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聞臉:臺灣光復不能忘

2020-12-18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於1945年10月25日光復,回歸祖國的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抗戰取得的重要成果。近來,兩岸同胞以多種方式來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但我們也注意到,長期以來,在民進黨當局的刻意操弄下,臺灣島內已經多年沒有大規模紀念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活動,而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於臺灣光復及昔日的抗戰記憶,也越來越模糊。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歷史疏離與遺忘?

紀念臺灣光復

對於臺灣、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位臺灣作家的光復記憶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連日來,海峽兩岸舉辦學術研討會、視頻連線座談會、歷史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紀念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重大歷史時刻。相比於大陸高規格舉辦各項活動,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已經沒有大規模紀念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活動了。但為了紀念臺灣光復、向臺灣民眾說清楚臺灣反殖民的歷史,不少臺灣民間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在島內眾多紀念活動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影響最大。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先生,就是該展覽的主要策展人。

藍博洲是臺灣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客家人,1960年3月8日出生於臺灣省苗慄縣,臺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臺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時報出版社「臺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夏潮聯合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等職。藍博洲的成長曾得到臺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中國統一聯盟創盟主席陳映真的栽培和支持。

一直以來,藍博洲致力於對臺灣歷史、尤其是1950年代「白色恐怖史」的研究,至今出版了《幌馬車之歌》、《臺共黨人的悲歌》、《尋找祖國三千裡》等二十餘部相關著作。在寫作之餘,藍博洲在兩岸辦起了「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圖文巡迴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圖片巡迴展覽的每一張圖片都是藍博洲精心選擇的真實歷史圖片,由誓不臣倭、反佔領之戰、武裝抗日、殖民統治與教育、文化抗日、參加抗戰、臺灣光復等單元組成,以豐富的照片和史料具體呈現臺灣人民在日據時期的反抗與犧牲。該展覽早在2015年就在苗慄啟動,至今已在全臺各地展出38站,也在大陸巡迴展出22站,獲得熱烈反響。

2020年8月15日,在藍博洲的努力下,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歷史為主題的圖文館在臺灣苗慄縣開館。作為一個穩定的據點,圖文館讓更多臺灣人了解先輩抗日反殖民的歷史和愛國主義傳統,而這樣真正呈現臺灣反殖民鬥爭的抗日紀念館,在臺灣還是第一個。

藍博洲先生最近很忙碌,近期正在大連參與紀念臺灣光復相關活動,因此此次通過手機視頻連線接受了我們的訪問。之所以要持續舉辦以「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歷史為主題的展覽,藍博洲表示,他就是要與「臺獨史觀」做針鋒相對的鬥爭,要給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做一個在臺灣看不到的真正的臺灣歷史教育。而來自觀展者的反饋,讓我們看到了藍博洲先生做這件事的最大意義。

有觀眾寫道:愛臺灣,也不偏愛臺灣;重視臺灣史,也不單看臺灣史。謝謝這個展覽,勇敢、真實。

正視歷史:綠營政客的扭曲

與國民黨的「掩耳盜鈴」

與藍博洲先生等臺灣民間有識之士紀念臺灣光復不同,島內的國、民兩黨兩大政治力量,面對臺灣光復,態度各異。按照《臺灣新聞臉》嘉賓邱毅教授的話說,綠營是扭曲,國民黨則是掩耳盜鈴。

對於「臺灣光復」這個詞,島內「臺獨」勢力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不但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臺灣光復紀念日」為法定假日,並廢棄「臺灣光復紀念日」,將其篡改為所謂的「終戰紀念日」。

同時李登輝還在任內開始對臺灣的歷史教育進行「去中國化」改造,奉行「同心圓史觀」,將「臺灣史」變成獨立單元,並推出了充斥「臺獨史觀」和「皇民史觀」的《認識臺灣》教材,妄圖從意識形態上,切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歷史課綱中的「臺灣史」開始脫離「中國史」而獨立成冊,教科書中刻意淡化中國意識,強調「臺灣主體意識」與「日本殖民統治有功論」。

而蔡英文當局上任以來,原本獨立成冊的「中國史」不再獨立,被放進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脈絡中討論,企圖把中國史推向區域史、世界史的範疇。

在綠營政客這樣一波波刻意扭曲、篡改歷史的「去中國化」操作下,昔日抗戰記憶在臺灣社會基本被抹殺殆盡,「臺灣光復節」也面臨被遺忘的窘境。

而國民黨呢?近年因為財務困窘,在臺灣光復紀念日之際,大多是前往臺灣中山堂等地點鞠躬致敬,甚至未辦活動。但今年,國民黨特別借款並擴大舉辦紀念活動,意在「把被民進黨扭曲的歷史設法導正」。

10月22日,國民黨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研討會,邀請長期關注臺灣發展的專家學者,探討臺灣光復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意義,以及國民黨在臺灣光復前後所扮演的角色。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會中表示,臺灣光復至少有四項重大意義與影響,一、臺灣人在法律上不再是「次等公民」;二、臺灣得以擺脫「殖民經濟」格局,發展自身產業;三、臺灣得以逐步走向「政治民主化」;四、中華文化的連結。

10月23日,國民黨又以黨史館保存的臺灣光復珍貴史料照片,推出「臺灣光復75周年在線影音紀念展」。

25日「光復節」當天,國民黨則舉辦專場紀念音樂會,回顧臺灣光復時的社會民情。

但在推出紀念活動的同時,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卻妄稱,大陸高規格舉辦紀念臺灣光復活動,是「荒謬現象」,陷入「搶奪臺灣光復話語權」的政治迷思中

面對臺灣光復75周年,現在島內的狀況是,民進黨一方面批評大陸紀念臺灣光復,但自己又不願舉辦紀念光復活動;而國民黨在推出紀念活動的同時,卻又切割大陸,身陷搶奪「話語權」的窠臼中。那麼「臺灣光復節」反映出了藍綠兩黨怎樣的紊亂史觀與矛盾?我們又該如何上好這堂兩岸命運與共的歷史課?10月26日,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教授做客《臺灣新聞臉》,與您一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臺灣新聞臉:臺灣光復不能忘
    但為了紀念臺灣光復、向臺灣民眾說清楚臺灣反殖民的歷史,不少臺灣民間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在島內眾多紀念活動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影響最大。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先生,就是該展覽的主要策展人。
  • 臺灣新聞臉:臺灣光復不能忘
    連日來,海峽兩岸舉辦學術研討會、視頻連線座談會、歷史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紀念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重大歷史時刻。相比於大陸高規格舉辦各項活動,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已經沒有大規模紀念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活動了。但為了紀念臺灣光復、向臺灣民眾說清楚臺灣反殖民的歷史,不少臺灣民間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在島內眾多紀念活動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影響最大。
  • 臺灣光復不能忘
    紀念臺灣光復對於臺灣、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一位臺灣作家的光復記憶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連日來,海峽兩岸舉辦學術研討會、視頻連線座談會、歷史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紀念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重大歷史時刻。相比於大陸高規格舉辦各項活動,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已經沒有大規模紀念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活動了。但為了紀念臺灣光復、向臺灣民眾說清楚臺灣反殖民的歷史,不少臺灣民間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在島內眾多紀念活動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影響最大。
  • 今為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長思量,不能忘!
    今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75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著 「臺灣今日慶昇平,仰首清天白日清,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翌年(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以為紀念。「臺灣光復 」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 [彼岸傳真]「臺灣光復不能忘」(2002.12)
    ,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這是臺灣中國統一聯盟等團體組織的紀念臺灣光復57周年車鼓隊遊行的情景。隨著鼓聲節奏,一部一部的車子有序出發,車上插著中國統一聯盟旗子,還貼著「中國再統一、臺灣真光復」的標語。總指揮車是一部大型卡車,由統聯主席王津平任總指揮,率領唐曙、陳福裕、楊志誠等助講員,一路向市民述說臺灣光復歷史、臺胞抗日事跡和中國統一的重要性。勞動黨也開出宣傳車,播放《臺灣光復紀念歌》、《大刀進行曲》、《遊擊隊歌》、《團結就是力量》等抗戰時的愛國歌曲。
  • 臺媒:莫忘臺灣光復紀念日
    臺媒:莫忘臺灣光復紀念日 2015-10-26 10:47:26《中央日報》網絡報24日發表評論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日。這原本是臺灣最重要的歷史紀念日,卻因國家認同分歧而銷聲匿跡,「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這首早年耳熟能詳的歌,也隨著臺灣光復節的消逝而走入歷史。  超過3000萬中國軍民犧牲生命,最後總算擊退侵華的日本帝國軍隊,不僅恢復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把臺灣從日寇手中收復。當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臺灣的時候,臺灣人民無不欣喜若狂,慶賀重回祖國懷抱。
  • 《臺灣新聞臉》:「雙面」傅崐萁
    父親傅兆林是臺灣第一代土木工程師,因工作需要,舉家遷居花蓮。傅崐萁本科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從政後曾重返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在與傅崐萁有長期接觸的《臺灣新聞臉》嘉賓江岷欽教授眼中,曾經是親民黨的傅崐萁,從政基本上以宋楚瑜為藍本,尤其當縣長時,更被稱為「花蓮版的宋楚瑜」。
  • 《臺灣新聞臉》:柯文哲的「野」望
    也是在這一天,臺灣民眾黨舉辦創黨大會,柯文哲出任首任黨主席,宣示要改變臺灣的政治文化。不過,臺灣民眾黨從成立之初起,演的就是柯文哲一個人的獨角大戲。如今,臺灣民眾黨躍升臺灣第三大黨,未來是否就精彩可期?《臺灣新聞臉》嘉賓蔡正元說,能拿158萬多票,臺灣民眾黨已經很不容易了。靠著「柯粉」,柯文哲和臺灣民眾黨想要撐到2022、甚至2024,太難!
  • 臺灣新聞臉:臺灣保釣之痛
    6月22日,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日本石垣市議會當天以多數贊成正式通過該議案,預計將在10月1日正式實施。趙立堅   資料圖針對日本衝繩縣石垣市議會22日通過議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2日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時表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
  • 臺灣新聞臉:柯文哲大勢已去?
    柯文哲是《臺灣新聞臉》欄目討論的「常客」,但沒有一次的訪談像這次一樣,兩位嘉賓對柯文哲的政治前途一面倒地充滿悲觀態度。 的確,近來柯文哲危機重重、舉步維艱。
  • 臺灣新聞臉:柯文哲大勢已去?
    柯文哲是《臺灣新聞臉》欄目討論的「常客」,但沒有一次的訪談像這次一樣,兩位嘉賓對柯文哲的政治前途一面倒地充滿悲觀態度。的確,近來柯文哲危機重重、舉步維艱。2019年8月6日,柯文哲創立臺灣民眾黨,誓言要改變臺灣的政治文化。如今一年多過去,臺灣民眾黨卻遭遇重重危機,在藍綠夾縫中掙扎求生。
  • 新黨慶臺灣光復 吳成典:臺灣絕不能離開中國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今天是臺灣光復75周年,新黨在臺北市榮星花園舉辦「新黨小農慶光復,臺灣食安有保障」活動。新黨主席吳成典說,臺灣經過二次大戰勝利後,最終回到中國,絕不能讓臺灣離開中國,新黨的精神沒有改變,就是希望兩岸中國人攜手合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儘管今天是臺灣的重要日子,執政的蔡當局卻未舉辦任何活動,新黨、中國國民黨、統派都在今天舉行盛大紀念活動。新黨的小農市集一早就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購買臺灣優質的小農產品。
  • 《臺灣新聞臉》:馬英九的逆襲
    說起馬英九的官司,《臺灣新聞臉但臺灣的司法現實讓董哥笑不出來。因為眼看一個清廉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天天跑法院,一個貪汙舉世皆知的陳水扁卻在外四處遊蕩,天天趴趴走,「這才是最悲哀的」。不只官司纏身,民進黨上臺後,無論是全臺大停電、雄三飛彈「誤射」還是蔡英文上任民調下跌、陸客不來……民進黨每每遇到問題,就會找馬英九「背鍋」,因為「通通都是馬英九的錯」,也讓卸任後的馬英九有了「背鍋俠」的封號。
  • 臺胞投書: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現實意義
    ,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的《臺灣光復紀念歌》。 但是,今日的臺灣,還有多少鄉親記得臺灣光復呢?因為,在臺灣地區原領導人陳水扁時期,就將「臺灣光復節」改成只紀念不放假,並且在各種場合和教育上大搞「去中國化」,使得臺灣青年一代無法銘記這段歷史。 今年適逢臺灣光復75周年,逢「五」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寓意。
  • 《臺灣新聞臉》:誰是陳時中?
    《臺灣新聞臉》新晉嘉賓葉耀鵬說,來自於醫界的陳時中跟民進黨淵源頗深,這不足為怪——因為臺灣醫界一直有反國民黨的傳統。但陳時中能冒出頭來,與他的個性以及對民進黨人脈的經營有極大關係。這要說起來,裡面故事可不少。
  • 《臺灣新聞臉》:「小明」要回家
    「小明」是未入籍臺灣,但具有臺灣合法居留身份,並且已與父母在臺灣共同居住生活、就學多年,今年春節期間隨同父母到大陸探親,因新冠疫情而滯留在大陸的孩子。「小明」主要包括兩類人:一是臺灣人與大陸人的婚姻在大陸生的孩子,第二類則是大陸配偶之前婚姻所生的大陸籍子女。他們從今年1月25日起就被全面禁止回臺灣與父母團聚。
  • 臺灣新聞臉:羅文嘉和他的示警
    他曾是叱吒風雲的臺灣「政治鬼才」。現年54歲的羅文嘉,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大學期間,羅文嘉就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是臺大學生會第一屆會長。畢業後,羅文嘉從陳水扁民代辦公室幕僚做起,一路跟隨,成為陳水扁的左右手。1994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後,28歲的羅文嘉出任臺北市府新聞處處長兼市府發言人,成為當時臺灣最年輕的政務官,一度被稱作「政治金童」。
  • 《臺灣新聞臉》:鄭文燦的2024劇本
    在民進黨內,鄭文燦一向低調,不顯山露水,但《臺灣新聞臉》嘉賓黎建南卻針對鄭文燦的從政路,一連做了三首打油詩,可見圍繞鄭文燦的故事不少。而媒體人董智森則是感慨,從當年的學運核心人物,到「政通人和」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是個有著十足謀略的人,不可小覷。 鄭文燦的政治路走得順風順水,除了「政通人和」外,也得益於他和蔡英文的好交情。
  • 《臺灣新聞臉》:鄭文燦的2024劇
    上學時,因為家境貧困,鄭文燦一直半工半讀,一路念到臺灣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民進黨內,鄭文燦一向低調,不顯山露水,但《臺灣新聞臉》嘉賓黎建南卻針對鄭文燦的從政路,一連做了三首打油詩,可見圍繞鄭文燦的故事不少。而媒體人董智森則是感慨,從當年的學運核心人物,到「政通人和」的桃園市長,鄭文燦是個有著十足謀略的人,不可小覷。鄭文燦的政治路走得順風順水,除了「政通人和」外,也得益於他和蔡英文的好交情。
  • 臺灣新聞臉:「花媽」當「包公」?|臺灣新聞臉|蔡英文辦公室|民進黨...
    臺灣恐怕無人不知。因為造型與日本動畫《我們這一家》中的角色花媽相似,高雄市前市長陳菊在臺灣被網友封為「花媽」。她還有很多封號:「菊姐」、「南霸天」、「大姐大」……19歲高中畢業就觸摸政治的陳菊,叱吒臺灣政壇半個世紀,堪稱臺灣政壇最有權力的人之一,而圍繞她的爭議也始終不斷。如今「花媽」被提名臺監察機構負責人,突然準備「跨越藍綠」,「超然獨立」地做個「包公」,不只讓外界錯愕,更引來罵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