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2020-12-17 國學大觀

導讀:如何加深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此文可以幫助你。

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

(1)提出了力概念的科學的定性定義。

牛頓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提出:力是對物體的作用,使物體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對力概念給出了定性的、科學的定義。其要點之一是力的起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牛頓第三定律進一步揭示物體間力的相互作用性質的規律)。力存在於這種作用過程之中。其要點之二是力作用的效果:是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

這是牛頓在運動定律研究方面,超過伽利略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科學地定義了力這個重要概念。它使原來關於推、拉這種關於力的模糊認識上升到科學概念,從而大大拓寬了人們對力的認識,拓寬了力的範圍。使人們根據上述的兩個要點,去認識更大範疇內的作用力,包括引力,電磁力等等。

(2)慣性概念的確立。第一定律表明: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每一個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狀態的屬性,這就是慣性。

牛頓在陳述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定義了「慣性」這一概念,他指出:「慣性是一種起抵抗作用的能力,它存在於每一物體當中,」這種抵抗作用的能力,「使之保持其現有狀態,或者靜止,或是勻速直線運動。」顯然,這裡所說的起抵抗作用的能力,是指對外界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作用的抵抗能力。所以慣性被認為是物體固有的屬性,不論物體是否受力都具有的性質。當物體沒有受外力作用時,靜者恆靜,動者恆作勻速直線運動,是物體慣性的表現;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物體的慣性表現於對外界作用的「抵抗性」(此即牛頓所說「抵抗能力」的含義)。這種「抵抗性」在牛頓第二定律中將得到進一步的定量地闡明。但很少有人去思考慣性和引力之間的關係和作用。

(3)定義了慣性系參考系是判斷動、靜,描述物體運動的依據,人們可以任意選定一個參考系來對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運動進行描述。

對任一物體,不管它是否受力,都可以找到一個參考系,在此參考系中,該物體是靜止的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可見,離開參考系談慣性定律是毫無意義的。牛頓第一定律把「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力」作為「物體繼續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就界定了牛頓力學適用於一類特殊的參考系,這類特殊的參考系就是不受力作用的物體在其中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稱為慣性系。牛頓第一定律正是通過不受外界作用的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定義慣性參考系,從而使它成為整個力學甚至物理學的出發點。因此包含三層含義的牛頓第一定律第一個任務就是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這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都會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那麼很顯然了。非慣性系的定義就是:物體間運動狀態不遵守伽利略變換的參考係為非慣性系。

在這裡說明一下為什麼不將慣性系直接定義為:物體間運動狀態遵守伽利略變換的參考係為慣性系。

大家可以看一下伽利略變換的內容:伽利略變換是牛頓力學中所使用的兩個相對做等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中的時空變換。等速和勻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直接這樣定義慣性系!

而要深刻理解伽利略變換和洛倫茲變換是這樣的:伽利略變換與牛頓的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概念有關。這裡所謂絕對是指長度的量度與時間的量度均與參考系的運動或參考系的選擇無關。

但現代物理學中電磁光學現象所符合的相對性原理與伽利略變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因此在狹義相對論中修改了絕對時空的概念,空間和時間遵從洛倫茲變換。

這時長度與時間的量度都與參考系的速度有關。不過在運動速度遠小於光的速度時,洛倫茲變換近似等於伽利略變換。

而且物質具有慣性在我看來,本身就蘊含深意。不僅是宏觀上的,也有微觀上的。

楞次定律:即感應電流的效果總是反抗引起感應電流的原因。是微觀上的「慣性」表現。而且化學反應也是。物質具有保持原來狀態的性質,是普適的!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如果你想打破原來的物質「狀態」就必須付出相應的能量!所以物質具有「慣性」在更深層的物理上是能量守恆定律!這就是為什麼會在上面強調慣性與能量的深化認識了。

由這一點,同樣可以看出,引力作為慣性的源泉。不應該被排除到量子力學之外。而且她反而在一個很微妙的位置上。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科普書籍《變化》

相關焦點

  • 高考:什麼是牛頓定律?牛頓定律該怎麼簡單理解?這裡有答案!
    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牛頓第一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還附帶一個力學的單位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因為專心,所以專業。一. 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①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 要以這種方式理解牛頓第一定律,請不要使用「硬鋼」
    我從初中二卷開始聯繫牛頓第一定律,我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能背誦他,但在應用這一知識點時,卻顯得很陌生。這個知識點如果只有在初中也不錯,還要在高中學習他。這有點傷感,但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也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抓住這三點,這個定理是如何發展的?上面寫著什麼?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一知識點?
  • 牛頓第一定律及應用
    一、牛頓第一定律②.意義:a.指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b.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2.慣性慣性與慣性定律是兩為事,不能混淆。①.明確慣性的概念。
  • 通過牛頓第二定律解析豎直上拋運動,理解運動學公式的矢量性
    若質點在地面附近以初速度v0沿豎直方向向上拋出,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mg=ma所以:a=g、方向豎直向下。這就是豎直上拋運動。既然豎直上拋運動的本質是勻減速直線運動,那麼,其運動規律就遵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上述公式已經考慮了各矢量的方向,即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在實際應用中,有些學生由於對運動學公式的理解不夠,在計算時就會選擇分段計算等比較麻煩的計算方法。我們通過下面這道例題的解析,來看看怎樣正確應用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並理解運動。
  • 「高考複習知識點整理」牛頓第一定律
    知識梳理一、牛頓第一定律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慣性反映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的物體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③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時的狀態。而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設計。一、說教材(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課。接下來,我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牛頓第一定律》選擇滬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運動學和力學。
  • 「牛頓第一定律」竟然是由伽利略首先發現的,那牛頓呢?
    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和嚴格的邏輯推理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重要的信息,由此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物體不受力的作用,靜止的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而運動的物體則會一直以這個速度運動下去,也就是做勻速運動。這個結論就是「慣性定律」或者「牛頓第一定律」的雛形!
  • 既簡單又難的一個重要定律:牛頓第二定律我們怎麼去掌握?
    牛頓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在各種考試中都會出現牛頓第二定律的身影。要想掌握好牛頓第二定律,首先到對它做到足夠深刻的理解!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牛頓第二定律。首先高中課本中的牛頓第二定律內容是: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根據定律內容的表述可得到的公式:也可以寫成:F=kma,其中K是比例係數。
  • 一個傳統文化工作者眼中的牛頓三大定律
    牛頓運動定律包括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條定律,由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總結提出。第一定律說明了力的含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質: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牛頓運動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獨立,且內在邏輯符合自洽一致性。
  • 讀了那麼多年物理,牛頓的兩大定律你們真的理解了嗎?
    中學開始我們就已經接觸牛頓的三大定律,今天我們來講一下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兩大定理都描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否則物體會停止運動。
  • 「經典習題周周練」第八章 運動和力 第1節 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實驗現象推理得出在不受力時物體的運動情況,用到了理想實驗法,故C正確;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而得出的。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故D錯誤。答案:C點評:此本題主要考查了對牛頓第一定律探究實驗的理解與分析,既有控制變量法、理想實驗法的運用,也有對實驗結果的理解。
  • 初中物理8-1《牛頓第一定律》知識點詳解(結合事例)
    在本文中重點講解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大塊內容,講解的特色呢,就是每個問題都結合了具體的事例來分析,便於理解和應用。關於牛頓第一定律,我們重點講解如何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以及關於牛頓第一定律的若干問題。關於慣性,我們應該知道慣性的定義,以及怎樣正確理解慣性;怎樣解釋慣性現象等。
  • 高一物理專題:解析牛頓三大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1)理解要點:   ①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運動與力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頓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為基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豐富的想像而提出來的;定律成立的條件是物體不受外力,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 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能解釋星球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嗎?
    當有人把這個問題提給牛頓的時候,牛頓知道他必須回答,因為當時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也是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現者,實際上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正跟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有關。,所以行星圍繞恆星轉動,這一點不難理解,難以理解的是宇宙中有那麼多的恆星,恆星之間也是有引力的,這些恆星為什麼沒有在相互間引力的作用下塌落聚集一起落到某個地方去呢?
  • 牛頓第二定律及應用
    二、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1.瞬時性:牛頓第二定律說明力的瞬時效應能產生加速度,物體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總是同生、同滅、同時變化,所以它適合解決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時的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問題。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的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
  • [活動DIY] | 用氣球車探索牛頓運動定律
    適合年級6-8年級活動概述本活動介紹的是一個基於項目的學習單元,旨在為學生提供可以加強他們對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理解的實踐經驗。在學習本單元期間,學生輪流通過3個站點,每個站點探索1個牛頓運動定律。
  • 每天一個理科秘籍(物理篇16—牛頓運動定律)
    今天我們進入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開始真正將運動學與力學結合。一、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慣性: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注】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屬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速度無關;注意區分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與慣性是有區別的;這一點選擇題總愛考察。
  • 自行車裡的牛頓三大定律
    直到17世紀牛頓提出了運動的基本規律後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牛頓認為物體有保持原運動狀態的特性,所以當自行車停下來以後,它能保持停止,而當它開始前進後,也能保持前行。當物體在運動,它趨向於保持運動,當物體靜止時它趨向保持靜止。這被稱為牛頓第一定律。物理學家們稱它為慣性定律,這是一種很好的叫法。那些移動的物體不會自動地加速、減速或者轉向,正是這種慣性,使你能夠克服阻力,讓你的自行車動起來。
  • 牛頓第二定律最新進展
    運動的改變與所加的動力成正比,並發生在所加的力的那個直線方向上。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該定律的主要思想在伽利略對拋體和斜面運動的分析中已有體現,牛頓將其總結為定律。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有下列幾點需要說明:⑴牛頓第二定律中所說的運動,是運動量,後來叫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牛頓關於運動量的該表與動力城正比的說法是不夠確切的。確切的表述應為動量的變化率與力成正比,正是經歐拉改進後的表述。
  • 牛頓第一定律,在初高中是很重要的,掌握這個知識點物理將變簡單
    在初中下冊開始接觸牛頓第一定律,相信我們很多同學能夠把它背下來,但是在應用這個知識點這一塊,顯得很是生疏。這個知識點如果只是在初中學也就好了,可是到了高中還要學它。這就讓人有點難過了,不過這個知識點要理解也很簡單。我們只要抓住這3個點,這個定理是怎麼發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