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個人的角度,我支持火葬、花草葬、海葬等等一切回歸自然、節約土地,死人給活人騰位置的喪葬方式。
但是我也會尊重那些堅持土葬的人,畢竟,現在的火葬已經不是理想中的那種形式了。至少我的家鄉目前是這樣,土葬和火葬的區別就是一個棺材裡裝著遺體,一個棺材裡裝著骨灰。火葬只是多了一道去火葬場的程序,談不上節約土地。倒是最近興起的放骨灰匣的墓園造價不菲,似乎成了一個新的賺錢生意。
客觀地說,現在還有很多祖墳都是修在山坡上的,沒有佔用良田,也談不上浪費土地,我們家的祖墳就在當地西山上的一片果園裡。果農很樂意自己多了一筆額外的收益,我們也放心果農會定期打掃墳塋周圍的雜草。
再說了,除了上一輩老人,我們這些年輕人對土葬已經沒有那麼執著了,我們更願意活在當下,人死如燈滅,死後怎樣處理其實沒什麼大意思。與其留著遺體被蟲蛀鼠咬、微生物分解,最終化作一堆白骨,還不如一把火塵歸塵土歸土。周總理等偉人都能選擇火葬,我們這些凡人還擔心什麼?
對於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來講,推行火葬或者花草葬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適當的規範喪葬產業的收費十分必要,這才是大眾最擔心的事情。
無論土葬還是火葬,都應該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最近火爆網絡的「搶棺砸棺」視頻就暴露出了急功近利的苗頭。宣傳推廣火葬,要有潤物無聲的情懷,要有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毅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都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加上地域不同,土地資源也不同,在很多地方很早就留下了祖墳,短時間內真談不上浪費土地。與其強制執行,倒不如從現在開始把精力多用在改變下一代的喪葬觀念上,減輕喪葬費用,到時候自然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火葬。
總的來說,推行火葬是大勢所趨,但也不可操之過急,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過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