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戰屯社區搬遷 此前黃河汛期房子切豆腐一樣掉河裡

2020-12-12 半島網官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7月29日訊(記者 吳軍林 通訊員 張吉星)「感謝黨和政府牽掛著我們這些貧困老百姓,這輩子咋也沒想到還能有一天住進樓房。」7月28日上午,銀山鎮戰屯社區首批搬遷現場,一位老人嘴裡重複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而這次與一起搬遷的還有40餘戶居民拿上新房鑰匙,搬進新家。 

黃河汛期,房子像切豆腐一樣地往河裡掉 

  東平縣銀山鎮戰屯村位於銀山鎮西部,距銀山鎮政府2.5公裡,黃河大堤以西,緊鄰黃河河道,地處黃河灘區。村內房屋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建,因地理位於黃河道內,常年受洪水的侵害。在當地,居民稱自己的村子為「落河村」。 

  所謂「落河村」,是指受洪水衝擊,整個村莊被衝垮吞噬,落入河道之中,從此消失殆盡。 

  這種經歷,世間罕有,但有些灘區人一生中或經歷一次,甚至幾次。 

  「黃河汛期,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樣地往河裡掉,一會兒工夫,一整間好屋子就落到河裡了。」 

  窩棚過節、投親靠友、外出乞食甚至骨肉分離,成為許多落河村人一輩子難以磨滅的苦難記憶。更多的灘區人,祖祖輩輩與「灘區八難」為伴——灌溉難,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相比改革開放40多年來灘區外各種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許多灘區內「水、電、路、學、醫」等公共設施不僅十分滯後,而且屢遭水患損毀,難以為繼。 

  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臺、拆房建房」是灘區人一個普遍的記憶。為了防止大水淹房,灘區居民必須在建房前墊起數米高的避水房臺。在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戰屯村,村裡各式房臺高低不一,房子忽高忽低,不少房子都緊挨取土墊臺留下的大坑。 

圖為戰屯村全貌

 2018年4月開工建設,2019年7月首批搬遷 

  2017年,銀山鎮黨委政府進行了整體村莊搬遷工作部署,啟動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三期戰屯社區工程。戰屯社區涉及191戶605人,佔地24畝,總建築面積38813平方米,承載著戰屯社區全村人搬進新家、脫貧致富的殷切期盼。 

  2017年6月,縣、鎮、村三級幹部成立專門的民意調查團隊,入戶走訪村民對社區建設的相關意見,包括戶型、面積、綠化、物業、樓層高度等在內的各個方面,充分尊重居民意願和生活習慣,廣泛徵求群眾意願。為達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目標,銀山鎮專門聘請具有一級資質的資深設計團隊對戰屯社區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不僅尋求村民意見的「最大公約數」,還要能夠經得起多方的推敲論證。 

  從項目的立項、土地徵用、規劃評審、地質勘探、圖紙設計、圖紙評審,到項目招標、開工許可,並於2018年4月進行了開工建設,就這樣,東平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戰屯社區如火如荼的建設起來,直到2019年7月28日,戰屯村40餘戶黨員先行搬遷,引領全村搬遷熱潮。 

2019年2月,戰屯社區雪景

  據《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東平縣計劃建設外遷安置社區5個,戰屯社區是第一個啟動搬遷入住的。 

服裝廠、農業合作社、養殖項目……灘區貧困居民變身產業工人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當地為每個社區策劃論證了群眾認可度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項目。 

  戰屯社區謀劃了多個產業項目,比如實施「騰籠換鳥,借巢生蛋」計劃,把天津世紀娃嬰幼兒服裝廠引進到社區附近,解決居民就業問題。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實現,今年元月8日舉行了開業慶典,服裝產業園正式生產。 

格潤製衣

  此外,成立農業合作社,土地入股實現農業結構調整,成方連片種植優質小麥麵包粉,山東濱州中裕集團的泰裕麥業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並包回收小麥,可實現種植畝多收入150元-200元。 

  另外,戰屯村西是80多畝的灘涂荒地進行澇窪地改造,利用舊村房屋拆遷建築垃圾進行填埋並進行改造後建標準魚池十個,形成上糧下魚模式,實現群眾和集體增收。 

  產業的發展給黃河灘區群眾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真正實現黃河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黃河灘區的村莊異地搬遷使灘區的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從城鎮居民,再轉變成產業工人,將實現灘區貧困居民的華麗轉身。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銀山鎮對全部灘區群眾的承諾,也是銀山鎮始終努力的目標。下一步,當地將繼續依據現有工作進度,做好群眾搬遷意願宣傳、搬遷入住動員、拆遷安置準備等各項工作,積極爭做群眾奔康路上的掌舵人、搬遷服務路上的貼心人,爭取早日做到全村搬遷,讓戰屯社區的牌匾更加璀璨。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東平縣:「兩區」共建開啟「家門口的幸福」
    【現場主持】泰安臺記者 王豔「東平縣境內庫區、灘區、山區疊加,地理特殊、情況複雜。為做好脫貧工作,他們實施黃河灘區遷建、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避險解困「三大工程」,新建了29個社區,讓9萬多名群眾告別低矮破舊的老房子,住進寬敞明亮的新社區。」
  • 山東沿黃城市黨報記者走黃河第三站泰安: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為...
    據粗略統計,當時像趙永一樣,在東平湖以漁為生的漁民有5萬多人。近年來,泰安市東平縣堅持「生態立縣」, 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持續不懈治水,昔日「舉網便知魚蝦富,來往常年萬裡船」的景象一去不返了。隨之而來的是,東平湖水質顯著改善,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
  • 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挪窮窩」換新業 嚮往的生活就在...
    原標題: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挪窮窩」換新業 嚮往的生活就在眼前魯網10月30日訊(記者 張明振)  製衣車間裡,機器隆隆作響,工人們緊鑼密鼓趕製訂單;製衣車間外,高樓整齊美觀,老人們散步下棋其樂融融。
  • 汛期,在黃河風情線上,有這麼一群人……
    許先勇隊長介紹說,救助站點有60多名志願者,僅2020年上半年就從黃河裡救回80餘人。今年以來,搜救隊至少參與百次救援。「人掉進河裡,會本能地撲騰,就會漂浮上來,但是由於緊張,身體會蜷縮,嘴巴張開又會嗆水,很快又會沉下去,所以漂浮時的這一兩分鐘內,必須得抓緊時間實施救援。
  • 濟南首個整建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正式搬遷
    黃河灘區的治理,一直是魯豫兩省數百萬住民的世紀難題。平陰縣東阿鎮的桃園村和大河口村,就在黃河灘區。這兩個村子共有四百餘戶居民,他們世世代代住在黃河邊,享受著黃河滋養,更煩憂於黃河帶來的災害。不過,這對他們來說即將成為記憶。9月29日,一場「搬遷入住儀式」在東阿鎮舉行。
  • 黃河夏季汛期悄然而至,水流湍急,切莫遊泳,捕魚
    黃河汛期悄然而至,水流湍急,切莫遊泳,捕魚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裡,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裡。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是中華的母親河!黃河每一年都有汛期!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節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規律地顯著上漲時期黃河在一年內的四個季節裡都有汛期,分別叫桃汛、伏汛、秋汛、凌汛。黃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兩個類型。
  • 濟南長清區黃河灘區搬遷進行時 村民:搬進新房舒坦多啦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0日訊 黃河灘區作為全省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灘區脫貧成為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戰。今天,閃電新聞記者探訪了濟南市長清區兩個灘區小鎮。搬遷正在進行,那裡的村民生活有何改變?
  • ...黃河情丨淄博市高青縣常盛社區:遷新居,一起來看黃河灘區搬遷...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將於9月22日-24日舉行。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重點新聞網站的編輯記者將深入一線,挖掘典型,生動展示沿線各地推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實踐。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3日訊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淄博高青常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常盛社區。
  • 蹲點Vlog 丨濟南長清區黃河灘區搬遷進行時 村民:搬進新房舒坦多啦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0日訊黃河灘區作為全省較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灘區脫貧成為山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戰。今天,閃電新聞記者探訪了濟南市長清區兩個灘區小鎮。搬遷正在進行,那裡的村民生活有何改變?「一遇到黃河水漫灌,就一層沙土,糧食也打得很少,能有好生活嗎?」王現侖老人告訴記者,他居住的老宅塌過三次,每次都坍塌的很徹底,辛辛苦苦攢的那點錢都蓋房子了。在村裡,蓋房子是個「大工程」,一算下來,積蓄所剩無幾,有的村民甚至要借錢蓋房子,灘區外的姑娘也很少願意嫁到這裡來。
  • 郭家菜園搬遷記——再見了「漁村」
    汛期將至,這562戶人家將搬進新居。昔日的「漁村」將載入史冊,這裡的居民將開啟新生活。郭家菜園不少房子都是沿河搭建的危陋平房,每到汛期極不安全。住進安全無憂的樓房對他們來說是天大的幸福。張貴榮這次分到一套託底安置房作為漁民的後代,年逾半百的張貴榮這次分到一套託底安置房。「我父母以撐船打魚為生。我從小就跟父母住在8平米的小屋子裡。
  • 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最大社區搬遷 灘區居民迎來新生活
    央廣網濟南6月28日消息(記者桂園)山東斥資260億元實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讓60萬灘區百姓遠離水患,安居樂業。近期,全省最大的黃河灘區外遷安置社區——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即將啟動搬遷,孝裡鎮三萬多灘區百姓將迎來新生活。
  • 東平縣基層文化生活滿意度提升工作成效顯著
    11月7日上午,在東平縣戴廟鎮新時代佳苑社區的廣場上,戴廟鎮文化站站長劉敏正在帶領社區的文藝骨幹、文化帶頭人及社區居民進行健身操培訓。在廣場南側,67歲的王傳海正帶領太極拳訓練隊,沐浴著和煦的陽光,開始一天的鍛鍊。戴廟鎮新時代佳苑社區,是由十裡堡村、王常莊村、張垓村等7個黃河灘區村遷建而來。
  • 濟南第一個整建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正式搬遷
    齊魯網9月29日訊黃河灘區遷建,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民生工程。在平陰縣東阿鎮,濟南第一個整建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今天正式搬遷入住。大河口村、桃園村兩個村1436人搬入了新家。今天上午十點半,平陰縣東阿鎮的黃河灘區422戶村民,經過540天的等待,終於領到了新家的鑰匙!在一位村民趙傳興的家裡,我們可以看到,家裡用的是集中供暖,空調電視,一應俱全,和城市沒有區別。「非常高興。
  • 夢見掉河裡 夢見掉河裡了什麼意思
    夢見掉河裡夢見河,象徵著川流不息的生活,過河則意味著度過了人生中的考驗,代表順利。打算出門的人夢見掉到河裡,建議遇風沙大則延期出行。準備考試的人夢見掉到河裡,意味著名落孫山。成績差。懷有身孕的人夢見掉到河裡,預示秋佔生男,其他季節生女。
  • 鄄城縣舉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 搬遷入住啟動儀式
    幸福的笑臉露出來,歡快的鑼鼓敲起來,甜蜜的日子迎面來,9月29日上午,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搬遷入住啟動儀式在舊城鎮六合社區舉行。他說,黃河灘區遷建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實現灘區群眾世代安居夢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實施以來,從村臺淤築、臺體降水到地基強夯、社區建設,工程環環相扣,科學快速推進,目前,四個村臺社區全部高質量建成,完全具備入住條件。至此,鄄城縣黃河灘區4.1萬名群眾即將告別千百年的「水窩子」,全部搬入新居。
  • 西屯街道多舉措做好汛期安全防範工作
    為做好汛期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防範工作,西屯街道緊密結合轄區實際,多舉措應對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西屯街道堅持把防汛工作的預防納入全盤工作統籌安排,成立了以黨工委書記為總指揮的應急預案組織機構,明確組成人員,細化工作職責。制定了《西屯街道強降雨天氣應急預案》,做到急遇突發事件,及時反映,有序開展工作。二、加強隱患排查,做好防範工作。重點排查轄區年久失修老房、平房、河壩、路面低洼路段,做到情況清、底數明。
  • 黃河正式進入汛期 「智慧大腦」讓防汛「耳聰目明」
    7月2日,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獲悉,自7月1日起,黃河正式進入汛期,小浪底水庫已按照要求降至汛限水位以下運行。  每年7月1日至10月31日為黃河伏秋汛期,其中7月1日至8月31日為前汛期、9月1日至10月31日為後汛期。
  • 汛期黃河沿岸步道、棧橋被淹屬正常現象 不會被水泡壞
    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防汛處負責人苟處長告訴記者:「蘭州市黃河河道健身步道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屬於蘭州市重要民生項目,全年統計也僅是汛期的2個月時間會出現淹沒狀況,並且健身步道建築材料全部選用堅固耐用、耐水浸泡的透水磚,修建棧橋的材料也是選用耐水浸泡的塑木板,所以不存在被河水淹過後會損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