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說起香格裡拉,大家對他的印象是蔚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翠綠的草地,悠閒的牛羊,詩情畫意,一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在藏語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
你可曾知道,香格裡拉原本不是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香格裡拉原名中甸縣,一個充滿土味且不易讓人記住的名字。
「香格裡拉」這個名字來源於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暢銷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一個英國版的「桃花源記」。這裡是一處世外桃源,一片人間淨土,一個精神烏託邦。
消失的地平線-詹姆斯·希爾頓
直到2001年,雲南省西北的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裡拉,經過半個多世紀小說中的世外桃源才與現實重合。
地域
再看看香格裡拉的地理位置,雲南西北部與西藏和四川交界,這裡是藏區的範圍,因此香格裡拉的本地文化以藏族文化為主。
在西藏,或看有關西藏的書籍,會經常聽到「三大藏區」的說法,即衛藏、康巴、安多。
藏區的範圍其實不僅僅包含目前的西藏自治區,還包含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的一部分地區。三大藏區的劃分主要是以方言區的不同,劃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域,且有「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說,通俗地講,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三大藏區
法域衛藏
衛藏主要是指現在的西藏全域,衛藏地區宗教盛行,有拉薩的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等諸多主要寺廟,一向都是藏區宗教的中心,因此被稱為法域衛藏。
馬域安多
安多藏區位於藏區的東北部,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部分區域,位於藏族分布的邊緣地帶。由於地緣關係,自古以來這裡就與東邊的漢文化和北方的阿爾泰文化聯繫密切。所以受蒙古族和漢族影響很大,在習俗和體型特徵方面也有這兩個民族的明顯特點。安多一帶是遼闊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區,多出良馬,因而被稱為「馬域安多」。
人域康巴
康,「邊地」之意,「巴」是人的意思,在康區的藏族人被稱為康巴人。康巴藏區,大體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區,四川的甘孜州、阿壩州,以及雲南的迪慶州,還包括涼山州的木裡藏族自治縣、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
盛裝的玉樹康巴漢子和美女。(央廣網記者張雷 攝)
藏族特殊支系(服裝特色)
除了三大藏區,還有幾個比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分別是:工布藏族、嘉絨藏族、白馬藏族、木雅藏族、華銳藏族、卓倉藏族、夏爾巴人等。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區,以工布江達、林芝為中心。在地處藏腹心的工布藏族自古就發展出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賽馬、射響箭、搬石頭算是工布文化裡最有意思的民俗了。
工布藏族服飾被稱為「果秀」,為套頭式長坎肩,以當地手工織染的氆氌或毛皮為原料。顏色一般為黑色和紫色,領口、袖口、下擺鑲緞邊。
嘉絨藏族: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處,位於大渡河流域,並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農耕文化悠久而神秘。
嘉絨藏族服飾是整個藏族服飾中頗具代表性的,服飾多是用氆氌、呢子、毛料等上品料製作,上衣外套分大領和小領,也有長裝和短裝。外套的衣領、袖口等處鑲有水獺皮、豹皮。領口、袖口均用金絲緞鑲邊。著裝一般分為盛裝和便裝,用於不同的季節的場合。
白馬藏族:主要生活在在四川平武、九寨溝、甘肅文縣一帶。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宗教信仰都與其他地區藏族有所不同。他們被貼上「藏族」標籤是1950年的事,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白馬藏族是氐族,系古代白馬氏的後裔。
白馬藏族的服飾十分獨特。不論男女,頭上都戴一頂盤形、圓頂、荷葉邊由羊毛壓模後製成的白色氈帽,並在帽頂側面插上一隻或幾隻白色雄雞的尾羽作飾物。白馬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聲調、舞姿均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木雅藏族: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支流,聚居於甘孜州高原地區,木雅與歷史上的党項族有很深的淵源。
華銳藏族:主要聚居在天祝,「華銳」意為英雄的部落,是白犛牛的故鄉,華銳藏人屬於牧民文化,有典型的牧業文化的特徵。
卓倉藏族:生活在青海省海東地區樂都、平安、湟中等縣的藏族自稱「卓倉娃」,其生活範圍大約方圓一百多公裡。
夏爾巴人(Sherpa):藏語意為「來自東方的人」,以登山名傳於世的民族,夏爾巴人也被稱為「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主要散居在喜馬拉雅山脈兩側。
藏式服飾時尚
不同藏族支系的傳統藏式服裝都各有特色,但他們在色彩的運用上都比較濃重,現代的時尚設計師們也汲取傳統的藏式服裝的色彩、圖案的特色,創造出頗具時尚感的現代藏式服裝,讓人們眼前一亮。
2018Milan fashion week 2018米蘭春夏時裝周 Antonio Marras 的春夏新款時裝秀-藏元素
藏式建築
香格裡拉位於三大藏區中的康巴地區,與我們熟知的拉薩藏族建築又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呢?
我們印象中的傳統藏式建築有幾個共性特點:
◆ 牆體收分
◆ 小窗洞口
◆ 平頂為主
◆ 濃重的裝飾符號和色彩
宗教建築——松贊林寺
位於香格裡拉城北,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建於17世紀,依山而建,外形猶如一座古堡,被譽為「小布達拉宮」。
藏式民居
民居建築因地域的不同,其風格和特色更加多樣。
建築歷史課本中的藏式傳統民居——碉樓
藏族傳統建築,稱為純藏式土牆碉樓。四面夯土實牆,樓層三至四層,底層餵養牲畜, 二樓住人,三樓堆放雜物,頂部為平臺,便於曬糧、打糧,局部為經堂。
碉樓三面多窗,採光面廣,門窗上端彩繪鬥拱作簷,風格別致。
香格裡拉的民居建築——「閃片房」
香格裡拉的傳統民居建築多為藏式「閃片房」,這是一種土木混合結構的房屋,其中「閃片」一詞來源於屋面的特殊構造,屋面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陽光可以穿過木質瓦片之間的縫隙,從室內可以觀察到瓦片仿佛在閃爍。
閃片房是「形式因循氣候」的典範:平面布局一般為方形,左右和背面三面採用夯土牆,主立面敞開用木材圍護;建築一般為兩層,下部厚達一米的夯土外牆,二樓屋面加鋪約20公分厚的土層,建築牆身開設較少且很小的窗洞,平面尺寸進深較大,保溫抗寒效果好。
屋頂形式為雙坡屋面,由於當地降雨量少,同時又要便於排除雨雪,坡屋面的坡度也較緩,閃片作為屋面瓦片,主要材料來源於香格裡拉本地的雲杉、冷杉。
香格裡拉仁安悅榕莊 / 官網截圖
香格裡拉的藏房前面都有走廊。廊柱粗大,這些廊柱採自原始森林裡的千年冷杉。找到的冷杉鋸倒後,通常要原地存放一至兩年,水分蒸發、重量減輕後,才能運至蓋房子的地點。廊柱越粗,代表這戶人家越富有。
繁複的屋簷、窗圍奪人眼目,門窗和室內客廳的雕飾對稱、華麗。客廳很大,通常能容納整個家族的人來活動。房子明顯下部逐漸放大,這樣抗震效果好。為防止雨水直接淋到牆上,屋簷一般出挑很多。
建築以直線條為主,簷角直伸。以泥土、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門窗外,牆壁用泥土砌築,樓板都是厚實的木板。由於冷杉的尋找、運輸問題,以及華麗繁多的雕飾,建築一幢普通的藏民居,一般需要四到五年的工期。
傳統上,藏房大小的計算方式很有趣,它不是以平方面積來計算的,而是以柱子的多少來區分房屋的大小,至今民間仍然沿用此法。在眾多的柱子當中,位於房屋中央的那根柱子尤其特別,它是受力最多的柱子,是整棟房子的支撐,人們稱它為「中柱」。香格裡拉藏民非常重視這棵柱子,往往挑選最粗最大的木頭來做中柱,以顯家庭殷實;不僅如此,藏民還習慣把一家之主也比喻為「中柱」,意思就是家裡的依靠。久而久之,人們賦予了中柱許多含義,如認為中柱有鎮宅、招財、迎祥等種種作用。平日裡,人們都對中柱悉心管護、愛惜有加。
藏族民居中的火塘也是很重要的,火塘的位置一般在堂屋的中央,因為家庭成員的起居飲食都以火塘為中心,火塘也就成了維繫親友間親情的重要場所。
獨克宗古城
獨克宗古城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曾是茶馬古道的樞紐,也是中國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也是藏式閃片房最密集的聚集區,風貌特色非常豐富,城內最老的建築是約有380多年歷史的阿布老屋。
2014年1月11日凌晨的一場火災,卻讓香格裡拉美麗的獨克宗古城三分之二建築從地平面上消失。這場火災之前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座古城,可是那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幾乎將這個有著1300年歷史的古城付之一炬,也讓它以這種悲壯的方式名聲大噪。
現在的獨克宗古城大部分是大火後重建的,修復古城,按照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按藏式土木結構來搭建房屋,人工做舊,力求恢復原貌。
建築裝飾
建築色彩
藏民擁有自己獨特的色彩觀念,對不同顏色均賦予了某種不同的寓意、次重和等級,其中最常用和尊崇的主要有白、藍、紅、黃、綠等。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種本源的象徵色,後來被佛教所借用:白色代表雲,藍色代表天,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地,綠色代表水。這幾種顏色也經常在建築中運用。
藏式宗教建築外牆色彩非常豐富而且十分豔麗,常用白色、紅色和黃色,也有的因宗教需要使用藍色;而民居建築常使用土、石、木等材質原色和白色等色彩。
建築細部
簷口: 坡屋頂簷下一般有很隆重的木構裝飾,形態類似漢式古建中的椽子,藏式建築中稱為「巴蘇」,一般有兩到三層,並塗有豐富的色彩和圖案裝飾,在門窗細部也多有運用。
窗飾:民居正面為全木質圍護,設有通長的木格窗扇;另外三面土牆的外窗一般為方形小窗,窗頂有挑簷(巴蘇)。
門頭拱:一般用於院門或主體建築大門,起裝飾作用,通常內門和偏門不做。
門扇:大多為木製拼板,為便於門扇的開啟和關閉,在門上安裝門扣環和門鎖鐐,置於門扇中央。
圍牆:民居的圍牆一般採用價廉實用的毛石和夯土材料砌築,土牆頂再用木板、泥土進行覆蓋,形成長草的牆簷。
其他各具特色的藏式民居
丹巴石碉:石碉建築是嘉絨藏族的標誌性建築,古碉文化也是嘉絨文化的重要內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稱。這種石碉是戰、居兩用的壘石建築。
甲居藏寨:甲居為嘉絨藏族聚居地,藏寨的主體是石材刷白的牆面,木質構架部分和屋簷均為紅色。最具特點的是在樓頂的四個牆角均建造為小塔尖模樣,據說這塔尖象徵著犛牛的利角。
木雅藏居:以石木建築為主,個性鮮明,外牆一般採用毛石砌築,窗口較小,有坡屋頂和平屋頂兩種形式,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
道孚民居:俗稱崩科,井幹式建築,外表由棕白兩色構成,白色屋頂和土牆面,木結構用棕色顏料塗染,外觀樸素,但內部裝飾豪華,設有各種精美雕刻和裝飾,被稱為散落在民間的仙境皇宮。
總結
縱觀全局,可以看到香格裡拉的藏式民居與印象中的傳統藏式碉樓區別還是較大的,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且在廣大的藏區範圍內分布的並非同一種風格的藏式建築。藏式建築依據「不和而合,不同而統,和諧相容」的文化理念,逐漸形成了利用自然,依靠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與自然和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正是這些共性和特性,才使得整個藏區的人文和建築風貌更加豐滿起來。
建築是表現人類智慧的物體文化,凝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及文化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建築歷史文化價值內涵更為廣泛和豐富,其既是歷史的延續,又對未來充滿希望。在香格裡拉民族風情園項目中,思納設計股份就是在做一些這樣的嘗試,以期為在地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思納設計股份-香格裡拉民族風情園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