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的黃河岸邊,有個小地方,名叫水落坡。相傳,當年黃河泛濫,大禹治水於此,疏浚河道,水落坡凸,故得名「水落坡」。
半個世紀以來,這裡的貧苦農民們,通過倒賣舊家具、舊木頭,硬是把一個不起眼的鄉鎮,推上了中國古典家具之城的寶座。
行業裡有個共識。北有高碑店,南有陽信縣。這裡的陽信縣,指的就是水落坡。
在水落坡,究竟是誰最早開始做古典家具生意,如今已不可考,坊間流傳的版本很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種說法是,早年有一個收破爛的,從牛棚裡撿了個破榆木床,幾經倒手,在北京潘家園被識貨的撞見,賣了5萬塊錢。因為這張床的主人是乾隆的老師。
最新數據顯示,整個水落坡一共6萬多人,其中有3萬人在倒賣舊家具。如今這個傳統行業,因為年輕人的回歸而觸網新生了。
全國各地去拆房
張丙瓴說,儘管賣的是舊家具,但水落坡人更願意說「古典家具」,「你跟人說舊家具,他扭頭就走了,你說古典,他就會問你啥年代的,哪弄來的,能聊起來,就有生意做。」
這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擁有一雙長滿老繭的手,那是前些年跟隨爺爺和父親,一起外出收購舊家具時留下的印跡。
「那時候我們到處拆老房子,從天津出發,河北、河南、陝西,一路拆過去,每兩個星期能拆一個房,房梁、椽子、門窗、舊家具、石板,一車車地全拉回來。」
東西拉回村裡後,家裡的女人會把不同的舊物件分揀出來,分門別類地供應給村裡的店鋪。
張丙瓴跟房主談收購價時,一般以整個房子為單位,一個房幾千、幾萬元不等,他會免費替房主把房子拆了,帶走所有值錢的物件。
這是不能透露利潤率的行當,儘可能地壓低拆房報價,再抬高賣給村民的價錢,就能賺到錢,「我們賺的是辛苦錢,後面做零售、批發的才賺。」
他少說了一點,拆老房子不僅辛苦,還很危險,他們都是徒手爬房頂,不會做任何防護措施,老房子突然垮塌時常會有,他的父親就曾折過兩次腿。
正是有大量像張丙瓴這樣在全國各地收購舊物件的「遊擊隊」,才讓水落坡有了源源不斷的貨源補充進來。
從陽信縣城到水落坡的路上,「古典家具」之類的招牌密密麻麻,沿公路兩側一路排開,綿延十裡地,店面多得難以計數。
木器農具、馬車、門板、車軲轆等等各種舊物從每家門口一直堆到馬路邊,老舊家具、門窗則摞在屋簷下,屋子裡也被塞得滿滿當當。
當地甚至還建起了民俗文化交易市場,專門做這些舊物件交易。「很大,如果一家一家地逛,估計個把月未必能走完。」張丙瓴說。
小村莊,大生意
像義烏小商品市場一樣,如今的水落坡也是典型的「前店後廠」模式。那些擠在路邊的、交易市場裡的店面背後,是當地37個專業從事舊物件收購、翻新的村子。
張丙瓴70多歲的奶奶梁喜谷,已經三年沒種冬小麥了,這要是換在年輕時,她一準會被鄉鄰們在背後戳著脊梁骨說閒話。
如今大不一樣了。這個名叫大張村的魯北小村莊中,有近一半的人,像梁大媽一樣,都在做倒賣古典家具的營生。
梁大媽一家七口人,分工明確。大爺和大兒子常年在外收舊家具,大兒媳能說會道,在村口以及附近的交易市場招攬生意,大媽帶著小女兒、女婿留守村裡,一邊翻新舊器具,一邊接待上門看貨的顧客。
孫子張丙瓴前兩年就不再出去了,他在家裡打理網上的家具生意。
大張村是水落坡鎮最早開始做舊家具生意的兩個村莊之一。上個世紀60年代,大張村鬧饑荒,家無所用,地無所出,村裡人為了餬口,紛紛出門收破爛,漸漸發現,倒賣舊家具生意有不小的甜頭,村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這個行當。
幾十塊錢的木椅子,轉手能賣一兩百,稍微有些年代的,都是5000起步,大張村曾出現過一套舊桌椅,8000多收來,一個香港人託朋友上門花10萬元買走了。
「這個利潤很高,幾倍、幾十倍都有。」張丙瓴說,一對榆木花格子木窗成本50塊,奶奶用開水去掉老漆,再簡單噴一層清漆,就能賣500甚至更高,「我家裡都不種地了,全家靠這個比打工賺多了,村裡做得最好的,兩年前就開上寶馬了。」
據水落坡鎮黨委書記張九林介紹,當地共有125個村,共計6萬餘人,到目前為止有37個村3萬餘人在從事古典家具行業,年交易額達30億元。古家具出貨佔據了北京、上海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產品還遠銷歐美、日韓。
「這怎麼能說是假貨呢?」
不過,在水落坡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倒賣舊家具,劉傳石就是其中之一。大概5年前,他和同村的兩個木匠,一起開起了木器加工作坊。
他們從同村手裡採購榆木房梁,加工成各種具有使用價值的現代家具。
「老榆木都是風乾的,做成家具不會變形,也不易生蟲,還有一種舊家具的味道,這兩年還是挺受歡迎的。」
但回憶起剛開作坊時的情景,劉傳石還是唏噓不已。那時候,他把新做出來的一個柜子拿到市場上寄賣,馬上圍上來一群人,有人一看,就說這東西根本不能算舊物,「說我是造假,擾亂市場秩序。」
「怎麼能說假貨呢?木料都是如假包換的老料,他們怕我搶了生意,舊東西很多買回去都是當擺設,沒法用,你讓年輕人在家裡放一個舊柜子試試,他們不會用的。」
手藝人總有自己的堅持,劉傳石覺得,自己也不說是舊物,就叫老料新做,但絕對不能說他做假。現在工廠業務大了,他也接一些仿古門窗的訂單,「那個就是假的,我分得清楚。」
後生可畏
水落坡舊家具買賣的繁榮背後,是大量農村拆遷的縮影,老村子的消失,意味著城市化,意味著年輕人的出走。
但水落坡的年輕人卻陸續回來了。
「我就是回來的人嘛。」張丙瓴說,以前村子裡的同齡人很少有願意留下的,與其留下種一輩子地,不如出去闖蕩一輩子,父母從小就教育,留下的那些人都是沒出息的。
有人去北京,去廣東打工,也有人跟著父輩全國各地拆房子,要不是因為家裡人要他開網店,「死活都不回來啊。」
不知是誰,第一個在網上賣舊家具,一下子就把這陣觸網的風給颳了起來。「舊東西還挺適合在網上賣的,相同的物件在我們這兒儲量都很大,幾乎不用擔心缺貨。」
近幾年,在大張村,年輕人多了起來,幾乎每家每戶都開了網店,線上的銷路挺不錯,聽說還有人做直播,「聽說粉絲上百萬的有十幾個吧。」
今年,水落坡還成功入選「淘寶鎮」。水落坡黨委書記張九林說,水落坡鎮古典家具經營戶長期活躍在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甚至微信等各大電商平臺,線上年交易額突破3億。「不吹牛的說,我們這兒戶戶都有二維碼,家家都有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