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莫那魯道(居中者,林慶臺飾)一直守護著歷代相傳的獵場土地,面對日本人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最終決定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慘烈完成使命。
電影開場,年輕時莫那魯道非常善戰;歷史上的他也是高大驍勇(右圖中者,歷史圖片)。
《賽德克巴萊》是臺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長片,於2011年9月起分《太陽旗》《彩虹橋》上下集在臺灣地區上映,不僅創造超過8億新臺幣(約合1.7億人民幣)創紀錄票房,更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影片改編自歷史: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首領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殖民者,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史稱「霧社事件」。
臺灣一直以族群多樣著稱,在漢人移居臺灣前生活在寶島上的族群被稱為原住民(目前分為14個民族)。由於人口、經濟處於弱勢地位,加上缺乏文字記載,原住民在歷史中處於被忽略地位,外界更是知之甚少。《賽德克巴萊》上映後,一方面在臺灣原住民中引發討論,誘發族人對本族歷史文化的檢討與探究。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傳播這段歷史及相關文化。
如今這部恢弘的史詩電影正式「登陸」,相對於臺灣版的4個半小時,154分鐘的大陸放映版本精剪了一部分歷史背景性內容。新京報特意採訪影片歷史顧問郭明正(賽德克族),希冀通過他的解讀,讓大陸觀眾觀影前,能對「霧社事件」前後歷史背景有所了解。
【歷史背景】
至17世紀末,臺灣的原住民一直處於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山田燒墾的部落社會形態,歷代統治者對原住民都採用「恩威並重」的治理方式。後來由於人口遷徙等原因,包括賽德克族在內的原住民退縮到深山裡。1895年中日甲午之戰後,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搶走臺灣,對於原住民,殖民者強硬要求他們禁止出草、文面、減少打獵致力農耕,破除迷信並進行同化教育;另一方面又對原住民居住的深山的礦產、樹木進行採伐……
第1幕 開篇·獵場
電影:開場年輕時的莫那魯道跟著父親、族人一起打獵,遭遇其他同時打獵的部落。驍勇善戰的莫那殺死對方兩人,並砍下他們的頭顱帶著獵物一起回到部落。母親為莫那的額頭和下巴文上黑色,從此他成為賽德克巴萊①。在一次下山和漢人交換食品過程中,莫那魯道與另一部落的鐵木瓦力斯引發口舌之爭,並在叢林中展開追殺,加深了兩個部落間的仇恨。此段戲充滿著原始的律動感,無論是表演還是運鏡都相當到位,讓人瞬間進入賽德克族人的野性生活中。
歷史:郭明正告訴記者,根據族人的口述回憶,1880年出生的莫那魯道身高1.87米,目光銳利,不怒而威。膽識過人,不畏強權惡霸。處事果決明快,且力求公平公正。受到馬赫坡部落族人的敬服與愛戴。
而片中涉及的文面是賽德克族的Gaya②,是本族的族群標記和在世的榮耀。賽德克族有「人身雖死,靈魂不滅」的生命觀。男子一定要成功獵取出草而歸始可獲得文面的資格;女子一定要善於織布、勤於織布始可獲得文面的資格。但出草③並非見人便獵其首級,一定要遵循本族的Gaya而行。有了文面和獵首成功後手掌留有血痕。往生後其靈魂始可安然行過祖靈之橋(即彩虹橋)回到祖靈之地。
(下轉C11版)
C10-C14版專題統籌 李世聰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林
感謝《看歷史》雜誌提供支持
以及郭明正先生對賽德克族歷史背景予以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