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周末和家人去一個海濱小城遊玩,順道去了一個朋友家做客,當晚滿桌子都被各種海鮮佔據,有蒜蓉清蒸扇貝、油燜大海蝦、香辣蟹、油炸魷魚圈等等,其中有一道菜卻是非常特別的,有一碟清蒸的海魚,既沒有頭也沒有皮,就只有一個身子。小女兒好奇地望著這這幾條魚,最後問了這個問題——爸爸,這魚的頭去哪兒啦?
當時我也答不出來,說實話,這種魚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平日我們買的淡水魚還是鹹水魚,都是完整無缺的,這種魚連頭都沒有,可真是太奇怪了。朋友微笑走過來,說這叫耗兒魚,也叫扒皮魚,我們廣東人把它叫做剝皮牛。這魚的肉質比鯽魚還要鮮美,比帶魚還要有營養。
那麼剝皮牛的魚頭去哪兒了呢?原來這魚頭肉少、皮肉,沒有什麼食用價值,佔據了體重的50%,增加運輸成本,而魚皮就像是一張灰色粗糙的砂紙,必須得扒掉。另外剝皮牛是一種深海魚,跟帶魚一樣,一離開海洋會因為低氣壓而「見光死」,所以漁民將剝皮牛一捕撈上岸,馬上就進行初級處理,這就是所謂的「三去」:去頭、去皮、去內臟,這樣既方便了長途運輸,又增加了運輸量。
因此,我們在菜市場、超市或是海鮮市場,所看見的剝皮牛就是冷凍的,並且無頭無皮,這樣買回家只要簡單清洗,就可以燜煮、紅燒、香烤或煮湯了。
此外,我們吃魚的時候最怕什麼呢?就是魚刺多,一不小心就被魚刺卡喉嚨了,那感覺可難受了,所以每次吃魚時,我都要把魚刺挑得乾乾淨淨,才敢把魚肉夾給小女兒吃。對於剝皮牛來說,它只有一根主骨架(尾部可能有些小刺),兩面都是肥美的魚肉,對於嫌吃魚刺多的人來說,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不過在幾十年前,漁民是很討厭剝皮牛的,先不說它長得「歪瓜裂棗」的模樣,而且背鰭有刺,還有又長又粗的倒鉤,掛網後難以取下,還容易劃傷皮膚和手指,一斤魚只能買到幾角錢,捕撈又費心,又賣不出好價錢,所以剝皮牛隻能被做成餵養家禽的魚粉。
而剝皮牛真正被人們接受,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一次,有一個漁民出海捕撈只收穫了幾條剝皮牛,賣出去也沒一個錢,於是回家後將皮剝掉,再剁掉魚頭,經過簡單處理後,用清蒸這種烹飪手法,蘸上一點米醋,吃起來竟然鮮嫩無比,比鯽魚還要鮮美,還帶著蟹肉的滋味,隨後剝皮牛身價大漲,成為了重要的經濟魚類,也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美食之一。
雖然剝皮牛長得醜,顏值低,不過魚肉口感潤滑,肉質細嫩,更重要的是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肪等,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是一種物美價廉的深海魚。
【剝皮牛的做法】
推薦大家3種家常的烹飪方法,下面給各位一一介紹。
1、香煎剝皮牛,魚肉香脆可口,只有一根刺,是家裡孩子最喜歡的一道菜。
2、剝皮牛燉湯,魚湯呈現奶白色,香氣四溢,清甜鮮美,適合老人和小孩喝。
3、小隻剝皮牛煮粥,原汁原味,味道鮮美,特別是冬天來一煲海鮮粥,既開胃,又能讓身子暖烘烘的。
今天關於剝皮牛的分享就到這兒了。大家都吃過剝皮牛嗎?你們還有怎樣的烹飪方法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區評論,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做法吧。覺得文章有用的話,請分享轉發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我是大熊餅乾不加糖,每天分享給大家最實用的生活資訊,喜歡我就點個關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