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與今運河有很大區別,今運河也稱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簡稱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裡。古運河朝代不同略有差異。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靠人畜之力,速慢量小,消耗甚大。所以大宗貨物儘量採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繫,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闢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三。
歷史上,隋代統一南北以後,將以前各朝代開鑿的運河水道以及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到洛陽的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首都大興,向南到餘杭。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元世祖忽必烈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改建京杭大運河(僅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與隋朝大運河有重合)。歷朝歷代對大運河不斷的進行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2014年,京杭大運河作為古運河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代君主在後代人眼裡都有明君昏君之分,唐太宗大概屬於前者,隋煬帝(楊廣)如果說他是明君很難站住腳,說他暴君昏君支持者甚多。歷史都是後人寫的,隋煬帝疏通開挖運河,對當時經濟發展來說,可能洗掉一點暴君色彩。偉人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我們讚美人民的智慧,但也不能忽略帝王之功。
隋煬帝也有歷史功績,不僅僅只是開挖運河,其他功勞有待歷史學家評說,此文只說運河。
應該說隋煬帝追求好大喜功個人享受的時候,也兼顧了民眾利益。因為他在營建東都的工程還沒有完工,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就開始了,徵調民工數百萬,男丁不夠就徵發婦女充當徭役,日夜加緊苦作,民工死亡率之高,歷史多有記載:《資治通鑑. 隋紀四》云:「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十之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成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可見當時勞役之苦。雖開挖運河成功,但是,足有一將成名,萬骨朽之理。後人讀史至此,多有感慨,認為隋煬帝不開挖運河,隋不至於二世而斬。這種說法過於片面,讀史必須公允,開挖運河有堯舜之功,隋滅亡不能僅僅從開挖運河找原因。後之來者常常拿開挖運河說事,一代明君李世民曾拿隋煬帝做過幾回例子,有一次他對侍臣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隋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徵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此可謂高層論斷,也許是太宗以史為鏡,知興替之理。其只知其一,不知開挖運河對唐以及後代之漕運之功,說隋煬帝開鑿運河功在當今,利在千秋也不為過。
楊廣一生僅五十歲,他對中國古代歷史所做貢獻不僅只是開挖疏通大運河,簡言之,他開鑿運河,改革官制,重定律令,改革賦稅,開拓西域,創立科舉,重視教育,繁榮文化,功不可沒。宋人陳昂對大運河在經濟上的積極作用,大有中肯評論,他的《隋河論》有言:「渭浚治之病民,遊觀之傷財,乃天之所以亡隋,然使隋不興役財,以害其民,則又安有今日之利。」唐代詩人皮日休大讚隋煬帝,「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唐宋之民對隋煬帝的評價可謂撥雲見日吹糠見米,雖為底層布衣之論,然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歷史也是人民書寫的,並非帝王之專利,所以我們呼喚歷史的公允,不以一種評價覆蓋另一種評價,不以一種偏見而掩蓋全貌。
往事越千年。隋煬帝驅徭役興東都之舉,苦百姓鑿運河之利,不知身後有政治經濟之作用,更不知開鑿運河的偉大意義,然而運河不言,閱盡千古。流光溢彩的運河與運河文化,立於世界之林,傲視群芳,與伊利、阿爾貝特運河媲美,與長城坎兒井金字塔比肩,可謂殊榮至極。
庚子之春於古運河畔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