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多月沒寫觀展記了,一來看展少,二是提不起興致,今天為了這個展覽特意跑了一趟,這是一個除了開幕式人潮湧動(大咖雲集蹭合影),其他時段都無人問津的展覽,實在有點可惜。今天整個美術館只有三個人:一個前臺,一個我,還有一個「貼身」安保,還好我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看客。
這個坐落在通州運河商務區的安美術館,還是頭一次聽說,請來央美的趙力教授操刀策展,學術水準不用擔心。在這裡舉辦這麼一個重量級的展覽沒有得到應有的響應,像極了中國水墨畫的現狀。必須吐槽的一點是展覽的布光特別的差。
一層偏傳統;二層偏當代、觀念(水墨僅為工具,不拘泥技法)。京派大寫意花鳥似乎排除在外,或許是其在學院派中式微。
王明明《晴暉》,最有意思的是那三隻鳥
有種誰也不鳥誰的意思
王明明《初雪》是庚子立春畫的,那會正值疫情肆虐,萬物蕭颯,充滿了無盡的悲涼,回想起依然惶恐萬分。
袁武《百年肖像》系列之李大釗,對那些有識之士的紀念,人物刻畫生動,尺幅雖小,濃墨黑袍卻很有力量感。
這是魯迅,現場有6幅,陪襯的背景山水稍有單調
把宣紙四周摳成鋸齒狀,像是老照片,挺有新意
潘公凱《一團和氣》的荷花,更像是一團亂麻,與其父潘天壽倡導的傳統中國畫相去甚遠,韻味沒有,技法也沒有,還是老題材。
崔振寬《又上華山》系列,初看如爬山虎般的藤條,原來是華山,果然夠險絕,的確如直板般的平面峭壁。
周韶華《神遊黑龍江》,作品擺在重要的位置,特意查了一下,1929年的老先生,他的代表作還是很好的,但是展覽的兩幅作品的確看不出好來。
林海鍾《湖上春雨春消息》,可圈可點
丘挺《太行幽谷圖》,尋太虛之境
丘挺《雲山圖》,米家煙雲浮現,潤氣更足
丁觀加《西風吹下紅雨來》,破除傳統中國畫標準,典型的中西融合。
曾健勇《諸野之隱》,他給傳統中國畫加了一個童話版的濾鏡,讓傳統不再那麼沉悶,這或許是發展中國水墨的一個好方向。
曾健勇《諸野之境》,傳統筆墨功夫深厚
程保忠《無覓處1》,絲線般的枝條,大面積的留白與淡渲染,營造出空無一人的孤寂。繪畫功夫很好,這份空寂更像日式所崇尚的氣氛。
程保忠《無覓處2》,之前看過一個短視頻講中日庭院的區別,日式是營造死寂般的無人之境,對自然是五體投地般的膜拜;而中式是將五彩繽紛的自然引入我家,我在院中遊,移步換景。箇中神韻在畫中亦可體會。
徐樂樂《開臉集系列》,真好,用精到的筆墨線條與恰到好處的用色,想像著、記錄著前人的面孔,仿佛時空穿越,又那麼地親切、自然。畫中的容顏,也是時下的你我。
何家英《歲月的遺痕》。細碎、嚴謹的小寫意筆法,不愧是工筆畫出身,能力超群,無懈可擊。
何家英,記錄大山裡的那些人
江宏偉,當下流行的「飄柔」工筆風,這幾幅效果一般,個人更偏好方政和。
周京新《天池山寂鑑寺寫生系列》,淡墨的運用精到,意境深遠,江南庭院和深山古寺的韻味十足,文人騷客的必備良品。
筆墨功夫太了得,意境營造氣韻非凡
周京新《天池山寂鑑寺寫生系列》,讓我沉醉其中的一組。
潘汶汛《花草小童》,白色比留白更奪目
彭先誠《生肖系列節選》龍、虎、牛、馬
這虎有幾分古拙之氣
杜小同《晨》,中國水墨很適合表現渲淡之感,如清風拂過,不驕不躁、不憐不戀,泰然處之。
杜大愷《汝將餘霞鑄成山》,簡單中見雄強
王子琨《白月光》,小巧玲瓏,趣味真
王子琨《靜如水》
馬駿《山林意1》,靈動瀟灑,無拘束
馬駿《山林意2》,進山閒遊
劉慶和《襲人》,玩筆墨和當代觀念的高手
青澀之氣最具殺傷力
徐冰《英文方塊字書法:羅馬牆藍調》,其實傳統道教中的「鬼畫符」就是這個樣子的。天書、地書、圖案符號,徐冰總在尋找一種通用的溝通語言,其實最後誰都不認識。
王璜生《日課雜詞》,把練字整成了畫
胡偉《交河故城》,綜合材料,很像國展作品
郝世明《草木》,絹本工筆,善用表現性很強的線條,這幅圖片視覺效果不佳。
郝世明《出石》,在天然的石頭上作做畫,再部分雕刻,形成很有意思的視覺效果。
杭春暉《藍色馬賽克》,一直都看不太懂,平面圖像立體化。
《紅馬賽克和淺紅桌面》,這個系列一直是我的欣賞認知度盲區。
梁銓《玉泉》 茶、色、墨、宣紙拼貼,有點給多了,留三幅就行。
仇德樹《裂變》,完全是製作效果
谷文達《遺失的王朝i系列之二》,研究得太深,想通過一幅畫面都表達出來是很難、很難的,畫面的能量沒有那麼大,繪畫是視覺藝術,看見後再覺察,太深奧的東西,還是需要解釋。
章燕紫《荷爾蒙》,就是這個味兒
李皓《墨格》,就像一片編織袋
姜吉安《春秋繁露》,現成品繪畫,在一些現成的產品上簡單繪製,再組合在一起,像是把實物搬上了牆,打破畫面與實物之間的分隔。
有想法、動手能力強的人,可以嘗試一下
徐累《互行-3》,將不同時空的戰馬強行拼合,產生碰撞感,暗示著不同文化或觀點的對話與融合。
徐累《石上浪》,我一直對徐累工筆畫的用色很難接受,但背後的文化思考還是值得探究的。
彭薇《窺-23》,窺探的視角,沒有人的出現,總會覺得偷看得不過癮
彭薇《窺-7》,人去哪兒了?
徐華翎《踏雪尋梅》,看了好一會兒,應該是在列印的江邊雪景圖案上畫了藍裙子少女,打破材料和人們的慣用思維。
在封塔納砍三刀的畫作上,覆蓋一層自己畫的工筆人物,兩種極端對立的藝術語言的對話,不分你我,強扭的瓜不甜,也甜,視覺效果真的很好。
張見,不動人,玩的變形,圖片看不出來
康春慧《硯山之二》,也不太動人
康春慧《朝雲著》,漂亮的繁花
田黎明筆下的朦朧與天真爛漫,是記憶過於模糊,還是不忍直面年華的逝去。
田黎明《近在眼前》,不是拍得模糊,是他畫得淡且虛。
方力鈞《疫情日記》,記錄身邊的藝術家朋友,方力鈞是從「當代藝術F4」中成功升級的一位,從標誌性的大光頭到現在的水墨人物,記錄著身邊的人,真實而生動,筆墨也精到。
劉琪《夢窗疏石》,簡化了技術和空間,簡中見情趣。
劉琪《龍山》,動物擬人化,靜待訴說人
孫皓《青春的紀念版》,完全使用西畫的繪畫理念,只是通過水墨畫出來,網上流傳的一些老外畫的中國畫,就是這個味兒,類似於偏工寫的水彩畫。
李津《聞春圖》,吃喝玩樂的真性情的李津
李津《春》《秋》,夠大、夠黑,看著像是兩段大蓮藕,也像生機勃勃的熱帶植物。
秦修平《井上有一》人物像,很強的人物描繪能力,能摳出人物的精神氣質。
秦修平《席勒》人物像,畫得太帥
李孝萱《廢言》,都廢言了,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在看 留言 分享 打賞
子陽藝藏出品 | 原創文章 | 歡迎轉載合作
請聯繫 |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