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為什麼可以發光?什麼時候看螢火蟲最好?
眾所周知,螢火蟲會發光,那為什麼還要發光呢?有什麼原因?什麼時候看螢火蟲最好?
由於螢火蟲發光體中含有一種含有磷的發光物質和一種催化酵素,所以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螢火蟲的發光體上有許多氣孔,當這些氣孔進入空氣時,發光質被酵素和氧氣催化氧化。然後通過這個機制來發光。螢火蟲能通過這個動作發光。這樣發出的光,由於大部分能量轉換成光能,極少數將轉換成熱能,所以又稱冷光。
發光是為了尋找另一半。由於螢火蟲的種類不同,發光方式也不同,物種之間自然形成了隔閡。在這些物種中,絕大多數是雄性,而雌性卻沒有發光體,也沒有發育成熟。雌雄會發光,互相吸引,尋找自己想要的那個。
螢火蟲的光芒也可以用來嚇唬敵人。一個叫奈特的學者曾經發現,誤食螢火蟲成蟲的蜥蜴會死亡,並以此為例證實,這種成蟲發出的光除了尋找配偶,還有警告其他生物的功能;該螢火蟲腹部末端有一個發光體,發光細胞還含有兩種特殊物質:螢光素和螢光酶。螢光素在螢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使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螢火蟲發光器的氣孔,產生螢火蟲發光。
五月份左右是他們交配的高峰期,更別說積極地欣賞風景,首先要找到沒有光汙染的山區(人工光源會嚴重影響他們尋找配偶),其次要找到農業勞動較少或使用殺蟲劑的山區(農業會使用殺蟲劑),最後要找到那些有溪流、密度最高的山區,建議大家去靠近河流的山區。
也有些朋友分享他們的看法:
首先,看看你在哪裡,所在的區域。在國內大部分地區,中秋前後3個月是最佳觀測期。我的家在樂山大佛,面積最大,有618年;我去過江南地區,中秋前後,人們常說桂花開的時候。國外主要是以氣候帶為主,如馬來西亞的海島、熱帶等,終年氣溫變化不大,紅樹林、螢火蟲太多,已成為全世界的特色旅遊項目,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盼望國內也有此類項目開發,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熱愛自然、尊重生命、提升豐富多彩的想像力!
五月夜裡八點鐘,漫步在鄉間小路上,螢火蟲一閃一閃地飛過稻田,發出微弱的螢光,像滿天的星光在人間飄揚,寂靜而唯美。夜幕降臨,螢火蟲就像生命道路上的微光,為我們指明方向,使我們不會迷失在黑暗中。而我弟弟為了保住這短暫的美麗,也偶爾在礦泉水瓶裡放些螢火蟲。
青蛙,蟬鳴,螢光都是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不知何時起,也不知何時消逝,如今回到鄉間,再也看不到稻田裡由遠而近的螢光。
生活在城市裡,除了看到夜空中閃耀的燈火外,就是看到高樓林立,很少看到鄉村的古色古香,記得每到暑假,我就隨媽媽去鄉下奶奶家,那裡是我的天堂,八月是哪裡的螢火蟲最多,我和小夥伴們拿著瓶子,到比較潮溼的地方抓20-30個,放在瓶子裡,一閃一閃,真好玩。
還有朋友分享他們的看法:
螢火蟲能極大地激發人類求學的熱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個故事,一個小孩子為了看書就去捉螢火蟲,囊螢映雪就是求知的中華兒女典型!到了晚上,螢火蟲才開始發光。白天不發光,在黑夜裡,它可以照亮自己,照亮周圍。雖然它很小,卻能發出微弱的光,使周圍因有它的光而看到希望。它的生命周期只有20天左右。
這幾天,他們一直在燃燒生命,放出生命的光芒,呼喚並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每時每刻每一個光點的消失,都代表著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一個悽美而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的開始,都要這樣去出現,這樣去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