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2020-12-11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青藏高原高度的變化歷史最能刻畫高原的地貌變化和對氣候環境與生物的影響。「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說。

倫坡拉盆地擁有青藏高原中南部最全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態最關鍵的地區之一。在倫坡拉盆地,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樟樹和攀鱸魚、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層古土壤及火山灰,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2006年,通過對該區古土壤鈣結核氧同位素比值的測定,國外科學家發現,約40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青藏高原中南部就隆起到約4600米的現代高度。隨後,這一觀點就成了國際主流看法。

經過持續十多年的研究,方小敏團隊對倫坡拉盆地北部達玉山山前近2000米的新生代地層剖面進行了系統的古地磁年代測定,對剖面上發現的熱帶動植物化石和三層火山凝灰巖以及沉凝灰巖進行了絕對年齡雷射測定,首次獲得了倫坡拉盆地早新生代連續高精度的磁性地層年代序列。

研究人員認為,該區域古土壤的年代為約2600萬年至2200萬年前,熱帶動植物化石的年代為約3900萬年前。

利用年代測定結合盆地古高度與構造演化,研究人員確認,倫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歷史:早期約4200萬年到2500萬年前緩慢變形沉陷,晚期約2500萬年至2000萬年前快速變形隆升。

「據此,我們提出了對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的新認識,約2500萬年到2000萬年前,倫坡拉盆地兩側山體下地殼被擠入盆地下方,像千斤頂一樣,託舉盆地隆升到現在的高度。」方小敏說。

方小敏表示,這項研究將對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限定及與此有關的未來諸多研究起到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同時也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圖 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

編輯:嶽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消息表示,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以及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_新華報業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科學家通過棕櫚葉化石揭開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
    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一片距今2500萬年的棕櫚葉化石,根據對這一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出了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同時也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 捕捉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的對比序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雜誌上。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一些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高達幾十公裡,直抵平流層,可影響天氣變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塵也會給當地民眾造成極大的生活困難。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我國科學家發現: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
    它讓拉格啤酒酵母有了低溫發酵能力,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它源自何處。2011年,一個由美國、阿根廷和葡萄牙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組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區發現了一種釀酒酵母屬新種,命名為「真貝氏釀酒酵母」,他們認為這是拉格啤酒酵母菌的野生親本。這種野生酵母菌可能通過跨大西洋貿易從南美被帶到歐洲,在歐洲與愛爾啤酒酵母雜交形成拉格啤酒酵母。
  • 青藏高原地下發現巨大神秘空間,科學家:下面可能是另一世界
    1995年開始,國際社會上成立科研小組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做了研究。經過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下面,存在著一個10-15萬平方公裡的巨大空間。
  • 大約4萬年前,是他們登上了青藏高原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人類最早何時登上青藏高原?早期的探索者來自哪裡?屬於哪個族群?「由於海拔高,青藏高原缺氧、低溫、資源匱乏、生態脆弱、可達性差,對人類的生存形成極大挑戰。但幾十年來,圍繞青藏高原的科學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9年夏河人下頜骨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考古重大成果:青藏高原現丹尼索瓦人遺址,他們曾在東亞廣泛分布
    通過比較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序列,確認這個基因是源自丹尼索瓦人。藏族人可能有大約6%的基因來自丹尼索瓦人。藏族人2019年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了夏河人的下頜骨化石,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距今至少有16萬年。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原標題:青藏高原誕生謎題 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 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
    日前,丁林團隊首次利用多種定量指標重建了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東段的隆升歷史,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
  • 中國科學家「還原」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有何重大環境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近日有了重要發現。(圖為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介紹,科研團隊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計和碳酸鹽巖古溫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巖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結果得出上述結論。
  • 考古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自然氣候環境條件複雜多變。那麼,遠古人類最早是如何來到青藏高原生存繁衍的,他們住在什麼地方、依靠什麼生活?這也是西藏聯合考古的重要內容。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公布了他們在西藏多年持續展開舊石器考古調查與發掘的最新成果:特別是在阿里地區獅泉河源頭革吉縣,發現了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的梅龍達普洞穴遺址,這也是在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人類洞穴遺址。
  • 青藏高原地下發現巨大神秘空間,裡面也許藏有另一世界
    到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概念,並得到古地磁學、地球年代學、海洋地質學等一系列學科新證據的支持。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在大陸俯衝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殼的厚度比一般的厚。青藏高原南部地殼厚度為70至80公裡,而一般為30-40公裡,科學家認為這種「超厚」完全是因為西藏地殼和印度地殼累加而成。 延遲俯衝說與第一種假說類似,認為印度大陸衝到了雅魯藏布江後,到一定程度後就呈現下陡趨勢,一直深入到了地幔。第三種是大陸貫入說,認為印度大陸和歐亞大陸分屬剛、軟兩種特質。
  • 揭秘青藏高原分水嶺隆升過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橫亙於青藏高原中部,從東向西主要包括橫斷山、唐古拉山和喀喇崑崙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那麼,分水嶺山脈是何時隆升的?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答案。 這一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研究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還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
  • 青藏高原曾是「熱帶雨林」?琥珀化石揭秘四千萬年前的故事
    在「丁青組」的下層,靠近「牛堡組」的位置,科學家找到了一個埋藏琥珀的地層,這些琥珀通常小於1釐米,嵌入在灰色的泥巖中。這也是西藏地區的首次琥珀記錄。而一個埋藏著這種琥珀的地層,則意味著,這裡,曾經有過大片的含有龍腦香科植物的森林。它們曾在這裡形成了高大的喬木,遮天蔽日。
  • 「原創」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
    除了這些大家比較熟知的稱謂外,青藏高原還是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這已經被科學家們所證實。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它如同一個半封閉的實驗室,不斷改變「實驗室」裡面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然後看「實驗室」裡的生物做出何種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