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7月29日訊(記者 吳軍林 通訊員 張吉星)「感謝黨和政府牽掛著我們這些貧困老百姓,這輩子咋也沒想到還能有一天住進樓房。」7月28日上午,銀山鎮戰屯社區首批搬遷現場,一位老人嘴裡重複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而這次與一起搬遷的還有40餘戶居民拿上新房鑰匙,搬進新家。
黃河汛期,房子像切豆腐一樣地往河裡掉
東平縣銀山鎮戰屯村位於銀山鎮西部,距銀山鎮政府2.5公裡,黃河大堤以西,緊鄰黃河河道,地處黃河灘區。村內房屋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建,因地理位於黃河道內,常年受洪水的侵害。在當地,居民稱自己的村子為「落河村」。
所謂「落河村」,是指受洪水衝擊,整個村莊被衝垮吞噬,落入河道之中,從此消失殆盡。
這種經歷,世間罕有,但有些灘區人一生中或經歷一次,甚至幾次。
「黃河汛期,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樣地往河裡掉,一會兒工夫,一整間好屋子就落到河裡了。」
窩棚過節、投親靠友、外出乞食甚至骨肉分離,成為許多落河村人一輩子難以磨滅的苦難記憶。更多的灘區人,祖祖輩輩與「灘區八難」為伴——灌溉難,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相比改革開放40多年來灘區外各種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許多灘區內「水、電、路、學、醫」等公共設施不僅十分滯後,而且屢遭水患損毀,難以為繼。
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臺、拆房建房」是灘區人一個普遍的記憶。為了防止大水淹房,灘區居民必須在建房前墊起數米高的避水房臺。在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戰屯村,村裡各式房臺高低不一,房子忽高忽低,不少房子都緊挨取土墊臺留下的大坑。
圖為戰屯村全貌
2018年4月開工建設,2019年7月首批搬遷
2017年,銀山鎮黨委政府進行了整體村莊搬遷工作部署,啟動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三期戰屯社區工程。戰屯社區涉及191戶605人,佔地24畝,總建築面積38813平方米,承載著戰屯社區全村人搬進新家、脫貧致富的殷切期盼。
2017年6月,縣、鎮、村三級幹部成立專門的民意調查團隊,入戶走訪村民對社區建設的相關意見,包括戶型、面積、綠化、物業、樓層高度等在內的各個方面,充分尊重居民意願和生活習慣,廣泛徵求群眾意願。為達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目標,銀山鎮專門聘請具有一級資質的資深設計團隊對戰屯社區進行科學規劃設計,不僅尋求村民意見的「最大公約數」,還要能夠經得起多方的推敲論證。
從項目的立項、土地徵用、規劃評審、地質勘探、圖紙設計、圖紙評審,到項目招標、開工許可,並於2018年4月進行了開工建設,就這樣,東平縣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戰屯社區如火如荼的建設起來,直到2019年7月28日,戰屯村40餘戶黨員先行搬遷,引領全村搬遷熱潮。
據《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東平縣計劃建設外遷安置社區5個,戰屯社區是第一個啟動搬遷入住的。
服裝廠、農業合作社、養殖項目……灘區貧困居民變身產業工人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當地為每個社區策劃論證了群眾認可度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產業項目。
戰屯社區謀劃了多個產業項目,比如實施「騰籠換鳥,借巢生蛋」計劃,把天津世紀娃嬰幼兒服裝廠引進到社區附近,解決居民就業問題。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實現,今年元月8日舉行了開業慶典,服裝產業園正式生產。
格潤製衣
此外,成立農業合作社,土地入股實現農業結構調整,成方連片種植優質小麥麵包粉,山東濱州中裕集團的泰裕麥業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並包回收小麥,可實現種植畝多收入150元-200元。
另外,戰屯村西是80多畝的灘涂荒地進行澇窪地改造,利用舊村房屋拆遷建築垃圾進行填埋並進行改造後建標準魚池十個,形成上糧下魚模式,實現群眾和集體增收。
產業的發展給黃河灘區群眾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真正實現黃河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的。黃河灘區的村莊異地搬遷使灘區的農民變成了城鎮居民,從城鎮居民,再轉變成產業工人,將實現灘區貧困居民的華麗轉身。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是銀山鎮對全部灘區群眾的承諾,也是銀山鎮始終努力的目標。下一步,當地將繼續依據現有工作進度,做好群眾搬遷意願宣傳、搬遷入住動員、拆遷安置準備等各項工作,積極爭做群眾奔康路上的掌舵人、搬遷服務路上的貼心人,爭取早日做到全村搬遷,讓戰屯社區的牌匾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