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人優先」成員招顯聰闖入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展示港英旗幟。
港警拘捕闖解放軍營地者,這就對了
香港警方1月1日拘捕涉嫌擅闖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的4人。同一天,多個政治組織在香港舉行元旦遊行,其中要求所謂「真普選」的反對派遊行最受關注。該遊行宣稱有3萬人參加,警方稱遊行高峰期時有1.1萬人。這些消息構成了2014年第一天香港呈獻給世界的「面孔」。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經濟自由港,以往是典型「經濟城市」。但現在香港一年就有大小几千起示威遊行,如果世界評「政治化城市」榜單,大概香港要有一席之地了。
一些香港人大概在港英時期憋得太久了,而又很喜歡向內地社會炫耀「什麼是自由」,因此他們的政治出軌不斷踩法律紅線,並為最終突破《基本法》造勢。
政治寬容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挑戰社會秩序與法律的底線。因此香港警方1日拘捕4名闖香港駐軍營地的嫌犯,無疑是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即政治爭拗與普選爭議必須在法制的軌道上解決。香港是自由的,但非無法無天之地。
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香港的根本大法,將於2017年舉行的特首普選不是國家元首選舉,而是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這些政治和法律概念既是針對香港社會的,也包含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少數香港反對派就算是有不同的政治訴求,也必須要尊重香港的法治底線。
從外部看香港,人們難免擔心香港社會是否有能力維護其全球少有的投資環境。香港的主流民意顯然仍保持著經濟思維理性,但反對派打著學西方民主的旗號,實際做法卻正在搬來撕裂搞亂社會的那一套。普選之前的這幾年,或許是香港社會至關重要的反思和整理過程。
回歸後香港社會的認同問題並未徹底解決,這原本是正常的。但所有這些問題都能政治化,其中一些甚至能鬧到挑戰法律的程度,就決非正常。這樣的傾向必須往回扳,這不僅是中國的國家利益,它首先是香港社會自身利益之所在。
「港獨」從國家層面看就是個笑話,它是中國輿論場上偶爾「消費情緒」的一個偽話題。但如果它在香港折騰幾下子,就有可能給這座城市原本平靜的社會攪出點渾水,汙染城市的氣氛。其實香港反對派做過頭的那些事,埋單的都首先是香港社會。
香港一旦出現動蕩,內地會在政治聲譽上受點損失,但絕大部分實際損失都落不到內地社會頭上。因此香港輿論千萬不要錯估內地社會同香港政治穩定之間的利益關係,內地希望香港穩定不是為了「私利」。
在香港問題上真正有私心的是英美。美國似乎在把香港作為重返亞太的「意識形態登陸點」,英國希望繼續保持在香港的多重存在就更不用說了。香港非主流的反對派力量很容易同英美一拍即合,成為相互利用支持的關係。
衝擊解放軍營地和「佔領中環」這些行動所指向的目標,在香港決不可能成功。接下來的問題大概是:那些鬧事的人會逐漸在法律的邊界前止步,轉而積極構建香港的反對派文化呢?還是他們要一條道走到黑,同時拿犧牲香港社會的利益做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