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得勝」了 閨女回村了

2020-12-11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德勝「得勝」了 閨女回村了

新華社石家莊7月6日電 題:德勝「得勝」了 閨女回村了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杜一方

雨後的壩上草原,天高雲淡,綠意正濃,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徐亞茹在德勝村「農光互補」項目區光伏發電板下查看種植的藥材長勢(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齊肩短髮,絳紅色衛衣,運動鞋上沾滿了泥土……23歲的女大學生徐亞茹在光伏板下的斑駁光影間,俯身察看著自己種下的中草藥。

2019年大學畢業後,徐亞茹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家醫院實習。今年4月,她告別朋友同學,毅然返回了家鄉德勝村。

「在大城市上班多好,二閨女咋回來了?」有村民問徐亞茹的父親徐海成。

55歲的老徐笑笑沒應答,他當然知道為什麼:決戰脫貧攻堅中,德勝村「得勝」了,村民摘掉貧困帽,村子舊貌換新顏,收入高了,產業旺了,往後日子美著哩!

「今年6月底,村裡最後1戶貧困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可就在幾年前,這個擁有443戶1176人的村子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44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7.8%。

這是6月23日拍攝的德勝村新民居(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這個壩上窮村的命運。而德勝村的「得勝」之路,正是全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幫扶下,德勝村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育種、光伏發電和民宿旅遊等產業,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發生了「質變」。這一切,徐亞茹都看在了眼裡。

徐海成和妻子在馬鈴薯育種大棚內勞作(2017年8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穿行於140套新建的二層小洋樓間,建於20世紀80年代前後、多數成為危房的舊坯房成為歷史;新修的20多公裡柏油路和水泥路,也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窘境成為記憶……

可徐亞茹忘不了那些苦日子。大姐2008年考上大學後,每次臨行前父親都要賣掉一頭牛當作學費。為供她們兩姐妹讀書,一家人從牙縫裡摳錢。「那時住得也差,一到陰雨天,就得在牆角支上盆和桶。冬天窩在屋裡,和外面一樣冷……」

這是2017年8月1日拍攝的德勝村舊貌(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切都在悄然變化。2017年,村裡開始發展大棚種植。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徐海成咬咬牙貸了款,共投入10多萬元,包了6個大棚,又和朋友在鄰村建了22個大棚,種微型薯和一代種薯。2018年老徐家純收入就達10萬元,一舉脫了貧。

2019年底,德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萬元,是2014年的3倍多,村集體收入更是實現了由「空白村」到「百萬元村」的跨越。

脫了貧的德勝村又將目光瞄向了鄉村振興。他們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專業公司,準備將村莊打造成壩上民宿旅遊勝地,同時發展康養產業。

「一開始並沒有下定決心,也想去見識外面的風景。」接到一個電話後,徐亞茹動心了。

電話那頭是德勝張北實業集團董事長董義,他期望德勝村的年輕人能夠回來建設家鄉。「村裡規劃發展康養產業,配套中草藥種植,你是學這個的,可以回來共同創業呀!」

徐亞茹在德勝村「農光互補」項目區光伏發電板下查看種植的藥材長勢(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學中醫的徐亞茹早就有種中草藥的想法,於是她下定了決心。回村3個月,她就先後試種了黃芪、紅花、桔梗等。

其實,回鄉發展並不是一時腦熱。徐亞茹說,促使自己重新認識家鄉、規劃個人職業的,主要是發生在德勝村上下的點滴變化。

過去農忙完,白天樹下一堆人嘮嗑,晚上聚在一起打牌。如今村民們參加種植培訓課、跳廣場舞、扭秧歌……比錢包鼓起、物質豐富更可貴的,是父老鄉親們的精氣神。

2019年,老徐去青島參加大閨女的婚禮,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和陌生人講話都不利索的他,卻在臺上即興講了10多分鐘。

「富裕起來了,腰杆子直了,說話也就有底氣了。」徐亞茹心裡清楚父親改變的緣由。

閨女回來了,也有了用武之地,老徐打心眼裡高興。去年底,新買了一輛小轎車和一輛拖拉機,新房子馬上也要交房了,老徐的幹勁兒更足了。

記者在村裡遇到56歲的村民徐學海,他原來也是貧困戶,去年試種3棚微型薯掙了5萬多元。「摘了窮帽不算啥,咱還要奔小康呢,明年打算弄上十幾個大棚。」徐學海笑著說。

村裡廣場旁,十幾位村民正忙著打理5月種下的近百畝百日草,據說有6種顏色。藍天白雲下,奼紫嫣紅的「花田草海」景象,已在徐亞茹的腦海裡浮現。

「家鄉變好了,風景更美了。站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這裡有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徐亞茹對未來充滿信心。實際上,1997年出生的徐亞茹並不孤單,如今和她一樣回村的年輕人已經有七八個。

新華社石家莊7月6日電 題:德勝「得勝」了 閨女回村了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杜一方

雨後的壩上草原,天高雲淡,綠意正濃,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徐亞茹在德勝村「農光互補」項目區光伏發電板下查看種植的藥材長勢(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齊肩短髮,絳紅色衛衣,運動鞋上沾滿了泥土……23歲的女大學生徐亞茹在光伏板下的斑駁光影間,俯身察看著自己種下的中草藥。

2019年大學畢業後,徐亞茹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家醫院實習。今年4月,她告別朋友同學,毅然返回了家鄉德勝村。

「在大城市上班多好,二閨女咋回來了?」有村民問徐亞茹的父親徐海成。

55歲的老徐笑笑沒應答,他當然知道為什麼:決戰脫貧攻堅中,德勝村「得勝」了,村民摘掉貧困帽,村子舊貌換新顏,收入高了,產業旺了,往後日子美著哩!

「今年6月底,村裡最後1戶貧困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可就在幾年前,這個擁有443戶1176人的村子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2戶44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7.8%。

這是6月23日拍攝的德勝村新民居(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這個壩上窮村的命運。而德勝村的「得勝」之路,正是全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幫扶下,德勝村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育種、光伏發電和民宿旅遊等產業,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發生了「質變」。這一切,徐亞茹都看在了眼裡。

徐海成和妻子在馬鈴薯育種大棚內勞作(2017年8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穿行於140套新建的二層小洋樓間,建於20世紀80年代前後、多數成為危房的舊坯房成為歷史;新修的20多公裡柏油路和水泥路,也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窘境成為記憶……

可徐亞茹忘不了那些苦日子。大姐2008年考上大學後,每次臨行前父親都要賣掉一頭牛當作學費。為供她們兩姐妹讀書,一家人從牙縫裡摳錢。「那時住得也差,一到陰雨天,就得在牆角支上盆和桶。冬天窩在屋裡,和外面一樣冷……」

這是2017年8月1日拍攝的德勝村舊貌(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切都在悄然變化。2017年,村裡開始發展大棚種植。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徐海成咬咬牙貸了款,共投入10多萬元,包了6個大棚,又和朋友在鄰村建了22個大棚,種微型薯和一代種薯。2018年老徐家純收入就達10萬元,一舉脫了貧。

2019年底,德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萬元,是2014年的3倍多,村集體收入更是實現了由「空白村」到「百萬元村」的跨越。

脫了貧的德勝村又將目光瞄向了鄉村振興。他們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專業公司,準備將村莊打造成壩上民宿旅遊勝地,同時發展康養產業。

「一開始並沒有下定決心,也想去見識外面的風景。」接到一個電話後,徐亞茹動心了。

電話那頭是德勝張北實業集團董事長董義,他期望德勝村的年輕人能夠回來建設家鄉。「村裡規劃發展康養產業,配套中草藥種植,你是學這個的,可以回來共同創業呀!」

徐亞茹在德勝村「農光互補」項目區光伏發電板下查看種植的藥材長勢(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學中醫的徐亞茹早就有種中草藥的想法,於是她下定了決心。回村3個月,她就先後試種了黃芪、紅花、桔梗等。

其實,回鄉發展並不是一時腦熱。徐亞茹說,促使自己重新認識家鄉、規劃個人職業的,主要是發生在德勝村上下的點滴變化。

過去農忙完,白天樹下一堆人嘮嗑,晚上聚在一起打牌。如今村民們參加種植培訓課、跳廣場舞、扭秧歌……比錢包鼓起、物質豐富更可貴的,是父老鄉親們的精氣神。

2019年,老徐去青島參加大閨女的婚禮,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和陌生人講話都不利索的他,卻在臺上即興講了10多分鐘。

「富裕起來了,腰杆子直了,說話也就有底氣了。」徐亞茹心裡清楚父親改變的緣由。

閨女回來了,也有了用武之地,老徐打心眼裡高興。去年底,新買了一輛小轎車和一輛拖拉機,新房子馬上也要交房了,老徐的幹勁兒更足了。

記者在村裡遇到56歲的村民徐學海,他原來也是貧困戶,去年試種3棚微型薯掙了5萬多元。「摘了窮帽不算啥,咱還要奔小康呢,明年打算弄上十幾個大棚。」徐學海笑著說。

村裡廣場旁,十幾位村民正忙著打理5月種下的近百畝百日草,據說有6種顏色。藍天白雲下,奼紫嫣紅的「花田草海」景象,已在徐亞茹的腦海裡浮現。

「家鄉變好了,風景更美了。站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這裡有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徐亞茹對未來充滿信心。實際上,1997年出生的徐亞茹並不孤單,如今和她一樣回村的年輕人已經有七八個。

相關焦點

  • 祝賀古交市東曲長峪溝村閨女2018首屆聯誼會圓滿成功.
    古交市東曲長峪溝村閨女聯誼會開門紅視頻
  • 德勝——實驗二小
    按照當時前任校長李烈的目標,實驗二小將最長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長安校區和德勝校區達到本部的水平。現學校已經合併6年,據家長反饋,現在德勝校區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本部差距不大,家長口碑較好。和本部差距大的地方就是積累和沉澱;相對於德勝片區別的學校,學校底蘊不足也是一個家長擔心的問題。
  • 黎川德勝惠民水庫:一庫「養」一城
    每隔一段時間,家住撫州市黎川縣德勝惠民水庫庫區下遊村落德勝關的吳安平都能接到親朋好友的來電,來電內容基本都是要來德勝惠民水庫遊玩。如今,因為水庫的建成,周邊景色優美,種植環境改善,村民們在進入水庫壩頂山路延邊種上了各種果樹,開起了農家樂,德勝關逐漸成了周邊百姓周末、短假遊玩首選之地。
  • 遇見,德勝的光影之美!
    「我眼中的德勝」攝影作品徵集活動舉辦以來,無論是已經畢業的校友還是孩子曾經在德勝就讀的家長,無論是眼中心裡都裝著學生的德勝老師,還是心心念念著德勝大家庭的在讀學子,都投來了很多高質量的攝影作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德勝村:「土莊子」換新顏,小康路上「得勝」歸
    今年4月份回村以後,她在村裡先後試種了黃芪、紅花、桔梗等中草藥材,還協助相關企業在當地試建中醫理療館,豐富德勝村旅遊的配套項目,同樣選擇返鄉創業的還有村民徐學海的兒子徐根生。求是記者 周兵/攝德勝村引進億利集團投資開發建設民俗旅遊產業,以德勝民居、微型薯園區等重點項目和採摘園、花卉帶等生態基地等為依託,同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展示、農光互補和民宿參觀等為核心的鄉村旅遊產業,通過拆舊建新,實現了舊貌換新顏。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被京津冀遊客稱為京北最美民宿村。
  • 【我們一起走過】張北縣德勝村:脫貧「逆襲」 「得勝」而來
    帶著這些問題,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張文敏來到德勝村,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卻賣了個關子,拋出三條線索,順著這些線索,記者開始了一場探訪之旅。 2017年 村裡又流轉閒置土地2600畝 都種上了大片的「鐵桿莊稼」 這回鄉親們的飯碗端得更牢了
  • 德勝基金會成助推順德公益生態建設和社會變革生力軍
    在德勝基金會現有冠名基金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順德青企成立的「德.·益基金」,它是德勝基金會成立的首批冠名基金之一,也見證了順德青企與德勝基金會信任關係逐步建立,並進一步加深合作的過程。雙方從合作「德益青年」公益行動開始,到聯合抗疫,到成立冠名基金,為開展常規性青年公益行動提供了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和機制保障。
  • 得勝電腦麥克風哪款好 得勝電腦麥克風型號推薦
    隨著生活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我們會在想高歌一曲,會想在工作後能夠好好的放鬆自己,我們偶爾也會在下班時候約上三兩好友唱唱歌吃吃飯,麥克風,作為k房的必需品,它對一個k房的氣氛的營造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得勝 電腦麥克風,作為一款性價比相對不錯的麥克風,它究竟怎麼樣呢?下面就讓我來對得勝電腦麥克風做幾個推薦吧。
  • 德勝釩鈦:防疫生產兩不誤
    德勝釩鈦公司為全力阻擊疫情,確保員工安康,第一時間成立了以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平為組長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召開專題會議,深入防控一線研究解決問題,採取有效措施,築牢防控屏障的同時,確保生產穩順。
  • 詳解|西城區當紅辣子雞——德勝片區
    最近,混跡於各大論壇、微信群的家長們肯定對「德勝」這兩個字不陌生,北京學區何其多,西城區就有大小11個學區,「德勝學區」緣何從眾多學區中脫穎而出,遠遠甩開其他學區受到家長青睞?!*民族團結小學併入第二實驗小學改為第二實驗小學德勝校區之後,整體師資水平都蹭蹭蹭往上漲,整體有了很大的提高。
  • 當好群眾的「好閨女」——烏蒙山區「90後」駐村第一書記扶貧記事
    新華社昆明12月11日電題:當好群眾的「好閨女」——烏蒙山區「90後」駐村第一書記扶貧記事新華社記者林碧鋒冬日的晨霧尚未散盡,郭登會和駐村扶貧隊員沿著蜿蜒山路驅車半小時,來到巖洞腳村觀音巖村民小組村民趙慶元家中,這是郭登會最牽掛的貧困戶之一。
  • 第三期「德勝論壇」聚焦社會養老
    12月5日,定位於「引領、驅動、治理、惠及」,以「社會養老、慈善救助」為核心的「德勝論壇」第三期舉行。據了解,本期論壇主辦方為西城區科協和德勝街道,支持方為中華慈善總會圓夢中國行動。據了解,德勝街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東北端,轄區面積4.14平方公裡,轄20個社區,常駐人口14萬人,老年人口約3.6萬人。目前,德勝街道已建成兩個養老照料中心和五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分別以德勝地區軸線——德外大街為界。
  • 建立在失敗之上的得勝
    他跟你交換條件,就跟他說,你現在得勝了。那麼他與哥哥、神摔跤都能夠得勝,請問,他這個得勝是怎樣來的呢?如果我們來想一想,他這個得勝是怎樣來的呢?我們讀聖經,我們就會發現。他這個得勝那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我剛才讀這一段聖經的時候,我就講過。他雖然用計謀奪他哥哥以掃的長子的名分,長子的祝福。實際上他是大大的失敗。
  • 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上千商鋪集體罷市 抗議攤販收費擺攤
    19日,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上千商鋪店主掛橫幅集體罷市,抗議在步行街的消防通道上收費擺攤經營。  海口網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部分商鋪店主反映,有攤販佔用消防通道在步行街上擺攤,「這樣不僅影響了我們做生意,還影響到我們的人身安全。」店主徐女士說,得勝沙步行街的出入口被封堵,流動車輛不得進入,而這裡是服裝批發聚集地,這將導致運費大幅上漲,生意成本增加。
  • 秦倩:扶貧路上 與村民打成一片的「閨女」書記
    「閨女來了,閨女來了!
  • 斥資超10億元打造九年一貫制南海德勝學校
    筆者從廣東德勝教育獲悉,南海德勝學校作為集團化辦學的品牌輸出,將實現與順德德勝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優質師資以及課程等的互通共享,全面注入德勝教育品牌優質資源,致力為德勝學子打造多維度成長道路,讓一體化教育的「德勝方案」惠及更多學子。
  • ADD愛德勝——優質好糧助力寵物健康成長
    ADD愛德勝來自紐西蘭,成立於2002年,只創造天然和有益於寵物健康的食物。近20年時間,ADD愛德勝的業務範疇已經擴展到世界多個國家。在ADD愛德勝所有寵物糧配方中,都不含穀物,類固醇或生長激素,所用肉類,均來自紐西蘭當地自由散養動物的肉類,而且這種肉類肉質鮮嫩且具有低敏性,因為這一特性,ADD愛德勝已經成為獸醫為深受過敏性問題困擾的寵物的推薦寵糧。
  • @南海學子,南海德勝學校約你明年9月見
    南海德勝學校作為其的品牌輸出,將繼承德勝教育一切優質資源,為南海德勝學子的多維度成長提供優質教育土壤。校門入口、圍牆效果圖。德勝教育模式。如今,德勝教育品牌進駐,正好填補了九江優質民辦教育這一空白,將為對教育有更高追求的家長學子再添高端民辦教育新選擇。
  • 起底四川德勝集團:資產370億 背靠「達州幫」
    工商資料顯示,分眾傳媒旗下的杭州源星昱瀚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源星昱瀚」)近日變更了合伙人信息備案,多家機構加入,四川德勝集團釩鈦有限公司(下稱「德勝集團」)即為其中之一。此外,德勝集團近期還與重慶鋼鐵、龍蟒佰利等上市公司產生交集。德勝集團為四川大型民企,其股權背後是發家於達州的浩均集團,浩均集團即是在資本市場赫赫有名的「達州資本幫」成員之一。
  • 漫步西城|初冬暖陽,歲月流芳,遇見「德勝映像」~
    冬天來了漫步徐行就能發現德勝的美近六百歲的德勝門箭樓巍峨聳立冰窖口胡同古今巨變便民一條街上百姓安居樂業人定湖公園裡寧靜美麗……初冬的德勝更是有她別樣的氣質與美好歲月不居,而美卻長留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風景線上的「德勝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