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歷史任意談

一人不進廟

一人不進廟

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

兩人不看井

兩人不看井

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

三人不抬樹

抱樹其實指的是抬樹,三個人一起抬樹,有一人會有偷懶的嫌疑,所以說「三人不抱樹」。

「獨坐莫憑欄」,是因為一個人獨坐的時候,容易想到一些悲傷的事情,坐在高處,也容易想不開。

不攻人短 莫矜己長

「不攻人短,莫矜己長」是待人處事應遵循的傳統美德。反觀一下自己,自己又何嘗沒有短處和過失呢?只看重他人的短處和缺點,這不但與己無益,而且會傷害他人,甚至讓他變成你的敵人。長此以往,你將會四面樹敵,成為眾矢之的。而總是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長處,最終會招致智者的厭煩和心胸狹隘者的嫉恨,很容易惹禍上身。

因此不妨把視角轉換一下,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見賢思齊,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完善自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

據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到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和尚外出,住持和尚就請蘇東坡在禪房休息,並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餚款待。

東坡就獨自斟酌,不覺有些微醉,偶然一抬頭,見粉牆上新題有佛印的詩一首。其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

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東坡見詩寫得頗有哲理,但覺得四大皆空,禪味太濃,既然人世間離不開酒色財氣,是躲也躲不開的事,那為何不能來個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呢?問題的關鍵不是掌握一個「度」嗎。於是,就在佛印題詩右側題上《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其詩云: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

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題畢,把筆一擲,乘著醉意,就離開了禪房。

翌日,宋神宗趙頊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了佛印與東坡的題詩,饒有風趣。於是就笑著對王安石說:「愛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應命,略一沉吟,即揮筆在佛印題詩左側題《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其詩云: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真不愧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詩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巧妙地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社稷、人民生計結合起來,把人們恐懼的酒色財氣賦予新的勃勃生機和喜慶色彩。宋神宗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其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宋朝的法演禪師有回說戒:「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易,生變也);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這就是在警示我們,凡事皆不可太過極端、絕斷,當留點空間給自己或別人。

曾國藩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取名叫「求闕齋」,用意就是持滿戒溢,居安思危,因為他明白,「盛極必衰,樂極生悲」。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3天不練習讀說,嘴就笨了,3年不做事情,手就笨了。對於我們的技能,一定要勤加練習,不要自以為是。再好的記憶也抵不過時間的侵蝕,再精熟的技藝,放下了再拿起來就要費一番周折。所以古人講修身、修行,必須要每天都有進益。

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龍作為神物,能大能小,善於變化,可以飛到天上;蟲不能變化,只能留在地上。《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這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化,變通。《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是人生至理。

蟲,只大不小,就是不能低調、隱忍、退讓,所以它永遠是蟲;龍,能大能小,靈活多變,既可以騰飛,必要時也可以蟄伏,活動空間就大。

相關焦點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什麼意思?都是道理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什麼意思?都是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文的魅力連外國人都非常的喜愛。而其中的每一句諺語、歇後語、成語都是有不少的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什麼意思?都是道理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什麼意思?都是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文的魅力連外國人都非常的喜愛。而其中的每一句諺語、歇後語、成語都是有不少的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告訴後人,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在寺廟逗留,兩個人的時候不要靠近井邊,三個人的時候不要一起抬樹,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坐在池塘發愣。這其實每一句話都是有歷史根源的。
  • 說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的內涵
    以前的廟裡都有較貴重的器皿,一個人進去,有偷東西的嫌疑,所以說「一人不進廟兩個人一起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另外一個人推下去的,所以說「二人不看井」。三個人一起抬樹,有一個人會有偷懶的嫌疑,所以說「三人不抱樹」。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啥意思呢
    就比如老一輩人們常說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句簡單的話語就有豐富的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今天還現實意義嗎?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聊聊它們的來歷和意義。   「一人不進廟」,乍一看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 心理學家: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對於他說的道理深有感觸,也覺得平白如話卻意味無窮。這個深刻的名言,蘊含著我們人性的惰性,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做了很多難以原諒的錯事。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什麼道理?
    古人曾用一個諺語來警示後人小心人性的陰暗面,這個諺語就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為什麼說一人不進廟呢?因為古時的人們普遍熱愛燒香拜佛,但是古代治安形勢都不太好,許多強盜土匪居無定所,可能就會藏身在比較偏僻清淨的廟宇中。這時候如果一個人去到廟裡,就可能存在被壞人盯上,而被謀財害命的危險。所以古人勸告我們說一人不進廟。為什麼說二人不看井?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一人不進廟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兩人不看井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有著類似的意思,是警示著人們,需要防人。防人不是害人,也不是不信任,而是保護自己,古人注重自己的性命,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了自己的家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一句是什麼?很有道理!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一句是什麼?很有道理!中華民族這麼多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文人表達自己感慨的時候會說的比較文雅,經常會流傳下來名人名言或者詩詞歌賦等。但是普通人就沒有這麼文雅了,因為封建社會時期大部分人都沒有讀過書,連字都不認識,就更不用說出口成章了。因此現在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俗語就是這些普通人總結出來的,沒有文雅的辭藻,全部都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多聽一些俗語會對我們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個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 心理學家: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對於他說的道理深有感觸,也覺得平白如話卻意味無窮。這個深刻的名言,蘊含著我們人性的惰性,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做了很多難以原諒的錯事。
  • 農村總有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一人不進廟這裡有個地方,容易讓人誤解,特別說明。這句話裡說的是廟,不是寺。寺是弘揚佛法,供養佛祖菩薩的地方,都是充滿強大的正氣陽氣,一個人去沒有問題。廟就不一樣,如關帝廟、土地廟、財神廟、娘娘廟。很多廟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主神,有可能會惹上麻煩。所以,一人不入廟。
  • 農村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其中,就有一句農村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今天,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我們很難理解其蘊含的深層次的含義。其實這句話是從數千年傳統生活中,總結的經驗教訓得來的,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時候不要獨自出入寺廟,兩個人的時候不要水井旁逗留,三個人最好不要一起抬樹木,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獨坐莫憑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在池塘邊發呆。那麼這些話究竟蘊含了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是何意?
    而所謂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雖然乍一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其中的深層含義,都有哪些呢?一人不進廟這句話字面意思是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隨意進到廟裡去。因此,為了不打擾寺裡人的休息,同時也為了安全,就不要在寺廟周圍晃蕩了。二人不看井正所謂,人心隔肚皮,兩個人一同看井,若其中一人心懷鬼胎,便會很容易把身邊人推下井去。這句話意在告誡我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到底幾個意思?第一、一人不進廟一人不進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一個人進了廟裡,而不能確保廟裡的安全,特別是對廟裡的情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去投靠,很可能會被廟裡的人,為了錢財而被殺人滅口,典型的例子,可以參考西遊記中的觀音禪院、水滸傳中的瓦罐寺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所以,老祖宗的處世哲學,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深思,比如,還有一句格言:「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這是什麼意思呢?一人不進廟這裡是有個典故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一個人住進寺廟,你很難防備寺廟的人為了你身上的錢財把你殺人滅口,或者如果你一個人進了寺廟,這個時候寺廟裡說,丟了東西,那麼你就有口難辨了。所以意思就是我們要小心謹慎,防人之心不可無,唐朝有這樣的故事!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你解其意嗎
    我們旅遊的時候經常會遊覽一些寺廟和道觀,你知不知道有「一人不進廟」的說法?廟宇本是佛家清淨之地,為何一個人又不能進去呢?一個去了寺廟,若是寺廟丟失了東西,那你就說百口難辨了。在古時候,寺廟裡都有一些非常貴重的金屬祭器,如果少了什麼,你是要受到詢問,責罰的,重者可能要交官府。
  • 農村總有人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一人不進廟這裡有個地方,容易讓人誤解,特別說明。這句話裡說的是廟,不是寺。寺是弘揚佛法,供養佛祖菩薩的地方,都是充滿強大的正氣陽氣,一個人去沒有問題。廟就不一樣,如關帝廟、土地廟、財神廟、娘娘廟。很多廟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主神,有可能會惹上麻煩。所以,一人不入廟。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指的是什麼?
    一人不進廟為什麼一個人不能進廟?這在如今簡直不可思議,廟裡的和尚都是慈悲為懷,廟裡的菩薩都是富麗堂皇,為什麼在古時候一個人遇到廟宇卻不要進去呢?二人不看井這個如今更加沒地方說理,井都很少見了。這個大抵也是出於自保原則。我和你一起看井,你起了歹心推我一把怎麼辦?別說沒有,烏雞國的國王不就這麼給推下去的麼?另一點也是撇清。你失足掉下去淹死了,我怎麼辦?我和你一起看井,自然變成了第一嫌疑人了。所以出於這兩點,自保、自清,我都不和你一起看井。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面還有一句更加值得深思
    那麼什麼是俗語呢?它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其中還包含了俚語、諺語、口頭常用的成語、等。事實上,每一句俗語流傳至今的原因,是因為它其中包含的智慧,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的歷史小故事。大家可能聽過:「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而它下面還有一句更加值得深思,那就是:「獨坐莫憑欄」,為什麼呢?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後面其實還有更深刻的一句
    文/醉佳人歷史短視頻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後面其實還有更深刻的一句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歷朝歷代基本都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幾千年下來,通過典籍,古代文獻,以及口口相傳等途徑流傳到現代的古人思想更是多的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