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才能引領高水平發展」,這句在8月12日晚《問政青島》欄目中被多次提及的話,卻在不少城市發展的規劃工作中被一再忽視。當晚《問政青島》第三期問政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的缺失導致公交場站嚴重不足,導致青島北站投入使用6年後周邊建設卻遲遲不能動工,不僅給市民生活帶來困難重重,還給青島的形象、招商引資等工作拖了後腿。此外當期節目還問政了地質災害發生半個月沒人管等問題,件件關乎百姓生活和城市發展。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接受問政。 ▲對公交線路的規劃,市民很無奈。
無處安放的公交場站
規劃二百餘處場站僅落地70處
當天首先關注的就是公交出行問題。堵車堵到懷疑人生是很多上班族的心病。李滄區十梅庵、世博園片區的居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深,等好幾輛車都上不去很正常。
例如世博園片區,按照規劃該片區將有40萬人口入住,卻只有6條公交線路。一邊是出行剛需,一邊卻是遲遲沒有動靜的公交線路。
但居民反映多年,新公交線卻遲遲沒有開通。多方探究,卻發現問題卡在規劃上。公交車線路不敢開,是因為公交場站的限制。據調查,在世博園片區目前僅有一處公交場站,而按照公開的規劃顯示,這個片區規劃了7處公交場站,其餘場站卻無一落地。
據了解,在已批覆控規中,市內六區共有232處公交場站,但有些規劃場站落在拆遷難度較大區域,不具備收儲條件。有的規劃在海水淡化場取水池,有的在膠濟鐵路所在區域,何時規劃落地遙遙無期。規劃的232處公交場站,目前只有70處落地使用,落地率只有30%多。
在聽到有市民說這些規劃是「紙上談兵」的時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說,「確實很刺耳」。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政交通規劃處處長徐燕也說,「這些公交選址確實是有不合適的地方,」但她也說,選址是複雜的過程。
姜德志說,公交場站規劃難落地涉及土地使用問題。他說,現在老城區都是建成區,土地都是有主的,要麼是企事業單位用地,要麼是農工商用地。有時候根據服務半徑規劃,就需要從別人那裡切「一塊肉」,需要討價還價;而農工商用地劃分為四類,有時候政府為了推進徵收將土地臨時劃分到其他類別,當時解決了問題,但後續問題又會產生。
對於具體到如何解決公交場站規劃的問題,姜德志說,要把規劃的公交場站站址重新梳理一下,研究可操作性,還要跟公交、交運資源共享,在如何多措並舉推進公交場站落地問題上努力。
對於公交場站這個基礎中的基礎設施難落地的問題,姜德志說,該局和住建、交通等部門想了很多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比如世園會片區,地鐵已經拉到了世園會門口,從另一個角度減輕交通壓力,不能就地面公交解決地面公交問題,而是要多措並舉。
對於這個問題,問政團給出了6票滿意、9票不滿意的投票。市政協委員李秋航說,公交場站問題讓她特別震驚。她說自己想代表市民說一句:每天出行太難了。這個問題考驗了有關部門是否有擔當敢作為的氣魄和能力,要落實到每一個環節、細節,希望有關部門儘快提高效率,讓多措並舉落到實處,讓工作落到百姓心坎裡。
遲到的控規
北站投用六年,周邊仍是荒地
的確,規劃缺失,城市建設寸步難行。青島北站投用6年,但是交通作用的日益凸顯並未帶動周邊發展,規劃先行卻遲遲未到。在記者調查中,從北站出來的外地旅客對青島的第一印象有些失望。本該是站前廣場的地方卻在圍擋裡長滿荒草,「青島歡迎你」的標語顯得有些諷刺。周圍居民的生活也不方便。北站周邊規劃建設不到位讓周圍的居民有些著急,「可惜」是連老百姓都能得出的結論。
按照青島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北站周邊片區將和李村中心共同形成以商務中心、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功能為主的城市副中心。美好的藍圖在現實中落了空,李滄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控規還在優化。但相似的答覆從2014年就從相關部門給出。
根據市政府2016年出臺的有關意見規定,到2017年底實現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而到現在這個控規遲遲沒有落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名工作人員在採訪中說,「肯定不會一直拖著」「但是有可能就需要時間」「有些事情哪這麼簡單,城市也不是一天建起來的」。
青島北站周邊控規何時出臺?真的只是時間問題嗎?
姜德志說,「青島北站投入6年周邊規劃不完善,感覺遺憾。」「在這個問題上應該說控規沒有起到引領作用,這個問題我檢討。」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李滄分局局長胡雁在問政中說,這片區域由一家國有公司負責從前期土地整理到後期開發,考慮到招商開發的問題,這個公司在反覆對規划進行「推敲」。她還說,這個規划去年李滄區政府已經跟深圳一家公司籤約了,規劃正在編制中,初稿下周就能完成。被問到這個等了6年的規劃是否是工作推進太慢時,她說「有這方面的問題」,該局爭取今年10月前把控規完成。
姜德志說,在2016年青島啟動了全域控規編制,中心城區66平方公裡範圍內劃分了81個單元,其中69個單元控規已經編制完成,剩餘12片區控規初稿已經完成。之所以這些片區控規還沒有公示、審批,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要開門編規劃,周邊很多企業搬遷後,希望獲得土地收益最大化,與其是一個博弈過程;一個是因為控規的審批要走程序,要論證、審議、公示。他說,規劃落地需要組合政策,編制規划過程中需要考慮土地、徵收政策,該局現在就在跟市北、李滄、城陽聯合,針對膠濟線周邊老企業搬遷的土地政策上,計劃推進同地同價的政策,消化掉土地收益的博弈,有利土地規劃的實施落地。
規劃要提前,但現在有落後的情況存在。姜德志說規劃必須要提速,必須要與時俱進,圍繞產業拓展、市民宜居等,對區域規划進一步論證。
問政團投票有近一半不滿意也反映出問題。問政團代表徐會堂表示,這其中反映出等和靠的思想,有一千一萬個理由都說不過去,缺少為人民的思想。
山體何時轉「危」為安
山體垮塌半月仍無人處理
當天問政還涉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其他主要工作,其中就包括地質災害防控問題。眼下島城正處於主汛期,今年雨水又特別多,但島城還有不少地質災害的危險卻長時間沒人管,成為常伴市民身邊的安全隱患。
日前,問政青島記者在華陰社區的一條山林防火通道看到,兩側山體垮塌下的碎石已經將道路堵上了,山上的石頭看上去也很鬆散,隨時有脫落的危險。這是一場大雨後垮塌的山體,危險出現半個月卻沒有得到處置。
對於這個問題,城陽區自然資源部門表示對此處險情並不知情;而社區已派人來查看了,就是沒有處理。主管部門不知情,基層處置滯後,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呢?
危險還並不是只有這一處。8月9日青銀高速公路附近山體上,一處防護牆出現垮塌,沒有做任何處理,也沒有做防護提醒。而在不遠處,施工照舊、廠房依舊,還有行人從這裡通過。相關部門表示這裡是由一家企業建設,應該由他們進行搶修,城陽區自然資源部門一名工作人員甚至表示,「它不影響安全,只影響美觀」,但在問政環節姜德志表示從現場影像看肯定是存在安全問題的。
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顯示,截至4月份排查出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299處。對於沒人管、沒人抓的自然災害問題,姜德志說,我們很多工作在「最後一公裡」上還是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首先應該設立警示標誌,再一個要抓緊時間確定治理方案,甚至要請專家研判災害後期發育問題。今年汛期還沒有結束,隱患排查、警示問題還必須要做。
對於問政,問政團給出了超半數不滿意的投票結果。
千萬個理由也不能讓對百姓承諾成空話
問政青島欄目依然設置觀察員,他們的點評往往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的本質。
網絡觀察員袁曙光表示,對於火車北站周邊控規遲到的問題,政府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也不能擺脫責任。他說青島是現代化城市,火車站關係到一個城市整體形象,但使用6年的火車站周邊規劃還沒有完成,「難道我們要一直優化下去嗎?這個程序要走多少年?」他說,如果不盡職盡責,政府對百姓的承諾就成為空話,就會失信於民。主管部門不要有這樣那樣的藉口,要反思是否有懶政、怠政等問題,要給百姓一個交代。
觀察員陳維民對此也表示,控規6年多不出臺,問題很大,「我們的控規為什麼被開發企業『綁架』,這是很大的問題。」他說,城市規劃要對人民負責、對城市負責,而不是對哪個企業負責。
陳維民在談到場站規劃難落地的問題時表示,規劃編制過程實際上是專業力量跟有關方面博弈的過程。類似公交場站的問題是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無論如何,將公交場站落在膠濟線旁邊等就顯得很不專業,「我都懷疑規劃如何通過的。」他說,控規是指引性的,又有其強制性的特點。並且公交場站規劃難落地並不是個案,「我感覺這背後反映出來的是各個部門城市工作指導思想上是否轉向了以人民為中心。」他說,城市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關口,經濟要突出出來,更重要的是追求城市品質,這就要從公共服務、從環境打造上入手。