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涼茶店老闆聊天,
「順德美食我選擇不過來啊,每天可以吃8頓」!
「你們廣東人咋也不胖呀」?
老闆立刻陷入地域自嗨,
「我們會吃啊」!
「現在的人不缺美食,缺的是飲食的思想」。
除了吃順德還有什麼看頭?這裡的江水碼頭,煙火市井,都被時間打上一枚記號。有些地方像是被永久封存在了上個時代,可是轉個街角,又重新回到了現世紀。我不敢說它陳舊,卻很復古。廣東人感嘆,順德你也能住上這麼多天!順德的美食美景就是這樣恰合心意。
落進胃的是美味,在心裡劃下印記的是食物背後的那些人情風土。
來,我把這冒著煙火氣的41張照片兒端上來了。
金榜街,我稱它為「雙皮奶街」。
這裡的雙皮奶店一家挨著一家,
歡記和霞姐佔據了最佳地理位置。
霞姐在後臺忙碌,製作各種奶製品。
挨家挨戶的奶店,從不誇自家最好。
清閒的店家會熱情招呼一聲,
剩下的只見忙忙碌碌的身影。
來到順德,必要吃這一口。
製作過程不留餘地的呈現面前,
美食秘方可不是暴露了材料流程就是秘方,
秘方它糅合在了地域溫度和人的手指尖裡。
當地人把水牛奶當飲料來喝,
淡淡的奶香,甜味清新。
走街串巷,金榜街都是仰頭飲奶的人。
老街巷,
老房子,
老字號。
金榜街後方是連成片的老居民樓,
巷子內的樓間距擠壓住行人身影。
老夫妻在認認真真的曬臘肉,
老太太總是多操心一點,
要把臘肉按照完美距離分配在一條木架上。
涼茶店老闆跟我說,
塗鴉是在粉飾太平。
漁人碼頭是順德的重要地標,
不妨順著柴油機的標牌一路走向市井深處。
高樓隔開一整片天空,
老居民們確轉來轉去,
沒有轉出這頭頂上的天空。
從工業路這條街道正式開始,
清晰的分隔開了老順德人和「外人」。
300米開外的碼頭遊人不再出現。
馬路牆角的英文彩色塗鴉,
就像黑種人搖頭晃尾甩過的嘻哈街頭。
沿著工業路繼續探索,
隱藏的拐角街道裡是一座小橋,
細江趟過的城中村,是順德的一個縮影,
是一個連很多當地人都不曾知曉的地方。
樹影為五顏六色的房子添上花紋。
下班的年輕人恰巧迎上日落,
摩託一輛接一輛穿過夕陽的餘光,
再靈巧的穿過老年人的「黃昏派對」。
相機掛在頸前,半身豔紅絲絨,
這裡太難得走進來一個外客,
我是那個闖進城中村的女怪人。
打完牌的老大爺聽說我從北京過來,
睜圓了眼睛呼喊,「哇,累從北京來啊」!
老人家的自治涼茶,
敞開門便開始營業。
廣東人把涼茶當藥、當茶、當飲料,
當成保健「續命水」,各種身份,
總之也是廣東街頭的傳統氣味了。
狗子顛顛兒的跑過來,
便一直向房屋內張望。
熟悉的人去了哪裡呀。
黴漬肆無忌憚的爬上房牆,
越往深走,年代越走向遠方。
理髮的價格實在跟不上時代。
小地方的髮廊店,
或多或少都有點迷之風情,
髮廊小姐幫我拍下照。(純屬擺拍
影子和光的遊戲。
我在趕去碼頭,
卻又留戀的回了頭。
落日是粉色的、紅色的、橘色的......
總之,是暖色的。
順德人悠閒到便利店上也要有天台。
一家家熱絡的夜宵餐館,
也是順德人的珍寶。
魚生,順德一大名吃。
吃完店家給我寫下它的名字,
「海鯇魚」。
靚女給我演示吃法,
將15種以上的配料和調料與生魚相拌,
淋上香油的生魚片,靚女說,
「看,多麼油光亮亮」!
我說生魚,當地人特意糾正叫魚生。
太多的配料結合 ,口味複雜,
至今只記得又鮮又膩。
「粥不出戶」,粥與海鮮正點,
夜色越深越是熱鬧。
滷水鴨翅尖,
把骨頭裡的味道都咂乾淨了。
粥不出戶,
粥裡都是硬貨。
18元半打的生蠔。
納應涼茶裡是一個個藥方子,
身體不適的人前來「對症下藥」。
「土茯苓糕」是帶有保養功效的甜品,
開頭苦澀,後勁兒是透心涼。
看到皺眉下咽苦食的人,
涼茶店老闆說,
「苦口良藥,酸甜苦辣鹹都是人的五味,
你為什麼只接受不了苦呢」?
將中草藥與點心結合,
說這樣現在的人會更容易接受。
念叨著怎麼讓傳統延續下去,
「不去迎合市場,但要用技巧性的方式」。
老闆帶我看了它的秘密花園,
在屋子的天台之上,
他精通各種花草和藥草,
把每一枝葉子的脈絡都講出了花樣。
他們樂於跟來客講述地域知識,
他們聰明、靈活、講究和氣生財,
把一門門生意經營的有門有道。
鰻魚煲仔飯是紅星光發餐廳的招牌,
和在北方吃到的煲仔飯恰恰相反。
鰻魚或飯上的肉類是點綴,
鍋巴脆感的大米飯是靈魂。
第一次嘗試粥底火鍋,
混合著糯糯米香的嫩牛肉,
肉味少不了海鮮汁與小米椒來提神兒。
老闆卡點打烊,趕來的客人失落離去。
泡茶樓,就是來找一份舒適感。
大大小小上百多個圓桌鋪滿廳堂,
服務員先上來熟練的操作一番茶道,
剩下的就是伴著小小浪潮般的熱絡氣氛,
等待一籠一籠的小點心依次上桌。
這天我的食量驚人,
竟忘記給玲瓏剔透的小點拍照。
快到晚上的江邊,
中老年開始擺攤兒,
擺的可是文藝攤兒。
一條江路,每隔十米,
便是一個小型KTV現場。
那晚我聽了粵劇,
聽了月亮代表我的心,
聽了春天的故事......
END
文章首發公眾號:一顆星星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