叫喊「車子來噠,行人走兩旁!」好像要和汽車喇叭聲爭個高低和長短似的。
  • 「頭條」「金扁擔」 挑起幸福生活
    剛到梁家河,習近平等北京知青和農民一起打壩、拉土、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什麼活都幹,扁擔是他們最常用的勞動工具之一。陝北的扁擔與南方的竹扁擔不同,竹扁擔挑東西時會產生形變從而起到緩衝作用,而木頭扁擔特別硬,沒有形變,把所有重量結結實實地壓在肩膀上。為了耐用,老鄉往往又會在扁擔中間增加一根木頭,這樣的扁擔就更沉。
  • 古人講「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是何意?老話說透了現實
    一、肩挑四兩為客「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是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俗語的上半句,說出了走街串巷的賣貨郎,他們用肩膀挑著扁擔,將要出售的貨物單在兩側,走街串巷的出售自己的貨品,主要是賣一些生活用品、兒童玩具、胭脂水粉等,都是一些生活常用品,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